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docx
116页分类号 J 学校代号 10462密 级 公开 学 号 331205000145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 比较研究学 位 申 请 人 : 黄 金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 郭 新 生 教 授专 业 名 称 :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学 科 门 类 : 艺 术 学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5 年 6 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ideology of “empty” of art and designCandidate: Huang Jin Supervisor:Guo Xinsheng Major: Design StuyingSchool of Art Desig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 P.R.ChinaJune 2015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 本 论 文 不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作 品 成 果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 均 已 在 文 中 作 出 了 明 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2015 年 6 月 3 日郑州轻工业学院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本 人 完 全 了 解 学 校 有 关 保 护 知 识 产 权 的 规 定 , 即 : 研 究 生 在 校 攻 读 学 位 期 间 论 文 工 作 的 知 识 产 权 单 位 属 于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校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本 人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学 校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 文 。
同 时 , 本 人 保 证 , 毕 业 后 结 合 学 位 论 文 研 究 课 题 再 撰 写 的 文 章 一 律 注 明 作 者 单位为郑州轻工业学院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5 年 6 月 3 日 2015 年 6 月 3 日摘要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存在“空无”思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同源异流在中 国文化里,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深化,这种以“顿悟”把握 心性的思想方法促使中国“空无”思想的生成于南宋时,禅宗文化传至日本,与其本 土 神 道 教 文 化 结 合 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日 本 禅 ” 日 本 的 “空 无 ”思 想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源于日本禅文化与神道教的结合然则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日文化的探讨,对中日艺 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著墨较少而有研究之必要对中日文化艺术及美学了 解 甚 深 的 设 计 师 如 靳 埭 强 、 陈 幼 坚 、 杉 浦 康 平 、 原 研 哉 等 皆 受 中 国 文 化 的 陶 融 及 “空 无 ” 思 想 的 影 响 , 于 设 计 作 品 中 也 有 杰 出 的 表 现 和 突 出 的 个 人 风 格 , 值 得 进 一 步 探 讨 其 脉 络 。
所以本研究以厘清“空无”的概念与历史渊源、探讨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的创作与“空无”思想的关连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理念的转化和创作表现的异同为对象, 通 过 中 日 “空 无 ”思 想 多 维 视 角 的 系 统 比 较 探 究 , 由 此 归 纳 出 中 日 “空 无 ”思 想 的 特 征 : 中国的“空无”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思想形态,由于与儒、道、佛 的紧密交会,表面看中国的“空无”追求的是人格上的完整独立与精神上的自由写意, 内 在 仍 暗 合 了 儒 家 的 规 范 , 在 破 除 我 执 、 法 执 之 时 , 却 不 得 不 对 儒 家 理 想 人 格 有 所 保 留 , 更显示了温文尔雅与温柔敦厚,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样,日本的“空 无”思想受到日本禅宗与神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走向虚无的寂灭,更重视被中国“空 无”思想竭力超越的“无常”和“寂”的审美体验日本的“空无”思想与武士道精神 相结合,以无畏勇猛的精神斩断了人世羁绊,同时亦涤除了是非善恶的道德观通过对 二者异同的研究,发掘中国的“空无”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进而引发对中国现代 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探寻一种适合于自己,生发于传统又能体现现代设计风貌的 设计方法。
关键词:中日文化;“空无”思想;禅宗精神;差异性ABSTRACT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are included in "empty" thought, due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homologous flow.Study in Art and Design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be "empty"thought as the object, hope in the system 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China "empty" thought in the modern design valu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rt design trend of thought, explore a suitable for yourself, germinal can reflect modern design style and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In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involve the thought of "empty" . Among them, the Zen as fundamental absorption Confucianism Taoism, metaphysics and other ideological foreign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for China's ar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e "Epiphany" way of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thinking, this to grasp the thinking method of mind prompted an "empty" thought generated in China.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a's Zen culture spread to Japan, and the local Shinto culture combine to form a unique Japanese style "Japanese Zen." Japan's "empty" thought to a certain extent, is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Japanese zen culture and Shinto.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ties between the "empty" thought of digging,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ina and Japan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empty" thought : China's "empty" thought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thought-form, due to the close encounter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surface of China's "empty" thought the pursuit of personality on the complete independence and spiritual freedom of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ner still echoed that Confucian norms, without too much beyond measure, of pursuit is a kind of the ideal of "harmony". Similarly, Japan's "empty" thought influenced Japanese Zen and Shinto culture, thus toward nothingness of quiescence,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China's "empty" thought trying to go beyond the "impermanence" and "silence"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Japan's "empty" though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pirit of Bushido, fearless and courageous spirit to cut off the fetters of this world, in the spirit of fearless courageous and deleting the moral values of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evil; While China's "empty" thought in break of board, the method of board, have to have reservations of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more show the gentle and tender and gentle. From the "empty" thought in China and Japan "Zen", "art", "Way" in theembodiment and comp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