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的德国汉学研究回顾.docx
7页20世纪前的德国汉学研究回顾 胡建敏(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Reference:本文主要回顾了20世纪之前德国学者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概况,德国汉学由于德意志在当时的分裂状况,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确实迅速的本文主要从传教士汤若望谈到十九世纪最后一个较为出名的汉学家夏得,勾画出20世纪之前的德国汉学研究概况Keys:汉学研究;德国汉学研究;学术性汉学G0 :A:1673-2111(2012)06-0257-021 汉学研究渊源 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交流对各自的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次重大的文化转型期,而每一次都与外来文化存在互动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经的翻译与接受对中国的语言文学,逻辑以及叙述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到明清,以传教士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了中国的内陆地区,一些传教士在进行宗教事务,传播西方知识的同时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吸引由此开始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16世纪以前,中国的神秘面纱在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丝绸之路的传说中不断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兴趣 十三世纪的欧洲,政治十字军东征,东方蒙古人西征,西欧发出一个远交近攻的策略。
他们企图一方面遏制蒙古西进,另一方面与之联络通好,夹击进攻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首先由教皇应诺森四世出面,于1246年底,教士出使蒙古,几年后,法皇路易九世也遣使节到蒙古帐下,均不得要领而归倔强的蒙古铁骑一直冲到了地中海终元之世,西方商人与教士来华,一直络绎于途,马可波罗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十六世纪,欧洲狂热的宗教气氛使得一批传教士立志把他们的宗教信仰带到东方,就有了西学东渐一说,在华建立耶稣会的是利玛窦神甫他把西学介绍到了中国,又把中国的学说介绍到了欧洲算是早期传教士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利玛窦日记》33年间有了六种语言版本,发行12版张国刚,1994) 在欧洲汉学的传统中,德国的汉学研究具有起步晚,起伏大,但发展快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在传教士时代到20世纪前的德国汉学研究情况 2十七至十九世纪的汉学研究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德意志国家四分五裂,无法与当时的海上强国相比,来华的传教士因而相对较少,据说十四世纪初叶,已有几位德国传教士到过中国,可惜没有留下关于中的报道 十七世纪开始,明末清初的著名传教士中有几位德意志人,汤若望(Johann Adann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便是其中之一。
正如西方汉学家拥有自己的中国名字一样“汤若望”便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本人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来中国之前与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同为灵采科学院院士他于明天启二年来到中国,先抵澳门,后进京陛见,与徐光启等士大夫交友甚好明之后,汤若望在清朝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视他曾被受命参与了《崇祯历书》,被沿用至今他将欧洲科学家格奥尔格·鲍尔的《冶金全书》已成中文,使得中国冶金技术有了一些借鉴他撰写的《远望说》也促使了中国望远镜的制造由于他丰富的天文知识,顺治皇帝任命他为钦天监正在华十年汤若望在中西交流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康熙时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戴进贤(P.Igany koegier, 1680-1746)在雍正三年任职钦天监正,带礼部侍郎,在华著有天文数学著作数种明末与汤若望一同来华的瑞士人邓玉函(P. Johannes Terrenz, 1576 -1630)也是伽利略的密友和灵采科学院院士所以他在中国介绍了很多伽利略的学说,著有《奇器图说》等 清初来华的奥地利人恩理格(P. Christian Herdtricht)、雍正时来华的德意志人魏继晋(P. Florian Bahr,1706 - 1771)都曾经是皇帝的座上宾。
他们带来了现代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传播了东方的文明恩理格与人合编的《孔子儒家哲学》,是最早的关于《论语》、大学、中庸的欧文一本之一魏继晋乾隆年间在北京编著过一部德华词典其中收入了二千二百多个汉字但当时并未出版,直到1937年有德国学者福克思(Water Fuchs)整理出版,命名为《首部德华词汇》这部工具书一时成为德国汉学界的必备参考书 十七世纪勃兰登堡选帝后腓特列·威廉一世在当时海外贸易的刺激下,激发起研究东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荷兰人季瑟尔斯(Admiral Gijsels Van Lier, 1593 -1676)及其他荷属东印度公司成员将一大批中文图书运到柏林,成为选帝后王家图书馆的馆藏书柏林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中文图书中心 德国汉学界的重要人物米勒(Andreas Mueller, 1630-1694)由于获准可以经常使用选帝侯王家图书馆的藏书,遂将这些中文图书编辑整理成目录在此基础上,他选编辑成一本《关于契丹国的历史和地理论集》、《中国碑刻》[来自w],以及根据波斯译文编辑的《中国历史》在汉学史上,他可以被称作德国第一位汉学家 早期汉学研究中极有成就者还有门泽尔(Christian Mentzel, 1622 - 1701)。
