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释学视野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探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5968849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8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解释学视野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探究    於明富摘 要 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理解”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说,哲学解释学与人文学科教育具有适切性运用哲学解释学相关理论观点反观当前国内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现实,发现两个显著问题值得探究,即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真理”内涵的解读问题和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性的困境从哲学解释学美学视域来看,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应该坚持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人文主义精神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融入生活经验,与艺术作品进行对话,实现视域融合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语文教育;艺术审美;真理:B089.2,B023.3 :A :1002-7661(2018)06-0177-01一、哲学解释学概念解释学(又称为阐释学、诠释学或释义学)(Hermeneutik),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源于古代西方对《圣经》的解读和注释,其任务是正确解释《圣经》中“上帝”的语言,揭示《圣经》文本背后的真正意义二、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本文选取《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即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进行简要概述和分析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论,艺术经验是一种非科学的经验,因此艺术经验里的真理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真理,与历史、法律等精神科学领域相比,艺术领域的真理更难把握。

      按照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发现艺术作品的真理,在于发现文本即艺术作品作者的原本意志;按照主观主义,艺术属于个人审美情趣问题,文本的真理因个人而异伽达默尔的观点是:主观主义理解艺术的性质,实际上也是以自然科学标准为参照,重在强调这个领域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三、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一)应试教育模式造成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关注的只有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生字生词、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考试要点,而不是课文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美妙的语言等,因而无法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情操的培养二)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传播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感受文学和文化之美三)语文教学方式陈旧,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采取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少交流、互动、探究,追求唯一答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结果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支取兴趣,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例如,阅读本身是一种个人生活体验,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閱读只关注文本的解读,将情感丰富的文章进行机械的分解,没能发挥自主性,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也被限制,不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哲学解释学视域下语文教学的走向(一) 融入生活,尊重“前见”“前见”是理解过程中造成误解的因素,而哲学解释学认为,“前见”是理解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前见”在理解活动中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作为理解者或者解释者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于学习文学作品文本的学生,他们也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个体,生活背景(时代社会背景,个人成长经历等)构成了他们的“前见”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前见”,融入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这就要求教学理论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将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等因素还原到教学内容中,不脱离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培育“人”的教育二) 平等“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理解者与文本之间不再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是互相理解的关系,此时的理解者与文本互为主体,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一方都不以旁观者的身份独立于理解这个过程之外,而是一种交互式的平衡关系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的意义还是文本本身的意义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前见”,不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就会造成一方失去发言权,服从于另一方的思想,这是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都不能实现平等对话,不能引起共鸣,也就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三) 视域融合,尊重个体哲学解释学认为,视域是指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在具体的理解活动中,存在两个不同的视域,一个是文本的视域,一个是理解者的视域理解既不是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域,不断生成、丰富、融合成新的视域伽达默尔把这个过程称为“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的视域又不断成为新的视域因此,理解者和文本的视域融合总会达到新的高度,获得一种新的意义,从而实现双方生命意义的提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也是一种理解活动或解释活动,学生作为解释者或理解者而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视域,即教师的视域,学生的视域和文学作品文本视域,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这三方面的视域融合如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视域出发来理解文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以及教师解释的原意,而是从自己的视域出发,与教师视域以及文本视域不断融合,形成新的视域教育的主旨是促进和改善受教育者主体的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扩大学生视域,使学生在视域融合中不断提升参考文献:[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