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环境管理转型分析.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60940106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环境管理转型分析陈治国内容提要:根据日本等成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的经验,环境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相应的特点,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决定了环境管理的转型方向日本广泛社会共识的达成、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及时的环境管理机构改革以及完备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是环境管理转型的基础条件,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地方政府、自愿实施环境管理的企业以及强大的社会环境舆论都是其环境管理能够得以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动力,也给中国等国家的环境管理转型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关键词:日本 环境管理 转型 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陈治国,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讲师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热点,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当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发达国家以及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与转型在发达国家中,日本虽然曾经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后来成为在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循环社会等方面最为成功的范例,其独特的环境管理模式居功至伟日本在不同时期对环境政策与管理模式进行了适时调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一 环境管理的含义及相关讨论(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首次提出环境管理的概念,含义是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界关于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含义有多种理解,部分学者从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来对环境管理进行阐释,认为环境管理是企业通过经济、行政命令、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在企业的运行中践行循环经济理论,控制企业经济行为的环境影响,在追求利润的经营活动中,还同时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这是国内多数学者持有的观点,强调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贾生华, 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2期其实质是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里的环境管理等同于企业的环境经营,就是指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够减轻环境负荷或实现环境保护,余晓泓:《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环境保护》2003年第9期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与统一,侯庆轩:《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3期体现了企业经济行为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经营理念,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双赢常杪:《日本企业环境经营评价方法与实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还有观点从国家的角度,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环境管理的范畴:宏观的环境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总体发展目标,需要树立环境理念,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建立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全社会的环境行为进行评估;而微观的环境管理则是为了实现国家宏观环境目标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与监督。

      笔者所指的环境管理则融合了国家与企业层面的含义,侧重于国家的宏观角度,是指为了达到宏观环境目标而在特定的环境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行政、法律等活动的总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都相对有限,许多环境问题可以由自然界的自发调节来予以解决但是在工业化步伐加快之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自我消化能力,给其带来了沉重负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领域范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问题,已不能再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定式予以解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在地方、国家、区域乃至全球层面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我们有共同的责任来发展、强化并使其相互促进 UNEP:The Fifth 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GEO-5),2012,P.264.环境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及途径之一。

      自然环境作为资源性生产要素,是一种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其供给与消费具有明显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干预现在,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现代政府所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三)环境管理的模式及转型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文献,对环境管理的模式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划分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历程当中,都曾经面临过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权衡问题,并且环境管理的模式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一般来说,环境管理的模式按照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三种:第一,末端污染控制型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污染源的末端环境治理,可以通过环境技术问题来予以解决;第二,全过程防控型环境管理模式,将产品全过程的环境影响纳入到管理范围内,典型的例子是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第三,可持续发展型环境管理模式,即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环境管理中,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种阶段的划分体现了环境管理转型的含义,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根据发展变化的环境战略思想来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其意义在于通过明确管理的目标、路径与方法,实现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二 日本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型演进从二战前军事工业发展到战后经济重振,经济与产业发展一直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点,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关注。

      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获得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开始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在熊本与新泻等地区发生了由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在三重县四日市发生了由二氧化硫污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在富山县发生了由镉污染引起的疼痛病,在九州市、爱知县等地发生的米糠油事件日本在20世纪全球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占据一半,一度是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公害事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促使日本把环境管理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点,环境管理模式开始形成,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面临特定的环境课题时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模式一)公害防止型管理战略模式1964年,日本政府以内阁府的公害对策联络会议为开端,成立了专门的污染防治部门,建立了一整套关于控制污染的法律环保体系,规范并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型的生产经营活动日本产业界也对政府的环境战略进行了有效回应,把环境问题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主动引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题,对相关的技术研发以及软硬件设备进行了投资公害防止型管理战略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点是解决公害;第二,有限的环境管理专注于末端治理;第三,经济发展目标优先于公害治理目标;第四,环境管理手段具有被动性、后发性以及暂时性等特征。

      总而言之,公害对策是该阶段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二)环境保护型管理战略模式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环境污染控制、废弃物处理、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公害事件大为减少,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日本成为世界公认的环境管理先进国家和产业污染防治的成功代表在这一时期,日本的环境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根据1970年修订后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原来关于环境维护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款被删除,公害对策的目的是保护国民健康,保护生活环境这样,环境立法的原则从环境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转向关注国民健康,发展重点已经从“经济优先”转向“环境优先”该时期的一个典型政策是“污染者付费原则” Brendan F. D. Barrett; Riki Therival:R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mpact Assessment in Japan,1991.进入80年代,日本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趋势:国内的经济生活开始呈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特征;国际环境则由于高技术产业污染与化学污染等新公害事件而再度恶化此时公民运动呈现出新的态势,开始寻求与政府的合作,尝试在循环与森林保护活动的背景下建立可持续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保护型管理战略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该模式是一种宏观、积极主动的管理战略,与前一阶段的狭隘、消极被动的公害治理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扩展了经济发展的范畴,包涵了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数,环境影响评价被引入到工程建设项目中,以实现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管理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第三,该模式强调保护公民的人身健康,而不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切入点;第四,该模式仍然属于事后补救型管理战略,更倾向诉诸于技术手段来治理污染,还没有综合型的政策措施来对公害事件进行预防第五,产业界自发实施理想化的环境管理,并从以大量生产与消费的“动脉系”经营结构向环境协调型的“静脉系”经营结构转型余晓泓:《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环境保护》2003年第9期三)循环发展型管理战略模式1993年,日本出台了《环境基本法》,把“环境立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代替单纯的保护资源成为该时期日本环境管理的基调之后出台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明确要改变当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运行方式,目标是形成“最佳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社会这是日本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核心支柱之一,旨在通过环境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此时日本采取的是循环发展型管理战略,即以构建物质循环型社会为环境管理的方向这里物质循环型社会的含义是:通过使用可再生或可再利用的产品与原料,来防止或限制废物产生,进而实现社会的自然资源消费最小化,环境负载被尽可能地限制到最低Keishiro Hara & Helmut Yabar,“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systems—analysis of Japan's experien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Sciences, 2012.这一时期环境管理模式特点为: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在环境管理中得到确立,环境管理在日本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第二,侧重点从被动的治理转向了主动的防控;第三,市场化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环境政策措施取代了单纯的管制限制行为;第四,产业界重视绿色形象,开始主动实施绿色采购、发布环境信息等环境管理措施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遵循并强化了循环发展型的环境管理模式,并在新的经济与环境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课题中逐渐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低碳发展成为了日本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循环低碳融合型的环境管理模式2007年,日本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日本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低碳、循环型发展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并把该模式向世界传播Keishiro Hara & Helmut Yabar,“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systems—analysis of Japan's experien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Sciences, 2012.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对日本的环境管理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产生加速去核化压力的同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承诺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压力之下,日本的环境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转向,反而更加强调了循环型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