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韵书是中国文化惯例和传统.doc
7页修订韵书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惯例修订韵书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惯例作者:程宝庆作者:程宝庆2014-10-012014-10-01韵书,是以韵母为索引将汉字按读音分类编排的一种书籍古人创造韵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规范、指导人们学习、掌握文字的正确读音,解释文字的含义所以,韵书最初的作用并不是为了规范诗词的诗韵,而是作为辞书和字典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 、吕静《韵集》 ,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从晋代到南北朝是一个编纂韵书比较繁荣的时期,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都曾著录自晋代到南北朝产生的许多韵书,单隋书《经籍志》著录即多达十四种 ,陆法言《切韵》序中就提到六家从魏晋南朝时代,古人逐渐认识到语音是可以分析的,即每一个文字含有声、 韵、调三个音素,并发明了用声韵相切的注音方式——反切南史《周颙传》谓周顒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这是史籍上最早出现的“切韵”一词。
周顒仕于宋齐两朝,早于陆法言约一百年《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隋文帝开皇(公元 581—600 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编写完成的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 193 韵;韵又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 ,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原书已经失传,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 《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中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 、 《广韵》 、 《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切韵》成书以后,唐代许多学者为之笺注、增补、刊谬其中盛唐孙愐增补的《唐韵》是最重要的一部北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等奉皇帝命又将《唐韵》重加修订,名之为《大宋重修广韵》凡两万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广韵》分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共两百零六韵在《切韵》一百九十三韵基础上,又依《唐韵》增加十三韵 《广韵》之“广”即由《切韵》增广之意《广韵》由朝廷颁发之后《切韵》 、 《唐韵》就不再流传,并终至于佚失 《广韵》在中国音韵学研究史上著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存古代韵书的经典,上推古音,下论今音,都离不开这部书尽管如此,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 ,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 “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 ,举人误用” 仁宗乃命丁度等加以修订,至宋英宗治平四年修订工作完成,将该书名之为《集韵》 《集韵》仍为两百零六韵,收入大量的古体字、 异体字、俗体字 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 《集韵》训解虽较《广韵》简明,但流传不广,影响反而不如《广韵》 韵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为了士人做诗用韵当时考试必须严格遵守官韵韵部如此苛细,使用极不方便尽管编书者规定某些韵独用,某些韵可以此韵和彼韵通用,使用韵可以适当放宽,但要掌握浩繁的《广韵》仍不容易于是宋真宗乃命丘雍、戚纶把《广韵》中生僻无用的字删掉,将常用字连同注文选录出来名之为《韵略》 。
后来宋仁宗又命丁度等在做修订,改名为《礼部韵略》 该书共五卷,收九千五百九十字,作为科举应试用韵的标准到南宋高宗时,衢州人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礼部韵略》 ,并名之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简称《增韵》 重加修订后该书增加四千零五十七字,后世流传的《礼部韵略》乃是毛氏父子的修订本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平水人刘渊有感于《礼部韵略》仍从二百零六韵使用不便,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刘渊将两百零六韵中可以通用的韵干脆合并,得一百零七韵刘渊的书今已失传,元初人阴时夫编《韵府群玉》将刘渊的一百零七韵中的上声“拯”韵并入 “迥”韵,得以一零六韵因刘渊是平水人,人们便将该韵书名之为《平水韵》 不过后世学者钱大昕考证,王文郁早在刘渊之前,就编过一本《新刊平水礼部韵略》 ,该书也是一百零六韵因此, 《平水韵》之名并非始于刘渊元初阴时夫在他的父亲阴应梦的指导下编成《韵府群玉》 ,这是是我国现存最早第一部韵书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由阴时夫之阴兄幼达作注随着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元代产生了适应北曲需要的曲韵元代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对元代许多著名戏曲中押韵的字加以编辑,形成《中原音韵》 用该书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
周德清在《自序》中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所谓“中原之音” ,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这种明确以中原语音为编写韵书标准的主张,是对传统韵书编写原则的重大改革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宋濂等 11 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名之为《洪武正韵》 该书共 16 卷宋濂作在该书的序文中说, 《洪武正韵》 “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并批评《礼部韵略》的韵部“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 编者根据中原雅音,把旧韵归并分析之后,共得平、上、去声各 22 部,入声 10 部,共 76 部虽然《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语音基础,但该书并没有采取 50 年前《中原音韵》只分阴阳,不分清浊;取消入声韵部,将入声派入三声的做法,而是恢复了入声后世学者考证认为,编撰者如此处理,是为了照顾南方人发音中还存在入声的现象。
