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竞争力研究溯源及内涵演析.docx
10页大学竞争力研究溯源及内涵演析 摘要:大学竞争力正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我们认为,大学竞争力研究可溯源至有效学校研究针对目前大学竞争力研究现状,认为有必要首先探析大学竞争力的内涵,提出大学竞争力包括竞争外力、竞争能力、竞争活力、竞争力量四个要素 关键词:大学,竞争力,内涵 近年来对大学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大学竞争力的历史渊源及内涵的探讨并不多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大学竞争力研究溯源:从有效性到竞争力 (一)对有效学校的初步理论探讨(20世纪50~60年代)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震惊经过反思后美国认为教育低效是落后的根源,于是开始大规模探讨“有效学校”或“有效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有效学校”的含义和标准上,同时展开了对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探寻和研究 关于有效学校的含义和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德蒙兹(R. R. Edmonds)认为是“学生阅读能力考核的增长百分率”:布鲁克奥弗(W. B. Brookover)认为是“学生数学和阅读分数的增减度”;卡佩(P. D. kappa)则认为是“学校标准化考试及特别课程考试结果” 关于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科尔曼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定量分析后,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书。
该报告结论出人意料,称学校有效性不在于师生比、财政投入、图书馆藏以及其他各种硬件设施,而在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和交往环境该报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引起人们对学校作用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软性因素的思考和关注 (二)有效学校理论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20世纪70~80年代) 这个时期,研究者对有效学校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 关于有效学校的特征,埃德蒙兹“五因素说”比较有影响力1979年埃德蒙兹(R. R. Edmonds)发表了《寻找有效的学校》,提出了有效学校的五个特征,即学校的行政领导和行政组织有力,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安全有序并活泼向上、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信任度高、一切以教学为重以及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 关于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者部分继承了科尔曼的观点,普遍认为软性因素是提高学校有效性的根本所在1979年,鲁特(Rutter)发表报告,认为提高学校有效性的关键是学校的“精神”(ethos),即组织文化,如学习氛围、纪律制度、对学生的鼓励、有秩序的教学部署等 随着对有效学校研究和认识的深入,80年代,有效学校理论的实践与应用逐渐增多当时在美国有案可查的实践有效学校理论的学校就有几千所。
1983年到1985年三年间,美国教育部就认准了571所成功学校广泛的实践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从有效性到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美国华盛顿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出版了由休伯(John Chubb)和莫尔(Terry Moe)合著的《政治市场和美国学校》,对影响美国学校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自治”对学校组织的质量和效力有最强的影响力,官僚作风对学校极其有害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表现好就是因为“自治”,“自治”增强了私立学校的“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休伯与莫尔的视角跳出了学校,更多是把学校当成一个与企业类似的组织来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的影子这说明,企业竞争力理论影响了有效学校研究,而且休伯与莫尔明确提出了“竞争力”一词,把“有效性”(effectiveness)研究转向了“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研究 的确,在有效学校研究展开的同时,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日趋成熟,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的大趋势下,国家竞争力的比较和较量显得尤为重要。
而教育,特别是大学,作为国家竞争力体系中的基础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对大学竞争力的关注与探讨越来越多大学竞争力”一词也逐步被人们认同并使用然而,国外有些学者仍习惯使用“有效学校(school effectiveness)”或“有效教育(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等词汇,“effectiveness”和“competitiveness”在很多时候分得并不是很清楚 二、大学竞争力研究现状:不同的发展脉络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策体制、人文环境不同,所以在大学竞争力研究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势态 (一)西方国家研究情况 大学竞争力是在有效学校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人们对大学竞争力的关注和探讨日益广泛,逐步从探寻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学校有效性的方法,扩展到研究学校之间的竞争和跨国、跨洲教育联盟之间的竞争从研究层次来看,大体可分为学习者、学校和国家三个层次,其中学校为研究重点和焦点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学习理论、竞争理论、行政学、情报学、经济学等领域从价值取向看,呈合作—竞争态势,合作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成为竞争的目的。
从参与人员来看,已不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具有经济学、行政学、情报学等知识背景的学者相继加入,使得大学竞争力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维度的态势 评估是推动大学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近年来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评估活动如有效教育中心(CEE)于2004年进行了有效学校调查研究,并出台了相应的调查报告评估活动为学校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关高校评估的论述很多,在此不赘述 国外大学竞争力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实践应用,轻理论研究国外更多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竞争力,在理论方面大多是借用竞争力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与教育理论的整合研究,没有对教育竞争力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剖析,也没有对“竞争力”和“效力”等词汇进行明确的辨析在大学竞争力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更是少有建树 第二,学术研究与咨询服务并举由于在上世纪后半期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进入本世纪后,国外对大学竞争力的研究从学术研究为主转向学术与服务并举,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组织与机构相继出现如美国成立了提供咨询服务和调查研究的非营利机构有效教育中心(CEE),旨在通过促进学生学习来提升学校等教育组织的效力。
