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个性与融合-当代日本作曲家作品中复调技法之探赜1.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830731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1.6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个性与融合当代日本作曲家作品中复调技法之探赜 印真[内容提要] 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日本作曲家在世界乐坛的崛起,无疑会对东西方音乐语言、思维逻辑的个性发展与交汇融合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反观日本作曲家及其典型作品,对其研究和探讨必然会对当今我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即是选取日本最负盛名的三位作曲家的三首典型作品进行复调思维及复调写作技术方面的分析与比较,进而探讨作曲家们东西方音乐语言、思维逻辑完美融合的写作技术[关键词] 武满彻/三善晃/西村朗/复调J614.2 :A :1001-5736(2016)01-0034-6武满彻(Toru Takemitsu 1930-1996),日本现代作曲家作为深具国际影响力的亚洲艺术家之一, 他成功地把自身的个性风格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广阔背景中他的创作有机地融合西方现代音乐与日本传统音乐,创造自然的音响空间,尊重传统的技法、逻辑,实践现代的创作手段,发掘自身的感受,将东方的思维逻辑、音乐语言与西方的作曲技术加以完美结合,将有限的技术手段加以无限的创造和延伸,形成了独特的“武满彻音响”自1957 年的《弦乐安魂曲》问世,武满彻确立了在日本音乐界的地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逐渐形成了在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节拍等音乐元素使用方面的个人风格,走出了一条独具个性的道路。

      三善晃(Akira Miyoshi 1933- ),日本现代作曲家他系统的学习了西方传统及现代作曲技法,他的创作理念是将传统音乐元素与先锋的技术及思维结合由于有着法国的留学经历,三善晃受法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很深,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合唱、声乐、室内乐、管弦乐、钢琴、影视舞台音乐作品等,享誉国内外的作品不计其数从整体上看,三善晃的创作始终力求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语言融合共存,其中的合唱作品相对比较起来,更能突出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理念西村朗(Akira Nishimura 1953- ),日本现代作曲家是活跃于当今世界乐坛的最著名的日本作曲家之一西村朗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韵味,音响效果细腻复杂,他的独特的Heterophony写作技法贯穿了大部分作品中,这也使他的音乐独具特色西村朗出生,成长,学习都在日本,常年的文化浸润使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出作曲家浓浓的民族情怀他的作品注重音响本体,力图摆脱西方作曲技术的局限和束缚,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意识和独立文化自觉的标志性作曲家同时,西村朗也是一位思想家,出版发行了许多包含着他哲学思想的书籍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三位作曲家及这三首作品进行研讨,是基于横向的统一与对比性及纵向的延续与拓展性,一方面是因为武满彻与三善晃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且作品又各具特色,另一方面,西村朗是更为年轻的作曲家,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又不同于前人。

      同时,这三首作品也不失为三位作曲家的力作之一一、武满彻的中提琴协奏曲《秋之弦》“A String Around Autumn”中,作曲家运用了简练的几种复调写作技术,把充满东方韵味的五声音列与音响丰富有张力的各种六音列、八音列、十二半音列等西方风味的音乐素材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属于武满彻的音响效果二、三善晃的《響纹》“Kyomon”是为童声合唱及交响乐队而作它与《镇魂曲》、《诗篇》并称为“生与死”三部曲作品中将日本民间童谣《笼中鸟》“Kagome”的素材进行了直接的引用和展开,并使其与乐队相结合三、西村朗的为小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二重协奏曲《光之环》“A Ring Of Lights”是他较其之前作品相比较编制最大的,也是他的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无论作品的结构,音响的造型性,音色的创造性还是复调技术的使用方面都可谓集大成之作一、与本土音乐语言的结合众所周知,日本传统音阶大概分为四种:都节调式(Miyakobushi)、琉球调式(Ryukyu)、民谣调式(Miyo)、律调式(Ritsu):三位作曲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这几种调式音阶加以运用和发展一)东方传统调式与西方调式的色彩性结合在武满彻的作品《秋之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使用的典型音列模式,通过不同的和声、复调技法将其进行丰富的发展变化,从而产生了风格独具的音响效果。

      这个谱例片段是五声性音列和形成三六度关系的四音列相加构成的中提琴演奏的主题,东方韵味浓厚,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形成了一个既传统又不失现代风格的综合性八音列,三种形态的音列在音乐发展中分别都进行了变型、移位、重复,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谱例3 是由圆号演奏的五声性音列,与上例中中提琴演奏的综合性八音列形成对位,构成了不同风格的叠加,使整体音响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又不失音乐语言的现代感二)东方特征音程向西方音响效果的隐性演变从谱例1 可以看出,都节调式和琉球调式的特征音程是具有日本民族韵味的小二度,民谣调式和律调式则是大二度,三善晃即是运用了二度关系的演变,形成了自60 年代初期开始,并不断完善的特征音程作为纵横向音高组织的重要材料的创作风格如上例,特征音程可以进行变化和展开,甚至繁衍出等音变化的增一度、倍减三度等等大二度的演变也有相同规律,在此不必一一说明这种特征音程及演变后的音程关系在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谱例5这是作品中乐队齐奏片段的所有音高,如谱例所示,各种乐器按照作曲家对音响和音色的设想,进行了不同的二度、七度、九度的编配,整体上形成了复杂的声音效果,同时暗含了细腻的设计理念。