另外,明代凌稚隆将阴时夫《韵府群玉》加以增补,编著了《五车韵瑞》 ,该书共一百六十卷(通行本) 清康熙年间,康熙帝命大臣张玉书、陈廷敬、查士升等二十余人编纂的一本《御定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是中国依韵排列规模最大的词典全书收单字一万九千多个,典故大约有五十多万条,任何文章典故均辑录于此书每个韵部排列同韵部的字,在字下列出以此字收尾的词书中以单字统词语,按《平水韵》一O六韵排列;每字的字头下,用反切注音,之后简括地训释及标明出处《佩文诗韵》是清代官方一部权威的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佩文诗韵》应该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节略本,该书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到五十五年(1716)编辑成书这本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 ,共 106 韵,共收 10235 字 《佩文诗韵》流行很广,长时期来被写作格律诗词的文人奉为金科玉律一九二二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弗大学留学时,编撰了一部《国音新韵》 这本书按照当时的国音,分阴、阳、上、去、入五声,共一百零三韵,共收三千几百字其定音的依据,应该是民国教育部于一九二一年颁布的《国音字典》 。
一九三四年,北平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国音分韵常用字表》 ,又名《佩文新韵》 ,该书为黎锦熙先生编撰,钱玄同先生作序作者根据民国一九三二年五月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改编,采用的是注音符号辨音,全书共分十六个韵部一九三六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了一本《北平音系十三辙》 ,作者为张洵如先生,魏建功先生校订该书是根据国音韵母和民间文艺中流行的“韵辙”作为划分韵部上述韵书的编撰梗概,在黎锦熙先生在一九五零年版《增注中华新韵》有所记录一九四一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颁布了由黎锦熙、卢前、魏建功编撰的《中华新韵》 ,这是一部专为人们写作格律诗词而编撰的韵书该书以二十世纪初北京官话为基础读音,以二十世纪初基本形成的汉语拼音作为辨音工具,将全部汉字划分为 18 个韵部,将汉字读音分为四声黎锦熙先生在《增注中华新韵》序言中介绍,该书是在吸收了六百多年前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韵》 ,和他自己以前编撰的《佩文新韵》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相对传统韵书,该书采取了全新的编撰思路和方法该书将汉语发音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取消了传统韵部中的入声,而将入声分别排入与现代汉语发音相应的声调中。
该书的第一大特点,是完全摆脱了切韵定音的体系,而是采用现代汉语拼音作为定音工具采用现代汉语拼音定音的优势,是使辨音工作更为科学、更为准确,使用韵的方法更容易掌握和普及该书的第二大特点,是大大减少了韵部的划分,避免了传统韵书过于苛细、庞杂弊病该书的不足是韵部划分不够准确,相同的韵部存在大量不谐韵的文字二 00 五年五月,中华诗词学会在修订原《中华新韵》的基础上,颁布了一个新的《中华新韵》 ,该书将原书十八个韵部减为十四韵估计这个十四韵方案的本意是要简化韵部,让诗词爱好者更容易掌握运用韵部但简化、压缩韵部的结果,是同韵部的文字不谐韵的问题更为普遍、更为突出,这是韵部划分过粗、过于勉强的造成的笔者将对《中华新韵》存在的问题做专题分析,这里就不赘述了相对《平水韵》等传统韵部而言,现代诗词爱好者接受使用《中华新韵》者较少,究其原因可能如下:其一、部分现代诗词爱好者思想僵化、保守,认为“写古诗(许多人将格律诗误称为古诗)就应该用古韵如果不用古韵,就不是古诗” 其二、民国颁布的《中华新韵》对现代中国人没有约束力,不具有权威性,而中华诗词学会是一个民间机构,其颁布的《中华新韵》更不具有权威性其三、 《中华新韵》分韵方案尚欠成熟、科学,一个别扭的分韵方案很难获得现代诗词爱好者的普遍接受和认同。
综上所述:1、 《切韵》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中国音韵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作用是词典和字典而不是诗韵;2、从《唐韵》 、 《广韵》 、 《平水韵》到清朝的《佩文诗韵》 ,都是采用《切韵》反切定音的方法,所以,中国古代韵书都是属于《切韵》体系,都是《切韵》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人们将古代韵书统称为《平水韵》的原因;3、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修订韵书的惯例和传统,除了政治因素外,从专业角度改进、完善韵书是主要动因;4、修订韵书的技术动因主要包括:1 指导、规范诗词用韵的需要;2 原来的韵书内容过时、过偏、过宽或过窄;3 原来的韵书注解过浅、注解不清或错误、注解缺乏可靠的引据;4 原来的韵书分韵过于苛细或过于庞杂,让使用者无所适从;5 语音的改变,以及文字拼音方法的改变等目前,中国有几千万诗词爱好者,在用韵这件事上,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格局:其一、由于语音的变化, 《平水韵》早已失去规范、指导诗词用韵的功能,坚持使用《平水韵》的结果,是写出一堆不押韵的、读起来别扭、莫名其妙的东西 此外, 《平水韵》分韵过细、韵部太多,难于记忆、难于掌握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不查韵书的情况下确保用韵和平仄的正确无误。
其二、由于四一版分韵不够完善、零五版分韵过粗, 《中华新韵》同样存在不谐韵、难于掌握的问题这也是《中华新韵》不能被广泛认同、接受的原因其三、由于韵部的划分如此莫名其妙,韵部的掌握如此困难,严重的妨碍了中国格律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许多文学爱好者将学习格律诗词视为玄学、绝学,这是韵书过时和诗词创作主流守旧带来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是坐观中国格律诗词创作继续衰微下去,继续混乱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