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灯》对新文化运动公共论坛的构建.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24136856
  • 上传时间:2022-1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2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灯》对新文化运动公共论坛的构建《新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公共论坛,在 1918 年 后演变为同人杂志,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新文化运动的深 入拓展阶段,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广纳稿源打造名牌栏目,在江 南为新文化界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论坛《学灯》《新青年》公共论坛《时事新报》 吴静,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话语、权力与资本的联动与角力: 五四时期上海报纸副刊场域研究” ( 12YJC860041)一、《新青年》公共论坛的兴起与衰落 《通信》《读者论坛》《讨论》等栏目是《新青年》杂志创办后与读者 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它也由此发起诸多重要的争议性议题在这一 阶段,杂志通过组织新文化议题的讨论掀起思想转型的潮流,继续承担近 代以来作为社会公共论坛的重要角色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以公共论坛的方式介入新文化运动正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大部分日报在 1920 年后才使用白话文,但《学灯》始于 1918 年,它不仅是“采用白话文的先驱”, [4] 在五四后 的几年还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白话文机关之一。

      [5] 且《学灯》通过打造新 文化公共论坛聚拢了一批江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这是新文化从北 京向江南发展的表现, 《学灯》自身也成为接续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力量 [6]二、新文化公共论坛定位的确立《学灯》在创刊之初就明确了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定位,并通过实 践确立了这一重要地位《学灯》凭借广纳言论的作风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上海报界当 时就提出,《时事新报》最大的优点是肯让个人和小团体发表意见,不像 其他报馆只愿意为有钱人说话,却轻视老百姓的声音 [12]三、调动读者培育名牌栏目 在构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过程中, 《学灯》十分注重调动读者的力量 和利用读编互动机制来培育名牌讨论栏目通讯”栏作为另一个持续时 间长、影响广泛的讨论专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919年 8月,《学灯》在版面头条以“通讯”刊登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黄仲苏有关建议开设新文学专栏的来信 [13] 为表示报纸能应允读者的期 望,《学灯》还在同一版面刊登了主编张东荪的回信半个月后, 《学灯》 果真应读者要求推出刊登新文学作品的“新诗”和“新文艺”栏《学灯》这种把读者言论置于版面重要位置并及时满足读者需求的做 法,彰显了它重视读者的办刊理念,“通讯”作为一个品牌栏目的特殊地 位也逐渐得到承认。

      四、只求意见表达不求形成共识 《学灯》在运作讨论栏目时反对“一言堂”或偶像崇拜,不追求形成 某种共同认识,而是更注重各方意见的自由表达从 1919 年 10 月起,《学灯》 在“青年俱乐部”发表赵康的 《对于“教 育革命”之管见》等文章并提出“废弃考试”的观点, [14] 引发许多读者 投稿痛陈考试制度,由此掀起一场“废弃考试”的争论当《学灯》上的讨论火热进行之时, 南京求实中学学生江期豫因为考试夹带, 作弊而受罚, 羞辱之下以投江结束生命,表明心迹 [15] 江期豫的自杀新闻被各大报纸 报道,加促了反对考试制度思想的发酵,读者讨论不再停留于考试制度, 知识界开始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 1919年 12月, “雪梅女士”就从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宗旨等角度提出“不但学校考试应 废止;学校规则,亦应废止” [16]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对传 统考试制度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舆论压力强大, 但《学灯》 并未只站在废除考试的一边,“青 年俱乐部”反而展现出《学灯》作为新文化公共论坛的角色,依然给考试 制度的维护者提供发言机会 讨论中,王崇植先后发表 4 篇长篇论文提出: 考试制度存在是合理的,但现实问题很多,制度需要改革。

      [17] 同时,许 应期、丁晓先等人也发表多篇文章声援王崇植,既批评传统考试的弊端, 又表示“该欢迎一种正当的试验法” [18]五、凝聚思想精华的交流对话1919年 11月,当时的浙江新潮社主张废除中国传统孝道,其社员施 存统在《新潮》发表《非孝》一文,张东荪遂发表评论提出商榷文章见 报后,施存统立刻致信《学灯》进行申辩尽管他的来信在言语间带有青 年的意气,但《学灯》仍把来信全文登出:“先生要批评我们,我以为应 当代我们设想……我们浙江新潮社里几个人,都是普通教育没有受完全的 中等学生我们所发表的言论,不可当做根本的主张,只能当做请教的性 质 我们小孩子做事,一定不很精细 [19]张东荪的回信并未以前辈身份压制年轻人, 也没有辩驳, 而是借此引发关于“孝的问题”的大讨论,[20] 在《学灯》开辟“讨论”栏广征文稿《学灯》不仅是读、作、编之间的互动平台,还是生产观点意见的原 料工厂其中,以对话式的“通讯”来稿最为典型,相比“青年俱乐 部”“论坛”等栏目行文更自由,个人特征更浓,意见表达也更畅达1919 年年底,新文化运动中的康白情和魏时珍就在“通讯”栏展开有 关青年道德修养问题的激烈辩论。

      五四运动后,这两位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通过书信多次讨论青年修养问题,并把这些书信直接刊登在《学灯》“通 讯”栏上,向读者公开其讨论结果这场辩论在青年人中激起了一阵不小 的波澜,以致很多人纷纷向《学灯》投稿参加讨论虽然“对话”中各人 持有不同观点,但都是以当时中国的青年状况和社会现实为基础进行思 考,对读者提高道德修养大有益处 在灵活多样的“通讯”栏, 既看到魏、 康二人与青年读者间的平等交流,也看到各种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思想观念 在中国青年中孕育、产生和成长的全过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期, 《学灯》正是坚持以平等、开放的办 刊理念,通过打造名牌栏目、广纳稿源为文化界提供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 的平台,构建了一个为新文化运动持续提供思想动力的公共论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 3 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 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