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6889907
  • 上传时间:2018-06-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32.6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9年第3期 MUS ICOLOGY I N CHI NA● 韩宝强 刘一青 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 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提要】 曾侯乙编钟全套64件钟的音高数据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型态的 重要依据,而判断这些数据准确与否则全凭测音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 在对前人的测量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发布了用新的测量手段获得的全部编钟音高数据,同时提出了如何使测音工作规范化的问题关键词】 编钟 曾侯乙 测音引 言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围绕曾钟所发表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数量之巨,显示了这套编钟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和科技史上所占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作为一件庞大的青铜器制品,曾钟本身的珍贵文物价值自不必说然最令音乐界兴 奋的还是其兼有乐器和文献双重属性:作为乐器,虽距今两千多年却依然能够以悦耳的声响向我们直观地传递古代的音乐信息;作为文献,编钟上约两千八百字的钟铭为今人 研究古代音乐理论提供了绝好的实证样本 曾钟出土不久,国内音乐界率先对编钟进行了声学测量工作,之后又有两次测量① 在曾侯乙编钟出土二十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曾钟重新进行测量,一是想在总结归纳 历次测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当代先进技术手段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编钟音高数据,二是提出音乐研究中的测音规范化问题,藉以引起大家重视。

      一、历次测音工作回溯前人测音工作已经对曾钟研究提供了方便,积极意义不再赘述然囿于当时技术条件,以及测量人员对编钟这一古代乐器了解的程度,故前三次测音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均存在遗憾之处图1第一次曾钟测量工作在随县文化馆内进行,时间为1978年7 月3至4日,组织单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现改称中国艺术 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测量仪器是Stroboconn转盘式闪光测音仪, 测量方法是:每次测量前先用音叉校准测音仪,然后用人工使用带橡皮头木槌反复敲击编钟发声,再从闪光测音仪中读出音分数,频 率数可以从音分数转换得出(参见图1)图2第二次测量工作在湖北博物馆编钟陈列室内进行,时间在1979年1月,测量小组由上海博物馆和复旦大学物理系共同组成, 使用的测量仪器是示波仪和PB22型频率计,方法是:用人工使用带橡皮头木槌反复敲击编钟发声,将编钟声音信号与频率计信号 在示波仪中进行拟合比较,观察其李萨如图形,然后从频率计读出 各钟的基音频率数,再换算成音分(参见图2)图3第三次测量工作在湖北博物馆编钟陈列室内进行,时间在1980年10月,测量人员来自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二系,测量仪器是PB22型频率计、XFD27A型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仪,测 量方法与第二次(沪测)大致相同:将编钟声音信号与频率计信 号在示波仪中进行拟合比较,观察其李萨如图形。

      不同之处有两 点: 1)不用木棒或木槌敲击钟体,改用正弦信号激励钟体发声;2)除测量每个编钟的基音音高外,还测量了每个钟的主要分频的高度(参见图3)②综合评判前三次测音工作,第一次测量工作使用的仪器本身灵敏度较低,据参与测 量工作的黄翔鹏先生介绍,当时测音仪尚使用真空电子管,内部热量很大,时逢湖北夏 季酷热,故而测音仪常常出现读数不准、甚至“罢工”的问题,为保证测量精度,不得 不经常关机降温,待机器冷却再工作每次开机后,都要用音叉校准仪器即便如此,仪 器固有的缺憾依然给测量精度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有四个频率较低的侧鼓音音准仪根本无法测量所幸参与测量的人员兼有良好的音乐和物理功底③,他们凭借敏锐的音乐听觉和对古代乐律理论的了解,采用变通的办法,最终完成了 测音工作在表述方式上,每个数据名称均按钟铭文提供的音位标记,例如,将商角记成#F,而不是bG,商曾记成bB,而不是#A ,由此可以看出测音人员对中国古代乐律理论 有深入了解 与第一次测音工作相比,第二和第三次所使用的仪器较为可靠,数据的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尤以第二次(沪测)的数据质量更高一些但是,在参与测音人员的音乐基 本素养以及测量方法上依然存在某些欠缺。

      例如:后两次测音在数据表达方式上均有违 背音位标称习惯的情况,例如把“宫曾”记成#G(应为bA),商曾记成#A(应为bB),等 等如果单从十二平均律角度讲,bG与#F之间确实没有区别,但对两千多年前曾侯乙编·001·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钟的乐律体系来说,二者却不容混淆,否则有可能给数据的使用者(主要是音乐研究人士)造成概念混乱④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通声学测量与音乐测量在数据质量要求上的区 别:前者只要求数据的准确与完整,而对后者来说还要再加上一点,即数据的表达方式 要符合音乐的形式逻辑 此外,第三次测音所采用的方法也值得探讨这次测音没有采用通常的用木槌或击 钟棒敲击发声的方式,而是改用外部声讯号激励的方法,对于测量一般物体的固有频率,这种方法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它屏蔽掉了外部撞击产生的振动信息,因而能获更 为客观的测量结果但是从乐器演奏角度来说,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符合音乐的真 实因为乐器并不是一件普通的振动体,她永远需要由音乐专门人材进行控制发声,特 别像编钟这种乐器,本身的固有频率就非常复杂,如果不由有经验的演奏者进行演奏,很 难奏出纯正的音高和音色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声讯号激发编钟发声,看似更具客观性,但却违背了编钟作为一件乐器的真实本义,其结果可能会“求之愈真,失之愈远” 。

