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834104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4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Reference] 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将生的意义诠释在对死者的尊重上,通过对死的态度给生的人以启迪和启[来自WwW.lw5U.com]示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Keys] 生死观;关系;价值;尊严第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而不得不携妻子美香回到其出生地——山形,在求职过程中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他假扮过遗体,接触过高度腐烂的尸体,遭受过死者家属的白眼与歧视,甚至遭遇朋友的误解以及妻子的离家出走曾几度想放弃的大悟在社长佐佐木的引导下逐渐热爱上自己的职业,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并最终赢得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部描写死亡主题的影片,《入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悠扬的配乐、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让我们不仅领略了日本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能洞悉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对生与死的感悟,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对于生与死的关系日本人认为,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界限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提到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0%的日本人相信有来世,54%相信死者有灵魂存在,64. 6%认为生与死的世界轮回相通立川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是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语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就是“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统一观影片中殡仪馆工作人员平田在送别澡堂老板娘时的有感而发可以说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最好的诠释:“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再见的当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看到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交替的画面让大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知是死亡还是那么努力呢?一旁经过的平田用平淡的口吻说道:“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

      通过鲑鱼繁衍这一自然现象告诉观众:虽然为繁衍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因为生命得以延续鲑鱼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要坦然面对但是死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孕育的开始大悟为父亲人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的深深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他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欷欺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则是影片精髓所在,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样活着的人才会更加淡定和坚强在日本人看来,人之生命仿若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恒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就要活出个滋味,死去的时候也要死得有尊严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活得精彩,死得超脱”一直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日本人认为人活着就要实现其“生的价值”,而这种“生的价值”则集中体现在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奉献上,也正是日本人凡事追求完满、唯美、精细和极致的内在动因入殓师由于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尸体被认为是肮脏的职业而遭到世人的冷眼。

      大悟开始也是带着极度抗拒的心理被骗上了这条“贼船”的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厌恶,又遭遇亲朋好友的误解和离弃,他痛苦过、自卑过,可以说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在佐佐木的潜移默化下,受到极大感染的他在工作中悟出了人生的[来自www.LW5u.coM]真谛,也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和神圣使命让已经冰冷的人复活,给予他们永恒的美,这需要冷静,需要正确,但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需要满怀亲切而温暖的爱心从影片中几位死者家属在入殓仪式前后的情绪变化来看,入殓不再仅仅是为死人化妆、更衣这么简单,而是生者对逝者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是对逝者生前所做的努力的一种感激,也是宣泄生者巨大悲痛的一种渠道感人至深的场面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和泪腺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看到大悟最终爱上这份职业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抗拒到接受,从理解到忘我,大悟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许多从事平凡职业的平凡日本人的心理写照影片中另一个人物也很值得一提老伴去世多年的澡堂老板娘一直独自经营着澡堂,年事已高却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澡堂虽然设施陈旧,却被街坊邻居视为精神家园,是平田心中的“日本第一澡堂”“虽然水很烫,但能让人静下来这里不仅可以沐浴身体、驱除寒冷、缓解疲劳,还是无数个大悟心巾那个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令人怀念的地方。

      当儿子山下劝她卖掉土地建公寓时,老板娘执意不肯,“如果这儿没有了,客人们会头疼的趁我还有力气,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虽然辛苦仍然选择用柴火加热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为顾客提供热水,客人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成为她最大的精神寄托这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其实就是生的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活着的时候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不分贵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日本人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能够像落花般美丽地死去,体面安静地离开人世是很多日本人的心愿正如日本厕家古贺春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美”,甚至比生更美日本的佛教思想,尤其是佛教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同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日本人认为: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如何的死去,都可以成“佛”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而这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思考人生的传统则可以上溯到歌唱“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平家物语》、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为“河中流水”的《方丈记》、强调“人世无常”的《徒然草》和出家人西行,游吟俳人芭蕉的无常感文学。

      近年来日本频频发生烧炭自杀事件:2008年5月,日本TBS电视台美女主播川田亚子在车内烧炭自杀身亡;2009年3月,日本男星伊藤淳史的弟弟伊藤隆大被人发现在车中烧炭自杀;影片开头的入殓式上大悟见到的就跟活着时一样的“美女”也是用这种方式自杀的这种自杀方式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人在死后依然能保持红润的肤色和安详的神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死者的尊严这个有着洁癖、追求完美、非常敏感的民族特别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是否得体,即使是在生命消亡的那一刻,也不能容忍别人看到H己蓬头垢面、衣着不堪的样子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生者对于逝者的人文关怀也非常令人感动被化妆成遗体录制节目是大悟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当他被涂成惨向色赤身裸体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的尴尬以及被佐佐木不小心割破脸而大呼小叫的场面颇具喜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佐佐木的看似不经意的一段台词却是影片的“戏眼”所在:“入殓时,(入殓师)首先要为死者宽衣,擦拭身体会除去死者的疲惫、痛苦、尘缘,同时为死者回到那个世界送别小心仔细地进行是为了保护死者的尊严,注意不要让家属看到死者的皮肤在轻松幽默的桥段中,将一个严肃的话题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成分却让观众印象深刻。

      同样,入殓师用亡者出生前最喜欢的口红为其涂上的细节;孙女为完成祖母生前心愿拿出袜套给祖母套上的片段;还有家属们将口红印留在老爷爷的脸上的感人场面,让整个人殓仪式仿佛一出温馨的亲情戏在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是:不仅对于生者,对于亡灵,尊严和体面同样至关重要你会意识到人们为死者举行仪式,并不仅仅是对死者表示纪念与送别,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你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机会将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用艺术化的手法唯美地表现出来,不仅是该影片的一大亮点,也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骨子里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结应该说该片无论从拍摄技巧和制作效果,还是从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讲,都堪称是一部佳作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认为:“《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好电影,而是将现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将生的意义诠释在对死者的尊重上,通过对死的态度给生的人以启迪和启示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说不是奥斯卡成就了《入殓师》,而是《人殓师》丰富了奥斯卡的内涵,使其闪烁出人性的美和智慧的光芒。

      一部《人殓师》,开肩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中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Reference][1]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M],东京:筑摩书房,1998.[2]小山薰堂,八殓师[J].世界电影,2009( 05).[3]秋本铁次.导演泷田洋二郎的个性与轨迹[J].世界电影,2009( 05).[4]盐田时敏,复合型作家初次挑战原创电影剧本——采访小山薰堂[J].世界电影,2009(05).[5]井出敬二,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观[OL].hctp://www. jingehu. jp/arti“e/article_222. html,2009 - 04 - 10.[6]张丽晶,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J].科技信息,2008( 08).[7]凌洁,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J].观察与思考,2009( 13).[作者简介]邵俊秋(1975 -),女,江苏宝应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硕士,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