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陌生化理论与交互设计研究.docx
9页陌生化理论与交互设计研究 邹淑倩 孙琦摘要:当前学术界关于将陌生化理论运用到移动交互设计中的研究还比较少,产品交互陌生化的设计法则也比较模糊本文旨在以陌生化理论为方法性指导,探究陌生化设计的认知特性及应用机理,结合诺曼的情感认知体系,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3个层面分别提出交互设计中的陌生化策略关键词:陌生化;交互设计;认知偏差;心智模型:TB472 :A :1004-9436(2021)06-0-02功能差异的消失以及创新力的缺乏,使得移动互联网产品陷入同质化泥沼[1],而陌生化作为突破自动化、恢复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作为表达技巧、创作原则还是思维模式,对于移动交互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陌生化理论与交互设计的关联性与可用性陌生化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系统地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新奇说”,后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维度进行透视,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陌生化即Make It Strange(使之陌生),本质是打破事物自动化,恢复思维可感性[2]陌生化理论与交互设计在研究的对象、目的、过程中皆能找到关联,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符合“认知—习惯—再认知”的陌生化过程,从功能到体验的用户需求,使两者在目标上出现新的交集,即恢复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实现用户的个人价值。
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以求异为宗旨的陌生化方法与交互设计的创新思维深度契合,不仅能延长审美主体关照的时间,增加审美快感,还可以引导用户注意力,达到易学易用的可用性目标此外,“桌面”的隐喻[3]也给予了陌生化设计更多的想象力与宽容度2 交互设计中的陌生化表现及方法交互设计中的陌生化实际上就是打破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局限性,不断Re-Design(再设计)[4]的过程,Re-Design包含从人类共有事物中提取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意思陌生化通过链接熟悉的经验,解决交互中的认知偏差,使用户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同时能产生“心流”体验[5],其核心在于对抗后的注意力回归以及反思批判后的行动改变2.1 陌生化的手法与表现反常化作为陌生化的一般方法,通常表现为对作品本身的艺术程序进行打乱、夸张、戏拟等变形,从而制造惊奇感,以此来对抗“知性被剥夺的习惯”[6]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要想创造新的感知,就必须分解语词[7],通过对概念模型的解构,将用户置于新的语境,在元素的解构与重组中激发用户的心理暗示,产生更多的解读和新鲜感例如支付宝的AR识别功能,就是对AR技术进行解构,置于扫一扫功能中,结合物理摄像头,产生新的功能。
2.2 关乎手法的特征及原则布莱希特“幕布”的设置以及什克洛夫斯基反复强调形式的难化,都是一种为了延长感受的时间、加深理解的迂回策略在交互设计中,用户使用时长与用户黏性、企业利益密切相关,陌生化利用反常、修辞、重复、解构与重组等手法,使设计对象脱离原貌,使产品与用户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8]例如Facebook(脸书)获得成功的基础就是对关系属性的陌生化、对身份的模糊和隐藏距离、时延的阻滞力在手法的运用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远距异质原则,以比喻为例,陌生化强调比喻的“不同”与偏离,认为被连接的两个对象必须是远距异质的,否则就容易陷入同质化泥沼例如摇一摇这个动作表示否定、删除时就容易化为无意识动作,通过摇一摇来寻找周围的朋友,就是利用情感反差,提高了用户人际关系的感受敏锐度,锤炼出了新的交互语言2.3 陌生化的认知机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是一个从感官感知、交互行为到交互反馈的自下而上的认知过程,交互功能陌生化、产品形态陌生化、使用者经验陌生化,本质上都是对用户认知的陌生化,通过引导注意力实现用户对信息“理解—不理解—理解”的再认知过程心智模型是用户感知、认识、决策及构建行为的参考和指南,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结合已建立的心智模型对当前交互行为进行认知评估,对行为结果进行规划预期,而陌生化正是打破人们已有心智模型的预期。
比如订阅号和公众号就是基于用户对通信功能的认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与朋友圈类似的評价、点赞功能,使用户认识到熟人社交属性以外新的组织社交功能,形成新的心智模型,帮助自己理解3 移动产品交互设计的陌生化创新策略交互设计中的陌生化起始于“熟悉—陌生”的感官感知或行为交互体验,结束于“陌生—熟悉”的认知评价体验[9]以诺曼的人脑认知与情感近似模型作为框架和基石,设计师可以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3个阶段进行陌生化设计3.1 本能层的内容与审美本能层主要指向审美维度的设计,是认知偏差的开端此阶段,设计师主要满足用户浅表信息的审美需求以及与内容相关的功能需求,通过对视觉形式以及界面感官信息的反常化设计来实现审美刺激,引导用户对界面本身性质及结构的凝神观照[10]基于视觉表现层的陌生化,可分为单个可视元素属性的陌生化、元素组合关系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的陌生化单个可视元素的陌生化以视觉信息刺激为主,实质就是根据视觉注意特征,制造视觉张力[11]设计师可以结合元素使用场景,将需要被注意的单个可视元素放置于热点区域,利用反常化手法对视觉图像进行差异化处理,使用户重新找到新的认知点和欣赏点元素组合关系的陌生化涉及内容层面的逻辑编排和页面布局,是解决内容价值密度变小、用户注意力分散的重要途径。
