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辨.pdf
25页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辨张旭华2013-02-01 10:33:38 来源:《史学集刊》 2012 年 4 期内容提要: 史载“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 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与官分清浊的一面 西魏、 北周时期, 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关陇士族和当朝勋贵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时职官制度仍有流内与流外之分,“九命”与“九秩”,就是在北魏“九流三清”和“勋品流外”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北周官分清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魏、北周的清浊观念也十分显著 “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并未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与职官制度的实情关 键 词: 西魏 北周 九品中正制 关陇士族 九秩 清浊作者简介: 张旭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隋书》 卷五六 《卢恺传》 云: “自周氏以降, 选无清浊 ” 同书卷七二 《陆彦师传》也说: “隋承周制,官无清浊故长期以来,史学界多认为西魏时苏绰制《六条诏书》,罢门资之制,选举不重门第,后宇文泰又仿照周官,实行六官制,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的清浊分途。
然而细绎史传,所谓“周氏以降,选无清浊”,似乎只强调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以及官分清浊的一面 对此, 虽有学者已注意于此, 却未加以详论 ①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做一考证辨析, 以期对西魏、 北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和职官制度有一个全面与客观的评价一、西魏、北周选举犹重门第欲解读“周氏以降,选无清浊”,首先须了解西魏、北周时采取了什么样的选官体制以及这些选官体制究竟保障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 论者或谓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选举之法分为两途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的选举法,州与县都设置了中正 ,, 西魏、北周则废除了九品中正制”②其实不然西魏、北周时期,尽管当朝执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废除, 它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除此之外,西魏、北周时期尚有门荫制度、州郡县世袭制等等,从而构成西魏、北周时期颇具门第色彩的选举任官体制依据史传,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沿袭北魏之旧,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系统 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分为州、 郡两级, 即州设大中正, 郡设中正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即州置州都,郡县分别设置中正。
中央系统的州、郡中正多以在职朝官兼任,无品秩,职掌品第人物,为吏部铨选提供依据地方系统的州都及郡、县中正则由地方长官辟任,为地方政府属佐,职掌品评人才,为地方官府辟用僚吏提供依据③西魏、 北周时期既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那么这一选官制度在当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对此,传统看法认为,西魏、北周时期,由于宇文泰在选举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致使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已经失去了作用, 正在发生变革特别是苏绰的“罢门资之制”,扭转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局面,克服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成为中古选举制度变化中的一个关键上述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太全面我们知道,西魏大统年间,以宇文泰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选举方面做了一些改革, 有意打破选举上的门阀特权《周书》卷二三《苏绰传》载其《六条诏书》第四条“擢贤良”云: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不废性行之浇伪 ,, 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苟非其人,则丹朱、商均虽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于公卿之胄乎。
据说宇文泰对《六条诏书》 “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④苏绰本传也说他“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又据《周书》卷三五《薛端传》载,西魏大统中,为吏部郎中,“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赏升擢之每启太祖曰:‘设官分职,本康时务,苟非其人,不如旷职’太祖深然之大统十六年 ,, 转尚书左丞, 仍掌选事 进授吏部尚书, 赐姓宇文氏 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 其所擢用, 咸得其才 ” 由此可见, 苏绰所上 《六条诏书》 及 “罢门资、擢贤良”之议,在当时确曾付诸实行毫无疑问,在西魏大统年间,门资限制较之东魏、北齐略显宽松,这对于吸收贤能之士参与到西魏政权中来, 借以加强鲜卑勋贵与汉族门阀的统治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西魏统治者颁布了《六条诏书》,但九品中正制仍在继续实行 自魏晋以来, 九品中正制就为高门大族所垄断, 是维护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西魏、北周时期,门阀势力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又续有发展加之西魏、 北周的开国功臣多是关陇士族, 他们既是世代冠冕的高门华阀, 又是执掌权柄的当朝权贵 所以, 无论从维护其家族利益还是巩固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考虑, 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世代享有的政治特权。
