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教****
  • 文档编号:241312504
  • 上传时间:2022-0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9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学习资源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18 课《赞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案模式教案18、赞扬教案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85 至 88 页教案目标1. 熟悉 10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赞扬带来的快乐;3. 学着发觉别人身上的优点;教案重点难点1. 熟悉 10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2. 体会相互赞扬带来的欢乐;教案预备1. 同学的学习预备:同学自读课文,明白内容;2. 老师的教案预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3. 教案用具的设计与预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凳子、椅子等道具;教案时间:两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 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赞扬》(板书课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题),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同学:什么是赞扬?课文中谁赞扬谁?由于什么而赞扬? 赞扬的结果怎样?2.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特别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1. 熟悉 10 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自学指导;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 圈诞生字,标出自然段四、比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1. 自由读课文;师:打开书,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读一遍,读的时候留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精确,学习时间为 3 分钟;开头吧!(生自读)2. 再读课文;圈出不熟悉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3. 指名读课文;(1) )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读;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觉错误准时更正读音;(兵教兵)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2) )老师板书正确读音,必要时订正同学的读音;五、比会认字(其次次“先学后教”)〔 一〕 小组内自习生字,嬉戏“你指我读”;1.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请同学们把你预习时找出的生字再大声读几遍,并且组一组词;(先学)2. 你指我读,请同桌相互检查一下字和词,假如你的同桌会读了,就赞扬一下他,假如他读得不好,请你帮帮他;(兵教兵)(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形;同学们读得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有信心赢得老师的赞扬吗?1. 出示拼音词语;(1) )指名读词语;读对的,其余同学跟读;读错的,同学纠正后跟读;(2) 齐读;2. 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1) 自由读;(2) 开火车读;师:同学们的火车开的得真是棒,有一个多音字好伴侣急着和大家见面呢!(出示课件)你熟悉它吗?谁来组个词;这个字的两个音藏在了课文里,同学们赶忙把它们找出来吧!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读得不错,一起来一遍;(齐读)同学们学习劲头这么足,小刺猬要嘉奖每列火车一个又大有红的苹果!兴奋吗?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欢呼一下吧!3. 出示会认生字;(1) 自由读;(2) 同桌互读(3) 指名读;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六、比流利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留意读准字音(巩固生字读音);1. 自由读( 3 分钟);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3. 齐读;七、比当堂完成作业;课文大家读得既正确有流利,那会认字的音节你能加全对吗?1. 出示检测题;2. 指名上台注音,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上做;3. 指名上台改,师生共评;4. 对改更正;其次课时课前预备:*** 你 坐 得 端 正 , 老 师 称 赞 你 !***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赞扬你!*** 你最懂做好课前预备,老师也赞扬你!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我们二( 2)班的小伴侣精神真饱满,眼睛始终在凝视着老师, 我赞扬你们!你们真棒!听 到 了 老 师 的 称 赞 , 你 的 心 情 怎 么 样 呢 ?随 机 出 示 : 称 赞 ( 拼 读 ) 师:“赞”是平舌音,请同学读准字音(指名读词语);赞扬是发自于内心的对别人的一种颂扬,谁情愿再来读读这个词 ;齐读“赞扬”;一、谈话引入1. 刚才看到大家听到老师的赞扬心情都很兴奋!赞扬就像一首歌,让我们布满了力气;赞扬也像一首诗让我们心情愉悦;那小刺猬和小獾也听到了别人的赞扬,他们会表现怎么样呢?今日我们连续学习 18 课;2. 齐读课题;(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 会写 8 个字;2. 体会相互赞扬带来的欢乐;3. 学着发觉别人身上的优点;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摸索以下问题:1. 课文里谁赞扬了谁?2. 找一找小獾和小刺猬在课文里共进行了几次对话并画下来?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3. 找出小刺猬赞扬小獾的话,找出小獾赞扬小刺猬的话;( 6 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得最好) 四、比识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1 在情境中学习词语;( 1)老师手上拿的就是小刺猬从森林里采的红红的大苹果,上面的词语你们会读吗?谁情愿当当火车头;( 2)开火车读苹果词语卡片;( 3)全班齐读词语;(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五、比读书(其次次“先学后教”)过渡:词语记住了,老师信任课文肯定也能读好;(出示我会读)1. 先学;同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谁赞扬了谁?(留意读书的姿态)2. 后教;( 1)指名同学回答疑题:课文里谁赞扬了谁?( 2)全班沟通:老师相机贴小刺猬和小獾的图片;( 3)小结:原先他们是相互赞扬;全班同学一起来跟老师完整地说一遍⋯⋯六、比朗读感悟(第三次“先学后教”)1. 学习第 1—— 4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4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小刺猬称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赞小獾的话;(过渡:那小刺猬又是怎样赞扬小獾的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1—4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小刺猬是怎样赞扬小獾的?(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凳子认真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凳子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3)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小獾的凳子究竟做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4)指导朗读( 5)听了赞扬,小獾怎么想呢?( 6)小结:“一个比一个好”只是简洁的一句话,却让小獾兴奋、自信;(板书:布满信心)我们也照着样子说一说;( 7)出示语言文字训练:一个比一个好一 比一(你们能不能学一学小刺猬那样,用这样的句子来赞扬别人呢?谁来说一说?吧你们想说的说给你们的同桌听;)( 8)小结:从你们的表现中,老师感觉到了赞扬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欢乐;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德和欢乐再来夸夸小獾吧;)2. 学习 5—— 7 自然段过渡:正由于小刺猬的赞扬,小獾兴奋极了;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有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小獾和小刺猬的其次次对话;(出示对话)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 1) 谁情愿来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2) 小獾见小刺猬来了,兴奋的“迎”上去;什么叫“迎” 呢?老师请个同学来跟老师一起表演;像这样面对面的走来我们就说是“迎”,如他在老师的后面这样就叫“追”;( 3) 当小獾把椅子送给小刺猬时 , 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它可没干什么呀!他真的没干什么吗?( 4) 赞扬的力气多奇妙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的其次次对话;3. 学习第 8—— 9 自然段( 1)默读 8—— 10 自然段;(有了自信的小獾又会怎样赞扬他?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刺猬和小獾的第三次对话,请大家默读 8— 10 自然段?)( 2)小獾得到了小刺猬的赞扬,有了自信,仍做成了椅子呢;那他又会怎样赞扬小刺猬?(小獾是怎样赞扬小刺猬的呢?出示句子: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 3)小獾仅仅是赞扬苹果吗?赞扬了小刺猬的什么?( 4)假如当时小刺猬没有赞扬小獾,小獾会怎样呢?( 5)指导朗读;七、比说话(第四次“先学后教”)1. 看板书总结:赞扬的作用多么大啊,小刺猬的赞扬,让小獾有了自信;小獾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的赞扬排除了小刺猬的疲惫;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赞扬,更需要去赞扬别人;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共享他们得到赞扬和去赞扬别人的欢乐吧!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善于去发觉,赐予四周人更多的赞扬;你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欢乐和收成;(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留意挑选平常表现不太好的同学,发觉他们的特长;把你对他赞扬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挑选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赞扬你的家人;八、比写字(第五次“先学后教”)1. 先学;( 1)同学认真观看要求会写的字,然后在课文田字格中临摹;( 2)检测:指名 2— 3 人在黑板上田字格里写,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写;2. 后教;( 1)指名上台改;( 2)师生评议;( 3)同学写不好的字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九、比当堂完成作业;1. 同学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2.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板书设计:18、称 赞刺猬图片 小獾图片排除疲惫 布满自信欢迎下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