第8讲 第三章 建设方案研究(二)(新版).doc
8页(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研究的内容1.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研究的概念2.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市场和资源研究,主要对其生产方法、工艺技术及其相关的设备进行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综合指标和技术风险的分析三)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比选1.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比选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各技术方案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可得性、安全环保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论证2.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比选方法表3-6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比选表分项具体内容指标类1.需要对比的技术指标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物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产品收率,原料损失率,产品质量(包括高附加值产品产率等)2.需要对比的综合指标占地面积、定员等3.需要对比的经济指标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投资,技术使用权费用、专利费等风险分析4.工艺技术的风险分析影响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未来被其他新技术替代、淘汰的可能性,国家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影响5.各设备配置方案风险分析从各方案关键设备的制造、运输、安装和项目建设进度的匹配,以及运行中的可靠性和耐用度、安全和环保等方面进行对比技术类6.选用国内外开发的新技术应有符合正式审批程序的工业化技术鉴定和相应的技术许可证。
7.对国内外新开发的,并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技术和设备应着重论证其工业化的可行性,并保证其投资估算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设备类8.选用技术设备应掌握国内外同类技术设备的成交价格;要进行设备软件和硬件在内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比较,重视设备结构和材质的创新9.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程度主要设备之间、主要设备与辅助设备之间能力的相互配套性,以及设备质量、性能等方面,总结各设备配置方案的优缺点10.对利用和改造原有设备技术改造项目提出各种对原有设备改造方案,并分析各方案的效果综合类11.全厂性项目(或联合项目)要进行全厂总工艺流程方案、生产单元及规模、生产单元组成布置、全厂物料平衡对比12.自动化方案应说明自控水平的选择理由和原则,说明控制系数各类输入输出点数;对于新控制方案,应与常用的控制方案进行对比13.推荐方案描述的工艺流程应标明主要设备名称和主要物料、燃料流量及流向项目属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投产的,应有分期流程的说明和流程图3、推荐生产工艺技术方案①工艺技术和设备方案;②技术改造项目技术方案的比选论证;③绘制主要工艺流程图,④编制主要物料平衡表;⑤编制车间(或者装置)组成表;⑥编制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水、电、汽等公用工程的消耗定额表。
例题6】比选推荐投资项目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方案,应详细说明推荐的理由,除了说明对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以外,还应说明( )等2008真题)A.对市场供需预测的影响 B.对项目施工管理的影响C.对项目财务效益的影响 D.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答案】C二、技术设备来源方案研究(一)技术来源方案① 生产工艺技术全部为国产化:凡国内有工业化业绩、技术先进、可靠、成熟的条件下,可采用国内成套技术建设;② 生产工艺技术部分实现国产化:采用合作开发技术建设,其工艺技术是国内外合作开发、且有生产业绩;③ 国内外招标,择优选择:国内外都有成熟技术,但技术路线不一,或在建设规模上,国内尚无大规模运行业绩; ④ 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包、工程技术国产化:工程技术国产化是指基础设计、详细设计、设备采购均由国内工程公司完成;⑤ 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工程技术部分国产化: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国内第一套建设的项目,其工艺技术、工艺包、基础设计均由国外工程公司完成,详细设计、部分设备采购由国内工程公司完成二)设备来源方案1.设备来源方案的确定原则在研究设备来源时,要按照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原则来确定。
2.设备来源方案的确定步骤首先,对建设项目需要的所有设备细分;其次,按照细分后的设备清单,根据国内设备制造厂家的业绩、研发能力确定设备来源方案3.设备来源方案① 国内有成熟制造经验、且有应用业绩的由国内制造; ② 国内尚无业绩,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通过技贸合作制造;③ 国内尚无制造业绩的某些关键设备,国内制造需在行业主管部门与有关制造方的协调下进行技术论证,优化并落实制造方案,同时研究分析设备国产化带来的风险,提出规避措施一般来讲,在工业项目建设中,设备投资在项目总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利用国产化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投资三、工艺技术转让(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贸易1.技术引进方针坚持“引进 — 改造 — 发展”的方针,走“吸收、综合、创新”的道路2.技术贸易流程初步询价、询价、技术谈判、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程序二)技术贸易特点1.技术无物质形态,不易辨认;2.技术可以转让给多家,造成同行业竞争加剧;3.技术可以再完善、发展、进步和再创新,使其增值;4.现代技术更替速度加快,生命周期变短;5.购买技术方,不经授权,不能再转让;6.受国家法规和政策的干预或限制三)影响技术转让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评审,转让方式,政府干预,合作年限和范围,法律、合同等。
