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456186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学生姓名:余瑞芬学 号:406211010013 专业方向:教师姓名:肖玉梅分 数: 二O—一年二月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 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20世纪以來,尤其是近二十年以來,整个世 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将通才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关键字: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 困扰着高等教育界所谓“人才”我们一般习惯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专才, 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 中的几个方而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 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通才教育与专才 教育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 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而相比之下, 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 与深化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认识现状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徳,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 如《论语•述而》上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 养“士”,而不是工匠到了汉朝,汉武帝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下,于公元 前124年建立了汉代太学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在教 育内容上“以教化为大务”,仍致力于塑造统治人才宋朝时开始昌盛的书院, 其教育冃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 伦理思想,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 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显然,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 教育,直到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才演变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 育一一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但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失衡而造成的人类文 明的危机日益显著大学教育完全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注重引导青年去 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20世纪一股通才教育回归的浪潮在各国高等教 育中涌现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以马利丹 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 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理智的运用,只有全面掌握了人类的普遍经验, 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整个世界回顾其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 现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 的差界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 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來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通才 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当然,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划分远非如此简单 过去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的时代已 不可能实现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因此,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 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关系(-)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 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概括起来,他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木理论、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他不仅 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1还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才教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 径来实现,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二) 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 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 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 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他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 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产及主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 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三)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互联系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但往往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 响。

      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 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牛知识面狭窄, 并影响后期发展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一般来说,冃前大部分高校进行的通才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接受的非专 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 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木知识、技能和态度,人们也称之为通 识教育与通识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往往亦指专业教育,是使受教 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要 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广博的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打破专业的界线,让文科生也学 些理科方面的知识,理科生也学些文科方面的知识,接受些人文的熏陶,开阔眼 界,提高素质而专才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性教育,严格地按照专业的要求对学生 进行培养通识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牛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劣势是专业方面的能力有所弱化专才教育正好与之相反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融合的时代背景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 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 的冲突的现实解决。

      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 上,必须走通过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的这 种发展特征,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 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只有如此,才能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冃标的实 现,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然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高级 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 近一个世纪依赖,教育的目的主要培养人们认识、适应、掌握、发现批界,教学 内容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而忽视了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 生存的价值等根本的去认识和改变自己教育纯“工具意识”以及“职业至上论” 的偏颇,导致人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因此 在人的和谐发展及完整人格形成中,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结合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根据 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 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 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加强一些具有“平台性”知识的 教学,如数学、计算机、汉语、外语等各科的教学文科类的专业要进一步加强 文史哲基础,理工科专业的物理、化学等数理基础课程的要求也要提高同时, 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另外,大 量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 知识视野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 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 学牛、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 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时代和新型工业化大时代,更是既呼唤通才乂需要专才 一方而,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 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 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 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木上靠专才。

      四、对于高等学校通才和专才兼顾培养的一些想法关于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我们的认识经常陷入两者对立与对 抗的误区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存且互补的人才, 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 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第一,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高校实现清一色的专才教育与清一 色的通才教育,不利于高校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利于国家建设行业性 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长于专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专才教育,多培养专才; 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和资源从事通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通才教 育,多培养通才本科院校办学一味求大、求全、求高是错误的,一些高水平的 行业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片而追求综合化也是错误的第二,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群实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法》将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专业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型、研究准备型与高级技 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基木上属于通才教育,后一种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 在本科层次上,既有通才教育,也有专才教育本科层次的通才教育是硕士与博 士层次专才教育的准备、过渡与基础。

      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齐全,学科 资源容易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以在本科层次上做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 也可以在木科层次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层次专才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与 素质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高层次专才我所在的中南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通才教 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不断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探索建立有效结合点和平衡 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探索通专兼顾与兼容型人才培养途径,构 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的厚基础、宽口径学科教育实现学生 智能倾向存在差别,兴趣倾向也存在差异学生的智能倾向与兴趣倾向,如果与 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不相符合,不但知识、能力与素质无法健康发展,而且意志 与志向会遭遇挫折,进而影响人格健全发展,这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学校、对于 国家,都是损失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时将他们一次性绑定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 育路径上,是对他们智能与兴趣差异的忽视与忽略,是一种高风险教育行为多 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规避这种风险在这方面,中南大学近年 来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在本科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挥 学科群优势,从2008年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