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条件的分析》.docx
12页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条件的分析【摘要】正在逐步形成中的海峡经济区 将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又一强有竞争力的 区域经济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应 该借助这一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 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地融入到海峡经 济区当中,来实现本地区跳跃性发展关键词】海峡经济区;梅州;优势条 件;劣势条件一、逐步形成中的海峡经济区祖国以后,以及随着台湾 经济的全面转向“亚洲化”,海峡两岸的经 济贸易来往从无到有,并日益紧密两岸的 贸易额不断增加,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也 日渐增多据台湾方面对 2004年进出口的 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海峡两岸的间接 贸易总额达到亿美元, 其中台湾地区对大陆 地区的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大陆地区对台湾 地区的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台湾方面获得了 亿美元的顺差,大陆地区已经成为台湾地区 最大的外贸顺差来源地同样是截至 2004年,台商对大陆地区的投资项目是 64626个, 合同台资金额超过800亿美元,实际投资额 为亿美元在这样一种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 来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以及台湾地区经济逐 渐融入祖国大陆地区经济的潮流中, 包括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 海峡西岸的浙江南部地 区、福建全省、广东东部地区等在内的海峡 地区正逐步在形成一个人口总量与长江三 角洲地区相当,但经济总量超过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中国第四个大规模, 同时也是最大规 模的一个经济区。
这个海峡经济区一旦最终 形成,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都将有重要的影 响力目前,海峡地区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各 异,产业结构也不同海峡东岸地区的产业 主体是以电子、石化、机械等为主的新兴产 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高,总量也大 西岸地区则处在以服装、鞋子、食品、玩具 和工艺品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以电子、 机械等为主的新兴产业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总 体水平相对较低但两岸地区各有优势,经 济互补性很强十多年来,海峡东西两岸地区的经贸合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西岸地区承接了东岸地区大量的传统产业的转移, 支持了东岸地区的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 本地区的发展海峡东西两岸地区都形成了 中心城市带动的中心区,东岸以台北、高雄 为中心的台湾西部沿海地区,西岸以温州、 福州、厦门、汕头为中心的沿海地区虽然由于“”分裂势力的分裂活 动,影响和阻碍了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两岸 的经贸往来也处于“单向”流通状态, 未能实现直接的“三通”,也给经贸往来造成很 大的不便,但随着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以 及两岸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密切,海峡经济区 将不可阻挡地会最终形成二、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的有利条件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 东北部地区,东部和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 南连揭阳、潮汕,处于海峡经济区的西南边 缘地带。
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 总户籍人口 500万人,其中90/%k上的是客 家人,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旱有“客都”之美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梅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要赶上先 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就应该借助海峡经济区 正逐步形成的这一大好时机,积极融入海峡 经济区,承接海峡经济区中心区的适合梅州 地区优势和发展需要的一些传统产业的转 移,并同时积极实现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全面 升级,来促进本地区的跳跃性发展,推动本 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进步,从而实现梅州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奋斗目标 目前来看,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 优势条件:资源条件优势人文资源优势梅州境内拥有500万人 口,其中近七成居住在农村,有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能够为梅州今后经济的发展提供源 源不断的劳动力,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 者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经济区内劳动力资 源相对匮乏的其它地区提供劳动力据有关 数据显示,梅州常年在外谋生的人超过百万 这些人目前大部分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珠江 三角洲经济区,一旦梅州经济发展对劳动力 有大量需求,这些离家谋生的人则可以迅速地回归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服务梅州 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本地五百万 人口中超过90睡客家人,客家人在长期的 发展中,形成了勤劳朴实、特别能吃苦的优 良传统,这是梅州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
梅 州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文化之乡”之美誉 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梅州”战略的实施, 使梅州的教育事业发展更加迅速, 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形成了基础教育和职业 技术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拥有一大批 省市一级学校和国家、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作为梅州最高学府的嘉应学院在成功升格 为本科院校后的这几年发展势头强劲,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拥有的 学科门类不断增加,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 经成为一所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 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能够 为梅州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所需要的各类 人才生态资源优势梅州地处武夷山余脉, 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面积约占梅州 总面积的90%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种植 和保护,加上近年来的“生态梅州”建设, 梅州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目前达%远超过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境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 众多,拥有令人羡慕的"蓝天、白云、青山、 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 是实现梅州可持续 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华侨资源优势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 一,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 300万人,享有“华侨之乡”之美誉。