      二、我们的测音工作总结历次测音工作得失之后,我们制订了如下测音方法:以曾钟原声录音为测量声源,用国际声学学会承认的测量仪器B设立监测人制·301·韩宝强等: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度;以发表测音报告的形式公开测音的全过程等等但应强调一点:在确定测音样本时的主观听觉判定并不属“主观干预”之列例如,要从一段音乐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意义 的几个乐音(即被测样本)进行测量时,就必须用我们的音乐感(即主观听觉)挑选才 行,机器并不能代替人的耳朵可是样本一旦被确立,以下的环节从样本测量直至数据 的得出就应尽量避免主观的干预了总之,在测音过程中,应当把主客观二者之间的关 系搞清楚:主观是产生测量样本的基础,客观是保证测量精度的手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得到真实而准确的测音数据41 对测音仪器的科学使用 在仪器使用方面,我国目前音乐界最常用的测音仪器有 两类,一是只能测量乐音高度的校音仪(如各种类型的半音校音仪Chromatic Tuner),一 般可以直接给出音分值另一类是可作多种声音测量用的频谱分析仪(如前面提到的B 2)熟练掌握录、放音技术; 3)能根据测音 数据使用者要求以及测音对象制定出合理的测音程序;4)熟练掌握常用的测量仪器;5)能写出符合规范化要求的测音报告。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音乐界中受过专门训练的 测音工作者人数很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对有关研究人员进行测音技术培训,就 象乐理、文献学一样,把测音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看待实际上,国外音乐学者早已如此61 测音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 另一个影响我国测音工作质量的问题,就是许多 测音工作缺少测音报告及相关的技术数据资料事实上,一份公开、规范、完整、明晰 的测音报告及相关的数据资料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可信度,超过任何一种解释性的文字描 述从目前情况来看,在音乐界尚没有统一的测音报告格式,本实验室通过多年测音实·401·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践,归纳出目前使用的测音报告形式(参见附录21)除测音报告外,与测音有关的其它资料,包括原始音响材料,测音记录,以及从测 音机器输出的相关图形数据等,也应作为测音档案妥善保存,以备日后查阅结 语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再次测量,不仅对其声响特点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中 华音乐文化的深邃与精妙在欣赏两千多年前乐工们的创造之余,想得更多的,是今天 的“乐工”们能否也为两千年以后的人们留下些不朽的杰作 本文对测音工作规范化的讨论作为一家之言,希望得到同行指正与补充,最终目标 是建立起我国音乐测音工作标准化体系。

      本次测音工作得到中国唱片总公司赵维端先生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① 见湖北博物馆编《曾侯乙墓》P1109,文物出版社,1989年② 三次测音工作及数据详见湖北博物馆编《曾侯乙墓》P1109- 115,文物出版社,1989年③ 主要参与人员除黄翔鹏外,还有王湘先生④ 有关曾侯乙编钟乐律体系,详见崔宪 《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 下篇,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⑤ 由我室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音乐测量软件,可以对音乐进行音高、频谱、波形等方面的测量⑥ 曾侯乙编钟原声录音母带现存中国唱片总公司该公司1998年出版了多媒体光盘 《曾侯乙编钟》,内有编钟全部原钟音响⑦ 有关这方面情况可参见: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维吾尔族乐律与调式问题讨论会测音工作报告(《新疆艺术》1986年第5期);2)韩宝强:论陕西民间音乐的律制(《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2期)主要参考文献陶擎天:《声学测量》,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湖北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 1989年黄翔鹏:《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1期龚镇雄:《普通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 1985年。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编辑部收到本文日期:1999年3月28日]作者简况:韩宝强,男, 1956年生,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 刘一青,女, 1959年生,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 赵文娟,女, 1963年生,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501·韩宝强等: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附录11曾侯乙编钟音响记录 (中国唱片总公司提供)采录内容:11 曾侯乙编钟每件钟的双音分击21 中层甬钟、上层钮钟的双音同击31 全套钟的音域及音列41 甬钟的音阶51 甬钟部分同音位钟声的比较录音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唱片总公司录音时间:1986年3月29日至4月6日录音地点: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艺苑剧场室内温度:16℃录音设备:11 调音台:英国安麦克M 2500 24声道调音台21 录音机:索尼PCM 501ES两轨数码录音机 小谷M TR210立体声录音机31 传声器:纽曼U289传声器(单方向)录音人员:录 音 导 演 刘怀萱 李大康录音工程师 吴永健 龚海天敲 击 者 冯光生 王原平敲击工具:湖北省博物馆复制曾侯乙墓撞钟木及演奏用红木钟槌备注:为便于本资料使用中可能需要的校正,特转录国产音叉A = 440Hz作参照。

      ·601·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附录2·701·韩宝强等: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附表11曾侯乙编钟各钟音高数据3正鼓音侧鼓音出土号钟铭频率(Hz)音分值钟铭频率(Hz)音分值下一1宫65138C2徵曾78142bE2+ 14下一2商68102#C2- 31羽曾80142E2- 41下一3徵 118165bB2+ 31徵曾155103#D3- 5下二1194104G3- 16徵角238148B3- 60下二2商角182152#F3- 22商曾229169bB3- 24下二3中 160194E3- 40宫曾203191#G3- 31下二4商142104D3- 57羽曾174190F3+ 3下二5宫130108C3- 9徵曾155181bE3+ 3下二6( )正鼓90109#F2- 45( )侧鼓102115#G2- 27下二7羽104130bA2+ 8羽角137170#C3- 10下二8徵99122G2+ 21徵角116131bB2- 2下二980176E2- 34宫曾100110G2+ 37下二10商75188#D2- 41羽曾91185#F2- 11中一1羽反1798110A6+ 37宫反2144117C7+ 42中一2角反1334138E6+ 21徵反1533198G6- 37中一3少商1152D6- 32羽曾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