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对公众生育行为的影响.docx
7页160; 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对公众生育行为的影响 李莎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Reference: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与环境矛盾比较尖锐的国家,尤其是需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因而,中国制定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育政策,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群体和因素作用下生育行为的影响Keys: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生育行为C923 :A :1673-2596( 2012)06-0089-02一、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一)社会政策在《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一书中,认为社会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能产生政策效力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总称,作用范围涉及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通常包括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社会系统一般相对于经济系统而言狭义的社会政策即把科技、教育、卫生、环境等政策除外,以社会管理、社会民主和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二)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和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法令、法规和措施的总和,属于典型的涉及每个公民自身与家庭利益的公共政策。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了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体系,即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先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由此追溯中国的生育文化,进而探求计划生育政策对公众生育行为的影响二、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一)中国生育文化的形成中国生育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战乱频繁的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有着直接关系1.黄河水灾频繁,抗灾形成对人口的需求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当做一件大事,而治水需要大量民众的参与,这就产生了对众多人口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的抵御自然灾害2.战争频繁对人口增加产生巨大需求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面对人口减少、国力衰弱,统治者通常认为“民众则国强,民寡则国弱”,从而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3.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多生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自有姓氏产生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宗法制度无论是宗氏家族还是宗氏家族中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强烈愿望实现人口增长,尤其是男性人口的增长4.养儿防老要求子嗣众多在广大的中国乡村,几乎到现在为止,养老主要依靠后辈儿孙在一个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儿孙越多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就越丰富,这就为多子多福、偏重男性生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在农业社会,劳动力多寡是决定家庭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男丁的兴旺程度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劳动的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说,生孩子被视为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即只要支付较小的成本就能产生有生产效率的劳动力二)中国生育政策历史沿革及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加上受中国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人口规模(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从1949年的5.41亿增长到2008年末的13.28亿事实上,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的5.81增至1954年的6.28;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50年的19.00%0升至1954年的24.79%,净增人口5070万中国政府很快意识到了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1953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报告中指出,这么多的人口,要想满足他们的需要,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意味着中央高层已经开始认识到人口问题1962年以后,中国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1978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初婚年龄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普遍急剧下降之后,进一步提高甚至维持较高的婚龄遇到阻力;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加大了进一步下降的难度。
1 980年9月,国务院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到1989年,出生率降为21.58‰,增长率降为15.04‰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一直保持了下降趋势,总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增长类型转变,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三、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施加影响从而控制人口增长I9l所采用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对超生行为加以惩罚,本文首先探讨超生惩罚对超生行为的影响一)超生惩罚对超生行为的影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1980年一孩政策开始在城乡实施并逐步加强了对超生惩罚的力度,到1984年,考虑到乡村的特殊情况,计划生育政策在乡村有所调整,规定在乡村,一胎是女孩的家庭经允许可以生育二胎,但禁止生育三胎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前期以宣传为主,后期逐渐规定为二孩政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包括超生惩罚与独生子女奖励,奖励内容在此不做详细叙述超生惩罚主要有两种形式:征收社会抚养费和行政处罚在不同的群体和因素作用下,情况也不尽相同1.从超生惩罚来看,一般来说,超生惩罚越重,人们生育孩子的个数越少越不会出现超生行为2.从年龄来看,据研究,子女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超生比随着年龄的增加同样呈现增长趋势3从民族来看,由于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减少了少数民族超生的概率在城镇,汉族的超生比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在乡村,少数罚,因而,和非党员相比,党员应倾向于不超生研究表明,党员的超生比明显低于非党员5.从教育上来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减少人们生育子女数,杨菊华( 2008)提出,受教育程度偏高的女性,其生育行为可能受到更大的行政和现代生育理念的制约,超生惩罚措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超生比呈现递减的趋势6.从是否是公职人员来看,对公职人员超生的惩罚力度更大《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或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生育两个子女的,不得担任领导职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公职;生育三个以上子女的,开出男女双方的公职;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显然,在公职单位就业人群的超生比比在非公职单位就业的人群要低7.从是否务农来看,在乡村以务农为主的人群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因为思想观念更趋传统,多生孩子的愿望相对较强,容易超生8.从群众收入来看,相关文献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少生孩子,但同时也增加了其支付超生罚款的能力,收入和超生比缺乏明显的趋势性关系9.从男孩偏好的角度来看,正如上文所言,男孩偏好强的人群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子女一个人想要男孩的意愿越强,在其第一孩是女孩的情况下,就越容易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超生行为梁宏认为,接受过超生惩罚的人的“男孩偏好”明显比没有接受过超生惩罚的人的偏好强烈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男孩偏好”才促使他们冒着被惩罚的风险而超生10.从父母影响来看,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生育子女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在生育决策上受父母影响大的群体超生的可能性更大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微观生育行为影响的总体评价总的来说,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人们的生育子女数,特别是对超生的惩罚超生惩罚也直接降低了人们的超生概率,尤其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但就影响的程度而言,并不是很大就超生惩罚对人们生育子女数的影响来说,与认为影响“一般”的人相比,城镇居民认为“很有”影响的人平均只多生0.15个孩子,乡村居民认为“有一定”影响的人平均只多生0.09个孩子且统计上只接近90%的显著水平。
对回汉居民生育行为的研究说明,鼓励性的生育政策(允许城乡回族居民生二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不显著,乡村居民因这一宽松的政策而平均多生0.366个孩子,但与乡村回民平均生2.230个孩子相比,增加的相对量并不是很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晚、稀、少”,也曾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执行,但效果并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是执行晚育政策的主要时期,但从城乡居民初育年龄的变化来看,并不显著90年代以后,初育年龄不断延长,则主要是个人和家庭主动选择的结果160; -全文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