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教学评点.doc
5页《童趣》教学评点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师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 师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师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
教师巧妙插话) 师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 “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 “故”可译为“所以” 师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 书下有注释呀! 师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师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师 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 师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师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师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
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师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①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 生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
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师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童趣 沈复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与教者的对话 史 您能为我担纲的栏目写稿,我真是十分感谢!我想要问您的是,《童趣》作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的? 胡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有的认为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理解,让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张让它为“发展想像能力”服务;有的认为这是记童年趣事的,可引发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增加语文学习的亲和力等等但我却认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内核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史 您说让学生体认作者“情趣”、“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这在一般意义上还是好理解的当课程走向“生本”,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就是主张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这恰恰是您的教学所一直实践和倡导的令我感到震动的却是,您强调“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读文本了。
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体认,这种“意识”上的觉醒,已经是文本解读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样将一种“能力”升华为“意识”的呢? 胡 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显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过程性整节课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