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共17页).doc
1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事业发展历程回顾前言:值此湖北省第十五届环卫工人节之际,谨以此篇献给为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而辛勤工作在垃圾处理领域的环卫工人一、宜昌概况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有2400多年的历史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1648年改为彝陵,1735年改为宜昌并沿用至今(取宜于昌盛之意),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发祥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所在地荣膺2000年、2006年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2012年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长江等立体化交通枢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通和唯一的,长江三峡的起始点宜昌市辖五区五县三市宜昌市城区包括西陵区(含葛洲坝生活区、宜昌高新开发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点军区与猇亭区,建成区面积1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3.8万人二、环卫历史沿革宜昌城区的环卫工作,始于清末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新中国解放前40年环卫工人被称作“清道夫”,与更夫随伴。
旧社会的环卫工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1935年,国民政府宜昌行辕为整治市政而推行清洁整齐运动,采取了“整肃市容、取缔乞丐”行动,并在收容乞丐中将“少壮者”充实到清洁行业中,以习勤劳,以杜安逸,并成为当时清道夫的重要来源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曙光点燃了宜昌环卫人对环卫事业发展的理想和宜昌市民对干净卫生生活环境的希望新中国把旧社会的“清道夫”解放出来,和广大劳苦大众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环卫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尊敬1955年组建“清洁队”,下设三个班,担负主要马路的清扫和垃圾收运,隶属于市公安局,清洁队成为以后建立环卫所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5月17日,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所建制成立,隶属于市卫生局,至此开始了城区环卫事业发展的新纪元,1984年更名为“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隶属于公用事业局)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区生活垃圾由环卫工人走街串巷摇铃收集,用箩筐挑到市区低洼处或长江边倾倒,1952年市公安局为清道夫做了两部大木轮板车收运垃圾,从此清道夫从肩挑的笨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种大木轮板车一般需要三个人推拉,仍旧是重体力活1953年清运垃圾工具由大木轮改成小木轮板车,一个人就可以推拉,改善了清洁工人的劳动强度。
环卫所成立后改为由12辆胶轮板车收运垃圾,1972年第一辆武汉嘎斯垃圾翻斗汽车开始投入市内生活垃圾清运,环卫作业机械化正式起步,到2010年城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收运1974年我市第一个简易垃圾转运站——南湖垃圾台投入使用据统计:1981年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2万吨,1990年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万吨,从2001年至2012年平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2万吨三、生活垃圾处理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经历了自然堆放、集中简易式填埋、卫生填埋、综合处理等历程1、自然堆放时期宜昌市城区沿长江边北岸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上起土街头(现北门外正街)下至十三码头(现万达广场)以及西坝沿江滩地共有2000多处垃圾堆,几乎涵盖了整个沿江堤岸,每年随江水上涨而冲向长江下游随着宜昌“三线”建设工厂的迁入,各大型国有企业,如葛洲坝工程局、中南橡胶厂、红光港机厂、纺织机械厂等生活垃圾均租用就近农田和低洼山沟自然堆放1964年起沿江堆放的垃圾逐步作为农田肥料,由江南(现点军区)和宜昌县、枝江县、宜都县部分农民用木船将少量生活垃圾运到田间地头当作农家肥,近郊农村农民则直接将生活垃圾转运到田间地头作为农用肥料。
2、集中简易式填埋时期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区垃圾量愈来愈多,1978年市政府规划建设长江护岸工程,明令禁止向江边倾倒垃圾,并规定城区垃圾向市郊夜明珠低洼处堆放,因此夜明珠成为我市城区第一个垃圾集中堆放场1995年葛洲坝工程局为解决辖区生活垃圾消纳问题与市建委共同投资在夜明珠附近芦家湾建立临时简易垃圾场1998年点军区(即宜昌城区长江以南)与葛洲坝电厂在余家湾合建垃圾简易填埋场为解决城区生活垃圾堆放问题,1983年市政府拨专款36万元分三次在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干溪沟(也称古坟溪)建立了干溪沟垃圾填埋场1995年干溪沟垃圾填埋场完成填埋使命封场,市环卫处以10万元/年与伍家乡共联村达成协议,租用该村廖家湾山沟填埋城区垃圾该场为简易式填埋,主要接纳城区主干道环卫专业部门收集的清扫垃圾和城区居民生活垃圾,而城郊结合部(含点军区、大型国有企业)的居民生活垃圾仍然直接就近堆放用于农田和低洼山沟处宜昌主城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小街背巷的垃圾收运,由清运员(原称民办清洁员)统一集中收集运至市直环卫部门建设的垃圾中转站市直环卫专业部门(市环卫所)负责城区主干道清扫垃圾、临街门店垃圾收集和垃圾中转站垃圾并转运至干溪沟垃圾填埋场。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区级政府,市直环卫部门也分为两个专业作业部门,即:西陵区环卫处、伍家岗区环卫处属西陵区环卫处作业范围的垃圾统一运至夜明珠垃圾填埋场,属伍家岗区环卫处作业的垃圾先运至干溪沟垃圾填埋场,之后又转场于廖家湾垃圾填埋场1991年,市区环卫部门合并,加上夜明珠垃圾填埋场饱和,在市城管局协调下将两区垃圾又集中统一运至廖家湾垃圾填埋场至2001年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开始运行之时3、卫生填埋时期卫生填埋相对应简易填埋而言其区别在于简易填埋基本没有任何环保措施,也谈不上达到环保卫生标准,可称之为露天填埋场特别是垃圾在填埋场堆放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受雨水淋洗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浸泡而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达77多种,对地下水的污染较大,所产生的填埋气体(甲烷)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而卫生填埋场是指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过程中,有阻止垃圾渗滤液渗入地下水的人工防渗膜,带有预处理或处理渗滤液的设施设备,虫害防治和能对填埋气体进行控制的填埋方式,最终封场关闭符合卫生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1998年,随着城市人口和生活垃圾量的增加,市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西陵区窑湾乡沙河村兴建了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同年6月成立了宜昌市固废公司,至此宜昌市第一个规范运行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专业处置城区生活垃圾的机构诞生,从而结束了宜昌市主城区生活垃圾简易填埋的历史。