在占全台湾人口 五分之一的四百多万客家同胞中,来自梅州 的有很大比重,其中仅蕉岭籍的就有五十万 之众这一共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台湾同 胞对梅州的认同,可以消除大山和海洋的阻 隔,拉近梅州与台湾的距离,促进梅州快速 融入海峡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在梅州境内,探明并有 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镒、鸨、石 灰石、稀土等有四十余种在大埔等地,有 丰富的陶土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极高的 森林覆盖率,也提供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 林木资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和众多 的河流,加上充沛的降雨,使梅州有丰富的 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另外还有丰富的温泉资 源和矿泉水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加快 梅州经济发展和融入海峡经济区的良好条 件经济条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委 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文化梅州、 生态梅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 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昔日封闭落 后的梅州山区,焕发出与时代同行的勃勃生 机,初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业生产方面,形成了以卷烟、电子、 电力、建材四大支柱行业为主体, 包括矿产、 纺织、机械、陶瓷、食品、制药、林木农产 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工 业基础,是广东省规划发展的四大水泥生产 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是广东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工业企业的生产 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总体竞争力不断 增强,拥有一批经广东省认定的省名牌产品 和省着名商标,以及多家省高新技术企业, 工业产品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方面,形成了农、林、牧、副、 渔各业共同发展的态势, 是广东省“三高” 农业开发的示范地区 如梅州是全国最大的 柚类生产基地之一,是农业部命名的“金柚 之乡”梅州一直有种植茶叶的传统,近几 年的大力开发,更扩大了茶叶的种植面积和 规模,提高了茶叶的品种质量,是农业部命 名的“单机茶之乡”,拥有一批获得国家、 省金奖和银奖的品牌 以速生丰产林和竹类 的种植为主的林业开发发展迅速,给木材加 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众多的山塘水库 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建成了养殖业和种植 业并举的农业生产基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物流 业已经初步能满足梅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的需要,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达 32%旅游业发展迅速,是“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 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相当数量的人文景观 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梅州观光旅 游有了一定发展的经济能加强梅州与海 峡经济区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和合作, 有利于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
基础设施条件优势虽然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山区,在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难度很大,但经过多年的 努力,梅州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现 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四通八达拥有 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已开 通的航线直达广州、香港境内拥有广梅汕 铁路和梅坎铁路,南达汕头,东接福建,西 连大京九铁路并与全国铁路网连接 水运可以从梅县松口港顺梅江、韩江直达汕头公 路建设方面,截至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 车里程达万公里,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公 里,基本实现市到县通二级路,县到镇通水 泥路,镇到村通公路,市到县“一小时生活 圈”的目标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继2003年底梅汕高速公路实现全线通车, 2005年10月梅河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后,2006年底,连接梅州和福建龙岩的梅龙高速 公路梅州段实现通车境内的刁坊至畲江高 速公路,从大埔连接至福建龙岩的高速公路 已在2006年动工建设,还将争取立项建设 连接梅州和江西瑞金的梅赣高速公路, 全力打造闽粤赣三省的交通中心 这个现代化的 立体交通网络将大大拉近梅州和海峡经济 区西岸中心地带汕头、厦门等地的距离,实 现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梅州还充分加强电力设施的建设,目前 全市的水火电装机容量超过 200万千瓦。
今 后几年,还将投入巨资,建设包括梅县电厂、 宝丽华荷树园电厂、 兴达电厂在内的总装机 容量达万千瓦的水火电厂,到时全市的水火 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 600万千瓦,将成为广 东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也将为梅州融入海峡 经济区提供充足的动力三、梅州融入海峡经济区的不利条件区位劣势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地区,在整个海 峡经济区的位置里,处于西部边缘地区,与 海峡经济区西岸的中心地区温州、福州、厦 门、汕头等地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个边 缘位置,加上梅州本处山区,与中心区联系 的时间和成本需要更多, 也就增加了梅州融 入海峡经济区的难度如果不积极主动地融 入到整个经济区中,特别是加强与中心区的 信息、经济联系,那就随时都有被经济区脱 离的可能薄弱的经济基础劣势目前的梅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 低,经济总量还很小,2006年的本地生产总 值仅为347亿元,约900美元的人均生产总 值,不仅远低于广东省 3500美元的平均水 平,也低于全国1800美元的平均水平不 仅与海峡经济区的东岸有很大的差距, 与西岸的差距也不小特别是梅州地区为生产服 务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信息化社会 中最重要的信息还比较闭塞, 使当地与外界的信息沟通相对困难,更影响了梅州与外界 的经济交流。
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 较落后的地区要快速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有相当水平的海峡经济区, 难度是相当大的人才劣势前面提到梅州人口众多, 教育事业也比 较发达,每年能为梅州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 的各类人才,但在其中有不少的不利因素 众多的人口中大部分是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的体力劳动者,拥有一定职业技术的劳动者 很少虽然梅州的教育每年都能提供大量的 人才,但梅州历来有这样一个传统和特点, 本地人才多出于教育界和政界, 而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方面的人才则相对较少 由于梅州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不够活跃,对个 人来说,意味着发展空间受限制,加上待遇 又低,不仅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而且 本地人才也流失严重,造成梅州本地区拥有 的经济人才相对匮乏这种情况与梅州经济 发展和快速融入海峡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 是不相一致的由于长期居住在山里,在山 区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梅州客家人也形成了 一些陋习,如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愚昧落 后、窝里斗等这些观念也在相当。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