设计师可以通过规划信息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来引导用户的使用,利用解构、重复等手法对信息疏密排布、动静节奏等进行陌生化处理[12],比如朱赢椿的作品集《设计诗》以画面构成传达诗歌内容,就是组织结构[13]的一种陌生化处理此外,陌生化设计还要求设计师在创建热点信息和基础结构信息整合的同时,还要从人文层面寻求理性与情感的思考,真正做到“大数据为我所用,不为其驭”整体视觉效果的陌生化旨在通过不断地再认知,使用户形成一定的风格偏好和认知规律,主要出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与成熟期比如Airbnb(爱彼迎)精致、小众、具有品质感的视觉风格调性就是在一次次陌生化与再审美中形成的3.2 从物理事物到行为逻辑行为层的陌生化设计关注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的操作体验[14]此阶段陌生感的制造主要以设置挑战的方式,破除用户对于规律和原则使用的思维惯性,通过认知受挫、意识集中和具身经验顺利完成任务[15]此阶段的交互行为分为触屏和语音两种,语音交互更多是承担反馈的任务触屏交互行为主要涉及操作手势和功能控件的陌生化,旨在通过规划用户的行为过程为用户带来好用、安全、高效的操作体验面对套板模式的操作自动化,设计师可以根据行为逻辑对用户的行为序列进行陌生化处理,通过对功能顺序关系、功能位置关系、内容属性分类的节奏进行打乱与重组,使信息的功能在节奏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在增加可读性和意外感受的同时,优化信息的架构和交互的方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连接多元场景的交互信息,建立动作与场景之间的联系,利用情境感知的自适应[16],传达界面元素的意义和作用,带给用户更多元的操作方式与体验比如阅读夜间模式中下拉绳索的操作方式,就是连接用户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关的动作;附件栏中的红包功能在用户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聊天这一核心功能心智模型中的认知指标,发红包变成了一种维系社交关系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用户认知资源的有限性,交互行为的陌生化设计最终都会化为减少认知负担的隐式交互规则,即“无意识”的本能行为例如Apple Watch(苹果智能手表)的抬臂自动唤醒屏幕功能、信息未读小红点的丢弃方式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打破用户的无意识动作,使用户保持新鲜的操作体验,确保行为是有用的、过程是愉悦的3.3 情感体验陌生化生成技巧与实现流程反思层主要指价值维度的设计,产品持续的价值创造是用户增强黏性、提高忠诚度、形成长期记忆的关键此阶段的陌生化设计强调用户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主要关注产品的整体意象和意象关联性,旨在使用户理解并接受新的设计,创造新的体验价值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单独强调某一个元素对用户体验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17]。
陌生化作为一种具身实践的过程,可以凝结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经验[18],服务于完整的体验过程,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出发点的全局性设计陌生化的情感体验为用户提供意义诠释的对象和个人价值塑造的载体,设计师可以通过寻找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情感赋能点,即陌生感的触发点[19],实现细节的情感优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自然感知[20]虽然从界面视觉到实际操作的陌生化影响程度会随着认知惯性的形成以及认知特征的可感知次序递减,但设计师可以通过不断更新、定义与陌生化,使用户在再认知过程中积累与产品的情感联系,不断升级暂时性体验,获得良好的长期体验4 结语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产品功能及内容的同质化,陌生化不仅能打破交互形式、思维的模式化,还能为打造差异化产品、引导用户认知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性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更需要理论家和艺术家将陌生化作为研究和创作的方法论指导进一步展开探讨参考文献:[1] 孙子源,房华.健康生活概念在商业空间中的设计应用——以苹果用户体验店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107-110.[2] 杨杰,刘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20(3):74-75.[3] 张景淼,徐玮,湛磊.浅析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44-145.[4] 周超,陶蓓蓓,汤恒亮.“认知心理”视角下的设计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20):61-62.[5] 陆彪,李毅,房华.沉浸于五感中的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4):88-89.[6]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7] 曾雯,管雪松.室内空间“破碎后的重生”——解构主义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8):58-59.[8] 张景淼,徐玮,湛磊.浅析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44-145.[9] 吴琪,耿涛.知觉心理在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0):96-97.[10] 杨月涵,李元媛.功能与审美在南京德基广场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82-84,87.[11] 常阳光,杨杰.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趋势分析[J].大众文艺,2018(19):87-88.[12]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 “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13]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J].大众文艺,2019(17):75-76[14] 邱天语,管雪松.早教中心儿童活动空间的互动式环境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7):106-107.[15]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16]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17] 俞沁,施爱芹.智能电视界面交互设计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127-128.[18]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19]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20] 徐静,熊瑶.基于视障人士感知需求的家居空间设计研究——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