还有高等教育竞争力协会(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主要为高校决策层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以提高高校的绩效和竞争力 第三,竞争集群态势突显在学校评估和国家竞争的推动下,竞争战略研究,特别是波特的竞争集群理论对教育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地域联合形成集群成为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洲是这方面的践行者,先后于1998、2000、2002、2005年分别在博洛尼亚、里斯本、巴塞罗纳、卑尔根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提升欧洲教育竞争力,并出台了相关的报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跨洲合作亦呈增多之势 (二)我国研究情况 由于文化、体制不同,我国大学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至上世纪末期才引起人们关注我国学者更多地结合本国国情,探索提升我国大学竞争力的途径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用词上相对统一,研究也相对集中一些 我国大学竞争力研究现状和特点如下: 第一,大多集中在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整合大学各种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关于如何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朱教授认为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采取关键因素战略、差异化战略、构建战略联盟、进行组织与制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则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应从制度创新和学科建制两方面着手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晓明教授对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核心竞争力是经过教育组织长期建构,蕴涵于教育组织内部,支撑教育组织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能保持其长远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是相对教育组织或教育领域而言的,它适用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也适用于一个教育组织或机构 第二,从教育发展的大视野对大学竞争力研究进行整体把握,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教授在2004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做了《教育竞争力与区域教育发展的报告》,从教育发展的大视野对我国教育竞争力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整体把握谈教授认为教育竞争力是教育发展研究的新视角,其价值取向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社会维度,也就是把教育竞争力要放在社会竞争力这样一个总体框架里,据此来设计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另一个是从教育维度来研究教育竞争力,要把握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目标和动力的关系。
谈教授还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教育竞争力,要从全面、协调、持续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竞争力的问题同时,北京现代教育研究院正在对教育竞争力进行专项研究,准备从国际教育竞争力、区域教育竞争力和学校教育竞争力三个层次对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台湾对教育竞争力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深入,特别是在教育竞争力概念和理论基础建构方面先行一步,如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吴清山教授在教育名词解释中对教育竞争力进行了解释,认为教育竞争力系指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品质与绩效,能够保持领先的能力,以促进国力的全面提升台北健康管理学院事业经营研究所吴天元教授、彰化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吴天方教授则在分析教育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竞争力理论基础进行了建构,从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行政学和管理学五个方面切入对教育竞争力进了剖析,提出了一个教育竞争力的理论架构 第三,开展中外比较研究,并对大学竞争力评估体系进行了探索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外大学竞争力进行比较,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安徽财贸经济学院孙敬水教授从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产出、教育消费四方面对中外教育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北京大学薛海平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求出反映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四个综合指标,即“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华东师大吴玉鸣博士提出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教育产出等6个方面和25项具体指标,对我国区域竞争力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辨析等方面,不过应用研究特别是评价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一定发展如上海交大于2005年4月19日成立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出台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武书连等也开展了大学综合实力评价研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国内在大学竞争力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尚未构建起成熟的方法论体系,研究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多元化 三、深化大学竞争力研究的必要基础:内涵探析 笔者在认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关于大学竞争力的研究很早就有,如对学习的研究,而使用“大学竞争力”一词并对其展开系统研究,则是来自知识经济大背景的需求和国家竞争力较量的压力,在这种需求和压力下,竞争力理论被移植到大学领域并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大学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笔者认为,大学竞争力是指参与竞争的主体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高效运用各种技术,全面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学习和创新,从而创造优势并保持优势的力的总和,一般包括竞争外力(outs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