      三)作曲技术忠实展现了东方的精神世界与音响效果西村朗曾经说过:“在欧洲,音乐与人的关系十分重要;在亚洲,音响与人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说,西洋的音乐多是一种素材的话,东洋的音乐则是有生命的,是为了精神而存在的在西村朗的作品中,东方特色表现的更为明显如上例,这是钢琴演奏的片段,作品中的四、五度叠置的和弦、附加了二度音的四五度叠置和弦,以及按照这种构成关系进行的旋律是最主要的音乐素材,体现了日本民族调式在西村朗音乐中的重要性以上是对三部作品中本土音乐语言使用的简要概括,可以看出,三位作曲家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但在自身的音乐与民族音乐素材的结合与发展上是殊途同归的二、结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复调技法三位作曲家没有按照哪一种技法体系去完成整个作品,他们的风格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他们的音乐语言不只是日本传统音乐素材的直接引用,而且是通过各种写作技术体现为具体与抽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状态,而复调技法是多声陈述思维的体现,在这几部作品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结合多层次多风格音乐语言的必要手段一)精于形制丰富多样的对位技术1.不同风格音列的对位在武满彻的作品《秋之弦》中,多次出现了将五声性音列与综合性音列进行对位的片段,如例7。

      谱例中的第一个片段是大提琴声部去掉重复音的前后两段音列,前面是五声性音列,后面是有两个减三和弦#C-E-G和B-D-F 加上一个半音异质音#G 构成,不仅这同一声部的音列就结合了东西方两种特色,同时还与谱例中的第二个片段,由中提琴演奏的两个大三和弦#F-#A-#C、B-D-F 附加两个半音异质音构成音列进行对位,造成一种既有近景也有远景的层次分明、整体音响又朦胧迷离的效果2.五声性主题旋律与变体和弦的对位三善晃在作品《響纹》中,将童谣《笼中鸟》“Kagome”的五声性旋律用变体后的和弦(如谱例4、5 所介绍)进行对位衬托,虽然看起来风格迥异,但由于和弦来自于本土音乐元素的变化,所以整体效果并不突兀上例中前者为童声演唱的童谣声部,后者为对位的弦乐声部持续演奏的和弦3.风格性音乐材料的随机对位在作品《光之环》中,作曲家西村朗将数量不同的二度与三度音程经过半音化处理后结合起来,这样的的音乐材料在木管组中的部分乐器上进行不同进入时间的反复演奏,形成了有控制的随机对位见谱例9二)立足本土东西结合的模仿技术1.构思缜密的音列间模仿虽然复调思维与复调写作技术在武满彻的作品中没有他的和声、配器等技法那样引人注目,但是通过仔细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秋之弦》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恰恰是运用了模仿的写作手段,把东方韵味的五声音列与音响丰富的西方音乐素材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音响效果。

      1)相同音列的模仿谱例10 是作品第37 小节中色彩性打击乐器组的不同乐器用模仿的方式演奏的主题音列再如谱例11上例中两个片段是作品中第55 小节处的模仿片段,开始声部由小提琴Ⅰ演奏,模仿声部由中提琴演奏,虽然构成的是局部的模仿,但是也可以明显的看出作曲家结合传统与现代写作技术的用意2)紧缩模仿在作品的第135 小节,竖琴声部用八分音符为主的时值演奏了谱例12 中的音列,颤音琴用相同时值演奏缺了一个E 的近似音列,与这两个声部形成紧缩模仿的是中提琴声部的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不严格模仿的片段3)多重模仿结合乐曲中第13 小节开始,在不同的乐器之间形成了多种模仿手段结合的写作片段开始声部为中提琴演奏的五声音列E-F- B- A- D,此音列是主题E-#F-B-A-D 的移位第一模仿声部为竖琴Ⅰ,演奏了音区扩展了的模仿型五声音列D- A- E- G- C,第二模仿声部是由长笛Ⅰ演奏的时值缩小了的下行五音列D- C- G- AE,与中提琴声部的五音列构成了以A 为轴音的倒影模仿,并与竖琴声部的音列相吻合2.各具特色的乐队及合唱部分的模仿(1)乐器组内及各组之间的线性变化模仿三善晃的音高组织特点在前面问题中谈到过,这里不必赘述,他在作品中的乐器组内部,以及乐器组之间,运用自己的特征音程进行了线性变化模仿,一方面突出了乐队音响的层次感,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自己独有的音响原则。

      上例是弦乐组内部的一个片段,可以看出,作曲家运用了二度及扩展变化的音程关系和等音记谱的方式进行了模仿,与此同时,木管组也在同一音区紧接着出现不同音高的类似的模仿关系,虽然音区相同,但因为乐器的音色不同,所以并不会产生混乱,反而使这个片段更加层次分明2)合唱部分中的多声部自由模仿这部作品中,三善晃直接引用了日本民间童谣《笼中鸟》“Kagome”的素材,没有进行多过的发展和变化,见谱例14在乐曲中段出现了童谣旋律的多声部模仿,是整个合唱部分比较重要的写法之一3)多声部间节奏模仿及音型化呼应乐曲的结尾处,作曲家运用了音高较为单一的,突出节奏呼应关系的写法,展示了一种近似于舞蹈的律动,表现了童谣中孩子们围在一起做游戏的情境这个谱例是简化了音高和声部数量的基本的节奏形态,谱例中的节奏型包含了木管组的部分乐器,铜管组的全部乐器和打击乐组的全部乐器,可想而知,在的力度要求下,实际演奏的效果是非常有动感和力量的3.匠心独具细腻繁复的复调思维前面提到过,西村朗成长与学习的过程都在日本本土,本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头脑中,纵观西村朗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音乐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气息,音乐材料细致复杂,注重音响本身营造出的效果,体现出对内心意境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1)多声部微复调模仿结构微复调(micro polyphony)这一概念由利盖蒂首次提出利盖蒂本人这样说过:“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种音色比旋律、和声、节奏更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旋律、和声、节奏被压缩并整齐地排列在浓厚密集的结构中[1]在《光之环》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多处运用微复调写作技术,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如谱例17上例是由木管组和铜管组部分乐器演奏的多声部微复调模仿,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严谨细致的创作思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