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科技进展20100972韩雪.ppt
65页十大科技进展,安全1001 韩雪 20100972,中国篇— 2011,,中国篇— 201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7月26日上午, “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
海试期间,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本次海试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这次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2011,,,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2011年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这座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这座超导变电站采用的四项超导技术中,超导储能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并网运行的第一套高温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二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变压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是研制时世界上并网示范的最长的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2011,,,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刊登在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 很多影响认知的疾病,比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脆性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都伴有神经元形态发育的异常这一研究发现GRK5具有促进神经元形态发育的新功能,证明GRK5是一个促进神经网络形成、调节脑学习记忆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质,为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2011,,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这一装备与工艺的开发表明,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扩大人类的创意空间,加速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步伐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为我国关键行业核心产品的快速自主开发提供了有力手段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我国发动机制造商将大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的缸盖砂芯研制周期由传统方法的5个月左右缩短至一周左右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制造2011,,,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美国《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该工作面向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医学界目前普遍重视的转化医学研究,是集基础研究、生物技术与临床标本和病人资料分析等多家单位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有关专家认为,该工作揭示的正常与疾病肝脏microRNA组数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2011,,,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以快堆为牵引的先进核燃料循环系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大幅度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可将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目前在核电站中广泛应用的压水堆的约1%提高到60%以上;二是可以嬗变压水堆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实现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快堆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
这座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是中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总长约114米,宽90米,高137.8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高度相当于43层高楼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可谓海洋工程中的“航空母舰” “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成功设计建造,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对于增强中国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集中了国内118个机构、10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为下一步地壳探测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该专项计划实现覆盖大陆的大地电磁探测阵列网,目前中国大陆电磁标准网已完成全国4°×4°(经度×纬度)控制格架,华北实验区1°×1°观测网格同时,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大陆地质地貌条件的深部精细结构探测技术体系,并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的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
此外,针对地壳活动性规律研究的应力测量技术也得到完善,有助于了解现今地震、地质灾害等发生的成因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1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于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厂这标志着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2011,,,世界篇—2012,希格斯玻色子被证实存在这种看不见的粒子揭开了质量的奥秘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人类和其他所有由原子组成的宇宙万物都不会存在这种“上帝粒子”是以83岁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的世界篇—2012,德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新技术,通过在西伯利亚一处洞穴里发现的大约8万年前的一块手指骨化石的少量样本,排列出被称为“丹尼索瓦人”这一神秘人种的基因组序列丹尼索瓦人是与现代人类存在亲缘关系的人种之一世界篇—2012,日本科学家利用从成年小鼠身上提取的胚胎干细胞,生成了能够产生卵子的卵细胞这一技术突破带来的前景是,对于无法自然形成卵子的妇女,可以用她们的卵细胞在试管中培育出卵子,然后再移植回她们体内世界篇—2012,美国航天局(NASA)的工程师利用一种创新的着陆系统,让“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悬挂在缆绳上,缓缓在红色星球上着陆世界篇—2012,利用比传统的同步辐射光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科学家确定了与非洲昏睡病的传播相关的一种蛋白质的结构。
《科学》杂志说:“这一进展表明X射线激光具有传统的X射线所不具有的破解蛋白质结构的潜能世界篇—2012,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让研究人员可以修改实验动物的基因,或使其处于非活跃状态这可能会比目前的基因靶向技术更有效,成本也更低廉,同时让研究人员可以关注健康人和病人的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具体作用世界篇—2012,科学家证实存在着马约拉纳费米子,这种粒子可以充当自己的反物质粒子,并自我毁灭科学家认为,与目前数字计算机所使用的比特相比,马约拉纳费米子形成的“量子比特”可以更高效地储存和处理数据世界篇—2012,“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表明,80%的人类基因组都是活跃的,可以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这一新信息有助于科学家弄清楚一些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世界篇—2012,人脑—机器接口让瘫痪病人可以用思维意识来移动机械臂,并进行立体空间活动世界篇—2012,中国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模型的最后一个未知参数,该模型用来描述中微子如何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动时从一个形态转化为另一个形态(通常称为中微子震荡)这一发现意味着中微子物理学有朝一日也许会让科研人员能够解释为何宇宙中的物质如此之多,而反物质如此之少十大科学发展简介,中国篇,世界篇,1996——2010,1996——2011,201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 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新机制 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大熊猫基因组”发表 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2009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正式建成;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 iPS细胞的全能性被首次证明; 研制出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
2008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中国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 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10 光谱获取率最高望远镜落成 自主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