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word版)历史必修三经典综合题训练.doc
6页完整word版)历史必修三经典综合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3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2.(18分)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
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7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3.(12分)《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4分)(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2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分)4.(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5.(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4分)(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年 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1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3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9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2分)(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3.(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材料二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材料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3分)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