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龄化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分析.doc
13页人口老龄化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分析老龄化将提高人们对通胀的关注度,提升物价稳定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 一篇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分析的论文范文, 供大家阅读查看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将成为世界 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①•从联合国人口数据可以看出, 未来几十年,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将有所提升 2015-2050年全世界老年抚养比②平均水平将提高约12个百 分点我国当前的老年抚养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与世界 各主要经济体中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未来我国人 口老龄化进程将十分迅速(图1)根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达到23. 8%,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占比将达到16. 2%,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③,2050年将 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人口老龄化不仅会降低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还会通 过经济主体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的变化对通货膨胀、产 出、就业、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形成长期、持续的 影响深入分析上述影响,并剖析其背后的政策含义具有重 要意义一、人口老龄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首先,老龄化将提高人们对通胀的关注度,提升物价 稳定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
只有价格稳定才 能确保养老金和储蓄实际价值的稳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预期寿命的提高不仅使退休人口增多,也促使人们平 均持有的财富量增多,特别当政府降低公共养老金水平时, 更是如此(Trichet, 2007) [1].由于老年人更加厌恶风险,他 们倾向持有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尤其对政府债券的需求增 加,对风险程度更高的权益类资产的需求减少债券通常以 名义价格计价,由于家庭财富的较大部分投资于名义资产, 人们对保持低通胀的诉求更加强烈因此,中央银行对稳定 通胀的承诺和有序的金融环境都对居民保持生活水平具有 重要意义1】从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 论,即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在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人们更 加在乎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 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老年人更多地依靠养老金或积蓄生活, 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处于上 升期,能够更好地抵御通胀压力,但他们的就业压力较大, 对失业问题更加敏感高见(2010) [2]利用中国数据实证检 验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结果与 Miles(2002) . Bean(2004)的分析一致,即随着人口老龄化 的发展,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加平坦,通胀率与失业率之比 不断下降,即一定的失业率所替代的通胀率比较少,说明在 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人们更加在乎通胀率,认为通胀率所 带来的经济代价更大。
也就是说,在老龄化过程中,人们对 通胀的容忍度在降低,中央银行需要更加坚定地应对通货膨 胀的挑战其次,人口老龄化会降低通胀预期人口老龄化的快 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停滞可能抑制企业和家庭对经济 增长的预期企业预期产品和服务市场会收缩,家庭预期未 来收入会长期保持低水平经济增长不景气预期对需求方的影响会通过企业部 门降低投资和家庭部门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显现出来,这 会降低长期通胀预期,从而对实际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 (Shirai,2012)o因此,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全社会 对通胀的变动也更为敏感,可能需要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 策调控时,给予物价稳定更大的权重与此同时,由于老龄 化本身会导致温和的通货紧缩,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央 银行所面临的治理通胀的压力二、人口老龄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1) 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老龄化带来最直接、最显着的问题是劳动力供给数量 的减少,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的逐渐老化众所周知,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的社会中,劳动年龄人 口占比高,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较高 的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额外的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 的“人口红利” •过去30多年,充分供应的廉价劳动力所形 成的“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2011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标志性变化: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74. 5%下降 至74. 4%,尽管只是0. 1个百分点的微小降幅,却代表中国劳 动力供给结束了长期上涨的趋势,且这一趋势性转折在此后 的2012-2014年得到了进一步确立①•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 和老年人口加速增长,使我国人口抚养比结束了长期下降的 趋势,意味着"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②•当人口红利的 窗口关闭后,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 的情况下,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减将对总产出造成同方向变 动图2和图3显示了日本和德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与长 期经济增长在趋势上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3】(二)老龄化对资本形成的影响一方面,老龄化会显着降低储蓄率,使得形成资本的 资金来源减少大量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表明,人口年龄结 构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是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支出后的 差额,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其中,私人储蓄又可以进 一步细分为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在政府储蓄方面,由于老 龄化会显着增加政府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支出①,在财政收 入没有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将直接导致政府储蓄率下降。