正是基于门阀势力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 决定了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革, 也无法彻底根除其自身的种种弊端 因此, 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必然代表着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并在维护他们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门阀土族依旧把持着地方选举西魏、北周时期,中正一职仍被高门大族所垄断如博陵崔谦、崔说、崔猷,清河崔彦穆,弘农杨绍等均以朝廷高官兼领州郡中正之职 其他著名士族如河内司马裔, 河东薛端、陇西辛威、宜阳陈昕,顿丘李昶以及当朝新贵泉元礼、泉仲遵、豆卢宁、宇文盛、 阎庆等, 亦皆担任州郡中正, 掌控着地方选举 据汪征鲁先生统计, 西魏、北周时期典籍所载中央系统的州郡中正共 18 人, 其中高门士族 8 人, 新贵 5 人,一般士族 2 人,寒门 3 人⑤综合前三项统计,共计 15 人,占总数的 83.3 %由此可见,《六条诏书》的颁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世家大族把持选举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仍是汉族士族和当朝新贵操纵的政治工具其次, 在门阀士族控制选举的情况下, 中正选举与吏部选官依然延续了前代注重家世之弊西魏、北周时期,州郡中正的职责依然是铨量人物,评定九品。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载: “迁都官尚书,定州大中正五曹奏事,有朱穆之忠; 九品论人, 见杨乔之直 ,, 建德四年正月十日, 薨于长安之永贵里私第 ”⑥所谓“九品论人”,就是以九品区分人物优劣,但实际上还是注重门第高低,并依之作为吏部铨选的依据例如,其时吏部铨选,主要就是根据“宗长”所上“谱录” 和中正定品簿册, 区别贵贱, 然后授官 《通典》 卷二三 《职官五》 “吏部尚书”条载: “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小吏部下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所谓吏部中大夫“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据《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史部谱系类后序记载: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据此,吏部中大夫所掌“群臣及诸子之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宇文泰入关之后,由“诸姓子孙有功”且被任命为“宗长”者所撰写的姓族“谱录”,而且这种姓族 “谱录” 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定代人姓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据《周书》卷二《文帝纪下》西魏恭帝二年 (555) 条:“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灭绝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同书卷四《明帝纪》载孝闵帝二年 (558) 三月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迁,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即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据此,由“宗长”撰写入关鲜卑诸姓“谱录”,“纪其所承”,并改以京兆“为其本望”,大致发生在魏、周禅代之际,这是吏部铨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关陇士族而言, 由中正品其望第, 再由吏部铨量授官, 仍是重要的入仕途径之一 在西魏、 北周政权中, 关陇士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韦孝宽、 韦瑱、苏绰、 苏椿、 柳庆、 杜杲、 辛庆之、 辛威、 韦祐、 梁昕、 皇甫璠等人, 他们或 “世为三辅著姓”,或“世为陇右豪族”,或“世为西州著姓”,及仕周室,皆位居要职,为当朝冠冕《周书》卷三九史臣论曰:“韦、辛、皇甫之徒,并关右之旧族也或纡组登朝,获当官之誉;或张旃出境,有专对之才既茂国猷,克隆家业据学者统计,西魏时关陇士族占将相大臣总数的 20%,北周时关陇高门占《周书》列传人物的 24.1 %⑦这说明关陇士族是宇文氏政权依靠的重要力量。
西魏大统九年,宇文泰为了扩大兵源,曾“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⑧其时关陇地区的“豪右”即汉族地方大族多被选定为当州“首望”、“乡望”,并以帅都督的名义率领“乡兵”入朝,随军征讨如《周书》卷三七《郭彦传》:“太原阳曲人也 ,, 大统十二年,初选当州首望,统领乡兵,除帅都督同书卷二三 《苏绰传附弟椿传》 : “ ( 大统 ) 十四年, 置当州乡帅, 自非乡望允当众心,不得预焉乃令驿追椿领乡兵卷三九《韦瑱传》:“京兆杜陵人也世为三辅著姓 ,, 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迁大都督卷三二《柳敏传》称其 “河东解县人 ,, 加帅都督, 领乡兵, 俄进大都督” 对此, 唐长孺先生曾说:“武功之苏,河东之柳,太原之郭,长安之韦都是第一等的高门大姓,他们这几人之外一定还有不少所谓 ‘当州首望’ 被任为统领乡兵的帅都督 ” ⑨宇文泰 “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是府兵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评选关陇大族为当州“首望”、“乡望”、“望族”,则是西魏政权较早承认关陇士族,并对其门阀望第给予评定北周时期, 随着以关陇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的发展, 崇尚冠冕之风日渐盛行,整个社会的门阀观念也日益浓重据《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载柳芳论氏族曰: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图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
,, 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柳芳所称 “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 , 当是在宇文泰评定关陇 “豪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非偶然诚如柳芳所说, “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尤其是随着府兵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个以关陇汉族士族与鲜卑勋贵为主体的关陇集团业已形成 关陇集团崇尚武功, 即使是汉族士族如韦瑱、 韦祐、 辛庆之、 辛威、裴果、裴侠、梁昕、梁士彦等人,也多是文武兼资,具有北方豪强的雄键之风,故史载“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⑩正是由于关陇集团势力的不断发展,为周武帝建德中编撰关陇士族谱牒,即“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奠定了基础所谓“四海通望”,犹前引《隋书·经籍志》所说的“四海大姓”,意在表明这些关陇士族的门第之高已经超越了一州一郡的范围 而确定 “四海通望” 的标准,应与北魏定姓族时大体相似,即主要取决于祖上官爵和当朝位望,以二者平衡,决定是否可以入“右姓” (11) 西魏宇文泰评选“当州首望”以及周武帝建德中编写关陇士族谱牒, “以四海通望为右姓”,州郡中正是否参与其间,因史书缺载,现已难考其详。
可是我们知道, 北魏太和中定姓族, 包括评定代人姓族、 汉族 “四姓” 以及地方上的 “族望”、 “民望”,孝文帝就曾“访定”于州郡中正,让州郡中正主持定姓族之事12) 宣武帝时孙绍即说: “中正卖望于下里,主按舞笔于上台 (13) “中正卖望”是说中正在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