该工程分为一期(以卫生填埋为主)和二期(以垃圾综合处理为主)一期工程于1998年开始设计施工,200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工程用地283亩,总投资7852万元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填埋库区由排洪隧洞、东侧垃圾坝、上游挡水坝、下游垃圾坝、截洪沟、围栏、截污坝、渗滤液收集及气体导排系统等八个单元组成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500吨,设计填埋库容32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5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5年主要服务于宜昌市中心城区的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开发区、葛洲坝工程局所属生活区约50万人口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0万吨、处理垃圾渗滤液8万立方米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渗滤液调节池及渗滤液处理设施两个单元组成,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渗滤液240立方米,采用厌氧与耗氧两级处理法(UASB+合建式氧化沟),通过生物降解,最终使排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竣工投产,极大的改善了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由以前的简易式填埋提高到现在的卫生填埋,基本实现了我市垃圾处理无害化目标2002年、2007年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分别被国家建设部、中国环境卫生协会评为国家Ⅱ级卫生填埋场截止2007年宜昌地区先后有兴山县新城垃圾处理场(Ⅰ级),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秭归县新城垃圾处理场、夷陵区三环湾垃圾处理场、宜都市吴家湾垃圾处理场、远安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Ⅱ级)达到垃圾处理无害化标准。
4、垃圾综合处理宜昌市垃圾综合处理项目(黄家湾二期工程)是世行贷款宜昌市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的完善项目工程于2003年开始设计建设,2006年6月开始试运行,场址紧邻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边界,占地面积62.03亩,项目总投资9399.58万元,资金来源为利用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服务人口由原来的50万人增加到80万人,服务范围增加了猇亭区处置量由原来的500吨/日增加到600吨/日,由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仓和日处理原生生活垃圾400吨分选线组成主要采用堆肥、分选、卫生填埋等工艺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2万吨堆肥工艺主要是通过生物发酵、机械筛选和人工手选等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经发酵处理的生活垃圾一部分变成渣肥,用于城区花卉草坪、园林绿化;另一部分经筛分处理后可回收部分再生资源以单个发酵仓(200吨/个)为例垃圾减量达30%左右,其中再生资源回收3%、生产改良土壤渣肥30%左右垃圾综合处理自运行以来共生产改良营养土约8.4万吨,回收利用约3200吨,实现垃圾减量达13万余吨,年均减量4万吨渗滤液处理方面,为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达到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标准要求,2008年底市政府投资1500余万元对原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和调节池膜盖工程。
引进了世界较为先进的德国DTRO两级碟管式反渗透处理工艺,日处理垃圾渗滤液240立方米,经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中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此项工艺在当时全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属领先地位,为全省第一,受到国家环保部专家和领导的赞赏并向全国推广宜昌市垃圾综合处理项目的建成投产,有效的延长了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弥补了宜昌市城区垃圾处理单一模式,初步实现了我市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5、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封场随着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使用年限即将到期,固废公司目前正着手谋划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封场项目该项目位于宜昌市西陵区沙河村黄家湾垃圾填埋场,封场面积283.05亩,估算总投资6232万元封场工程由堆体整形、终场覆盖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生态恢复系统、建构筑物和场区辅助工程等组成计划2013年开始实施,2016年项目整体竣工验收采用一次设计,分期实施,一期工程封场面积169.8亩,估算投资3902万元主要为北侧五个支沟的堆体整形、终场覆盖系统、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生态恢复系统、建构筑物和厂区辅助工程等组成。
二期工程封场面积113.25亩,估算投资2330万元封场工艺为复合覆盖技术项目建成后将对西陵区和夷陵区的环境改善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社会效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宜昌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会为宜昌市吸引更多投资并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该项目的建设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城市环境、防止垃圾污染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二是环境效益项目实施后,可以很好地改善宜昌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为以后宜昌市垃圾处理场封场再利用起到示范效应,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四、危险和医疗废物废物集中处置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的特征是指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动植物可能造成致病性或致命性的,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性质,包括医疗废弃物在内共49大类1、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置中心宜昌市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置中心始建于2003年,当时全国范围突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安排,市政府出资62.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