四)技术转让类型1.技术转让类型(1)单纯的软技术转让:只通过技术许可证转让完成2)通过贸易和投资转让2.技术许可证: (1)内容:包括专利许可证、商标许可证、版权许可证、商业秘密许可证、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2)技术许可证转让研究的内容:① 研究具有转让意愿的、有竞争力和成熟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专利商(或技术持有方);② 研究技术引进范围、合作方式;③ 初步确定设备引进范围、合作方式;④ 最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四、高新技术工艺方案选择研究1.高新技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三方面“(1)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2)有利于加速技术更新、促进经济增长;(3)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2.选择高新技术的要求(1)先进性;(2)创新性;(3)成熟性;(4)实用性3.高新技术方案研究(1)重点突出“高”和“新”高:是指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新:积极培育原始创新,重点突出集成创新,全面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要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风险予以高度的重视例题7】投资项目建设方案所采用的高新技术,应符合先进性、创新性、成熟性和()A. 唯一性 B. 垄断性C. 实用性 D. 独特性【答案】C第四节 场(厂)址选择一、场(厂)址选择概述1.场址选择概念2.场址选择的不同称谓表3-9 场址选择表称谓行业厂址选择工业项目场址选择水利水电项目线路选择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路径选择输油汽管道、输电和通信线路项目二、影响项目选址的区域因素影响项目选址的区域因素主要有六项,项目性质不同对其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工程选址的侧重有所不同。
一)自然因素(二)运输因素(三)市场因素(四)劳动力因素(五)政策因素(六)集聚因素【例题8】集聚因素是项目选址应关注的区域因素之一,集聚效应可带来的好处有( )2008真题)A.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B.资源共享 C.节约投资 D.降低劳动力成本 E.缩短建设周期【答案】BCE三、选址原则及注意事项(一)选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二)选址注意事项1.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规和规定2.听取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3.充分考虑项目法人对场(厂)址的意见4.在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宜避开不良地质现象列举如下:(1)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危胁的区域;(2)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区域;(3)可能发生地震危险的区域;(4)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物有严重不良影响的区域;(5)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未稳定的地下采空区及泥石流多发区等区域5.对工厂环境、劳动安全卫生有威胁的区域不应选为项目场址列举如下:(1)有严重放射性物质或大量有害气体影响的地域;(2)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区域;(3)已严重污染的区域;(4)有爆破作业的危险区域。
例题9】投资项目厂(场)址选择,应关注厂(场)址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 )的区域2009真题)A.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 B.大江、大河周边C.地下可能有文物存在 D.可能发生地震危险E.地下水对建筑物有严重不良影响【答案】ADE四、场(厂)址比选(一)场(厂)址比选的主要内容 1.建设条件比较2.投资费用比较3.运营费用比较4.环境保护条件比较5.场(厂)址的安全条件论证比较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场(厂)址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以比较表的形式进行初步论证,应形成“安全条件论证报告”例题10】投资项目场(厂)址比选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条件、投资费用、运营费用、环境保护条件和( ) (2009真题)A. 安全条件 B. 招标条件 C. 施工条件 D. 生活条件【答案】A五、项目选址意见(1)描述推荐方案场(厂)址概况、优缺点和推荐理由,以及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等的影响2)选址方案的位置图应标明原料进厂方式和路线、水源地、进厂给水管线、热力管线、发电厂或变电所、电源进线、灰渣场、排污口、铁路专用线、生活区等位置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灾害的内容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依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范围:下列项目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① 城市建设;② 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③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该类项目应当在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①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②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③ 拟采取的防治措施3.地质灾害防治(1)编制和实施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2)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报告编制和评估单位有责任提出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