他本人是医学博士,因此被罩召为御医,同时要求他管理国家图书馆,这为他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早已潜心于植物学研究的他对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685年,门泽尔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字汇》,1696年发表了《古今中国帝王年表》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中文偏旁部首和语义的研究在当时超过了其他辞书”(张国刚,1994) 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汉学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博学多才的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Freiherr von leibnz, 1646-1714)他曾经仔细地研究和阅读过传教士的报告,将其中一部分编译成《中国近事》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精心构筑的系统他仔细地研究过《易经》并指出易经的阴阳变化给他发明二进制重要的启示莱布尼兹完全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中国文化的正如葛林曾经说道;“莱布尼兹以明亮的眼睛惊异地注视着这一远方国家文物的昌盛他有一种切实的体认,欲将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两种不同文化相连使之相互交流认为正如同欧洲人为了天启宗教及新的学术而派传教士赴华一般,中国人为了使欧洲人相信自然神学及伦理学与国家规范,亦当派遣教士来欧尽管他曾倾慕中国文化说:这似乎是必需要的。
但实际上他亦将双方文化交流的思想表达无遗 到了十八世纪,有许多关于中国的著作被译成了德文杜哈尔得(Jean 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所著《中华帝国全志》(1735)是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概述第一卷记了中国分省地理概况和历代大事年表;第二卷记中国政治、经济,介绍四书五经和教育、科举;第三卷叙述中国宗教、医学和博物;第四卷介绍满洲和蒙古,兼及朝鲜与西藏文学作品收有元曲《赵氏孤儿》、四篇选自《古今奇观》的短篇小说和十几首《诗经》中的诗歌这部书曾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源来源,传播很广 席勒曾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许多中国作品,写有中国合集他在诗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渴望他酷爱中国文学,曾试图改编中国小说和剧本 十九世纪,由于政治的交往和商业关系的往来,欧洲各国都急需懂得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人才,这就促使了欧洲一些国家产生了中文教育的需求,也为德国了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德国的东方学,包括汉学也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张国刚先生将之命名为“业余爱好者的汉学”在这些业余爱好者中有一位叫做诺曼,他于1829年到达广州,1831年他带着在中国购到的六千多本中文古籍回国,并将这些书分赠给柏林赫模拟黑的归家图书馆。
还有一位叫库尔兹,曾在慕尼黑大学从事东亚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也翻译过一些儒家的学说1829年,完成了《秦始皇》这篇历史论文他1830年翻译过《太上感应篇》《中经》《刘小官雌雄兄弟》《古今观止》和《花笺记》等帕拉特完成了《满族》的第一卷著有《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与学说》 第二阶段张国刚先生称之为“东方学中的汉学”这一时期的汉学大多由专门从事东方学研究的进行,代表人物有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1807 - 1889)和戈伯冷兹(Georg V[来自wWW.lw5u.coM]on der Gabelentz, 1840 - 1893).硕特1819年在哈勒大学攻读神学和东方语言,1826年用拉丁文写成论文《论中国语言的特点》获得博士学位1840年他翻译出版了《御书房满汉书广录》,1849年,出版了《哈拉契丹--西辽》,1854年出版了《中国文学述稿》由于他的学术建树,被称为“德国学术性汉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阶段是“学术性汉学”著名的汉学家有如下几位:著名的汉学家顾路柏(Wilhelm Grube,1833 - 1908)致力于把汉学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哲学和历史之科学”,因而他着重寻求中国的民族性特点,1896年他发表了《女真的语言与文学》,成为德国研究女真文学的第一人。
1902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学史》是德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他还有《北京民俗学》和遗作《中国的宗教礼俗》并翻译了《风神演绎》等 十九世纪末还有一位德国汉学的先驱人物,那就是夏得(Fredich Hirth, 1845 - 1927)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早期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主要著作有《中国与罗马的东方》.在中国文学方面主要是1895年在《通报》上发表《中国文学之基础》的长篇连载研究成果包括《关于中国纸的发明》等 3 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时期的德国汉学研究也远不止上面提到的比较显著的那几位,各种民间的交流也为德国汉学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至于十九世纪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德国哲学更是有诸多的契合其中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就和老子的道家学说不谋而合,介于篇幅有限,本文至简单回顾了汉学在十九世纪以前在德国的研究概况 Reference [1]Yang, Liansheng,Sinological Studies and Reviews,Shih-Huo Publisher Co., 1982 [2]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M].巴蜀书社,2003 [3]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M].中华书局,1994 [4]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三联书店,1996 -全文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