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民间采风去.ppt
23页•灯会 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日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甘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 (金华、兰溪称“板凳龙”,浦江称“长灯”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 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施旗数面,上悬“天 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工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 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 挑”、“荷花旋”、“剪刀 股”、“双开门”、“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旧时迎龙灯,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扎制龙头之竹,必须“偷”。
其“偷”法,察准适 用竹后, 至夜集人砍之砍毕,于竹根处放上红包,鸣炮而去新制的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偿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完毕,用两方小红纸障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供奉五谷、糖果、糕点,由道士“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 “开眼”尔后,村人香烛朝拜迎龙灯者须火浴净身,然后扛灯桥,放火炮“出门”至旷场,使全村灯桥相接,整条龙、灯齐全,才出发上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村坊越大,灯桥越多,灯队就越长再后,按俗定路线游龙游龙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的蝴香者,次为挑“火炮担”、 “蜡烛担”者,再次为扛“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散灯的孩童无禁无拘,可占执香之前,可伴灯桥之侧,亦可随龙之尾,谓“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称 “踏青”、“察麦”人众路窄,不免踩坏麦苗,然无人责怪游龙时,要“跳灯”、“团灯”• 庙会 金华各地,旧时庙会众多,尤以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庙、会最盛届时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商贾云集,百货陈杂,除举行午迎佛”等俗定仪式外,还有表演“迎大旗”、“三十六行”、“翻九楼”、“迎台阁”、“演大戏”等娱乐活动。
所谓好淫伺是也一会之兴,有烟火,有戏班,且多至十余”(光绪《金华县志》),庙会之盛可见一斑现时,各地庙会活动仍经常举行,但封建迷信活动已基本废除,为演戏、放电影、迎龙灯、游艺、展览等活动所替代庙会多被改造成娱乐活动会、物质交流会和文化节•斗牛 金华斗牛始于赵宋明道年间,积习相沿,经久不衰建国后,一度停止,1985年4月,金华市在湖海塘畔重建斗牛场,占地十四亩,于198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来斗牛场拍片,把金华斗牛搬上了银幕一年后,因收不敷支,于1987年7月关闭 斗牛除金华县外,市属义乌、浦江、永康、武义、兰溪等均可见到一般都是为庙字开光的一项娱神 活动永康为祭把“胡公大帝”(北宋胡则),兰溪则为祭把白沙大帝(三国卢植),金华县则是“邢公 大帝”(北宋邢植)的庙会活动内容之一武义称斗牛为“抄牛”或“抄牛角”,永康称“操牛”,浦江 称“轧闯牛”每年稻秧插竣“开角”(一年第一次斗牛),至次年春耕·前“封角”(一年最后一次斗 牛),除农事大忙或风雪相阻外,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斗满一周年,称“一案”金华斗牛 是牛与牛斗 金华名人 唐代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张志和首创渔歌体,革新了词坛;•诗僧贯休“十六罗汉图”为中国古画瑰宝。
•自宋朝以来,金华学风鼎盛,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名噪全国,•金华被誉为“江南邹鲁”;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国内外,•明代宋濂为文质朴,文学理论观点颇有影响,作品广为流传;•清代戏曲家李渔戏曲理论造诣极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芥子园)•近现代的陈望道、施复亮、曹聚仁、冯雪峰、邵飘萍、吴晗、艾青、黄宾虹、施光南、严济慈等都是世界级名人他们都以自己的出色成就为中国和世界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1937年,杭州沦陷,金华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南京、上海、杭州、延安、武汉等地南来的文化名人云集金华,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金华成立,领导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金华有13个抗战文化团体、9种报纸、50多种刊物、12个抗战剧团、20家书店,冯雪峰、林默涵、石西民、何家槐、聚绀弩、可是思、柯灵、张乐平等活跃在金华文坛上,当时金华被称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