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oc
7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原文I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西游长安,张九 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 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 的引荐整体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 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 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 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 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高空为水 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 指天空混太清 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 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云、梦 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 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起 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 起王维的诗句: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 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 工之妙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 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 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 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 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 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 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 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 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 由于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 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 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 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 迹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 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 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万树, 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 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 波撼 两字放在 岳阳城 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 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 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 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 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 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 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 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 圣明 的太平盛世, 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 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 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 暗指当朝执 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 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 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说林训》) 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 垂钓 也正好同 湖水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 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 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 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 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 写 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 733年,孟浩然 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 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 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 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 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 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 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 这四句诗, 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 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 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名家点评《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王孟诗评》: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 撼 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 端居 兴感深厚末 语意长《升庵诗话》: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 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镜》:浑浑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唐诗归》:钟云: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 为高唱后托兴可伤《诗源辨体》:浩然 八月湖水平 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 称;且 舟楫、圣明 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 明之《唐诗从绳》: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 幽婉可法。
此前后两切格前叙望洞庭,后半赠张,故名两切,五、 六呼应句,又是正呼反应法《唐诗归折衷》:唐云:气势在 蒸、撼二宇《唐风定》: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 可测(气蒸一联下)《唐诗评选》: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 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 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音也此作力 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开、天之下驷, 有心目中当共知之《姜斋诗话》:孟浩然以 舟辑、垂钓 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 涉《诗辩坻》: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 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 蒸、撼 语势太矜,句无馀力; 欲济 无舟楫 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 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 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 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唐风怀》: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 云梦 二语为名句, 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 涵虚 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然灯记闻》: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 如 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唐诗成法》: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唐诗别裁》: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
读此诗知襄 阳非甘于隐遁者《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此诗脍炙止在三、四,未尝锤炼, 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稳婉《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通篇出临字(按诗题一作《临洞庭 湖》),无起炉造灶之烦,但见雄浑而兼潇洒,后四句似但言情,却是 实做临字此诗家之浅深虚实法冯班:次联毕竟妙,与寻常作壮 语者不同纪旳: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 不露干乞之痕无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浑又过之起结都含 象外之意景,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唐宋诗举要》:吴曰: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 句亦然,而同意则超绝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