在 私人储蓄方面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试图在一生中平滑 消费,由于年轻时和退休后的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储蓄呈 现典型的驼峰型分布,即工作阶段的储蓄率较高而老龄化 将增加储蓄率较低的老年人口占比,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 虽然在老龄化的初期,由于预期寿命增长,工作人口需要为 退休后更长的生存期进行更多储蓄,总储蓄可能会上升但 是,从长期看,当上述工作人口退休后,他们将不再储蓄, 总储蓄将会下降(Bean,2004) o基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 不同计量方法所得到的经验证据均非常稳健地说明人口老 龄化会降低私人储蓄率(陈彦斌,2014) [3].日本是老龄化的 典型国家,与中国具有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居民生活习惯,在 197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也具有高储蓄特征,其储蓄率 变化情况对中国具有较强参考价值1970年,日本国民储蓄 率为4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而此后,日 本国民储蓄率呈总体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已降至 21.82%(见图4),低于24. 94%的世界平均水平就私人储蓄 率来说,1970年,日本私人储蓄率高达23.5%,而到1992年 仅为11.8%.日本居民储蓄率的变动趋势更是符合典型的生 命周期假说。
1955-1975年,也就是日本进入老龄化之前和 刚刚进入老龄化的初期,居民储蓄率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 1955年为11. 9%, 1976年达到最高值23. 2%,而此后,随着老 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居民储蓄率开始进入长期的下降通 道,1996年降至11%,2005年已降至3%左右,还不到0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日本政府2014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日本的居民储蓄率近60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值,为 -1. 3%.此外,微观数据也为生命周期假说提供了支持性证 据调查显示,日本居民在一生中储蓄最多的年龄阶段为 30-50岁,65岁以上人口的储蓄率极低,大约从70岁开始 进入负储蓄阶段经验研究与微观调查均验证了生命周期假 说对日本的适用性,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4】另一方面,老龄化会对投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不利 于资本形成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是预期回报率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生产过程 的资本密集程度随之提高,从而导致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 预期回报率减少,投资率随之下降,导致资本存量增长率不 断降低,直到与相对稀缺的劳动力相适应o Higgins(1998) [4] 运用10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与投资的关 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轻人口占比越高,投资率 越高。
该结论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判断,即较为年轻的人口结 构需要有更高的投资率以保持人均资本水平不降低,而老年 型人口结构则同更低的投资率相联系(祝丹涛,2008) [5].中 国数据也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储蓄率、投资率之间有 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图5)5】(%1) 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的体能和认知能力都会随年龄的增加而 衰退,老年人的创新能力更低虽然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从业 经验,对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表明,工作经验只 在最初几年能提升生产力,当达到一定时间后,经验就难以 产生效益了 (Ilmakun-nasetal. ,2004) o跨国实证研究也表 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之间 存在“倒U型”关系Feyrer(2008)利用87个国家 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证明,从宏观层面看,劳动力 年龄结构与TFP有比较显着的相关性,其中,40-49岁的劳 动人口对TFP的贡献最大,而其他年龄段的人口对TFP的贡 献则相对较小或几乎没有Werding(2008)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劳动 者的年龄结构与其对TFP贡献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 TFP贡献最大的年龄段为40-49岁(图6)。
因此,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 龄化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而,Ang和Madsen(2012) 通过分析21个0ECD国家1870-2009年60岁以内劳动者的 情况后,认为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作用,对于受教育程 度较高的工作者来说,其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并不会随年龄 的提高而下降,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避免因 老龄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6】三、 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通常认为,随着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失业率会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和人 口老龄化确实可以降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甚至导致劳动力 供给的负增长,但是,劳动力稀缺性的增加会提高劳动力成 本,促使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从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左学金和杨晓萍(2006)根据OECD国家的相关统计对老龄化 与就业率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并没有确定的相关关系从 现实情况看,欧洲和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但是 老龄化并没有帮助这两个地区实现较高的就业率而且,在 老龄化过程中,结构性失业可能会有所增加,自然失业率上 升的风险不容忽视由于老年人需要更多医疗、护理等方面 服务,其对耐用品(如汽车和家用电器)的需求减少。
因此, 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从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换,消 费需求结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即从业者面临从 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换,这将导致结构性失业增加四、 人口老龄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一)老龄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一是老龄化带来均衡利率下降,较低的利率水平可能 导致老龄化国家的资本外流如前所述,老龄化将会引起储 蓄和投资同时下降,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对这种综合作用 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储蓄率下降了,但投资 率下降更快,从而导致实际均衡利率的下降 (Trichet,2007) [1],许多西方学者的经验研究也得出了相 似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造成资本密度 的上升和资本回报率的下降,这将减少投资需求,且投资的 下降幅度超过了储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 的下降会导致资本外流二是由于老年型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其国内企 业会更多转向对投资回报率较高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会引起 资本外流一般情况下,老龄化国家的资金相对充裕,加之 不断提高的人工成本,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年轻型经济 体的劳动力充裕而资金相对匮乏,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因 此,大量资金流向年轻型国家寻找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