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人类认识过程的反思.ppt
38页对人类认识过程的反思第一节 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主客体关系与逻辑先在性:1、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2、主客体与主客观3、主体性与客观性二、主客体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一)主客体的规定性• 1、主体性: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力和责任表现为(1)人自身的现实结构和规定性历史的文化性等2)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为我倾向3)人的主动自为性4)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 2、客体性:对象的性质和意义1)与主体对立的自身规定性;(2)客体对于主体来说的自在性;(3)客体对主体的他律性•(二)主客体统一的内容(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1、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实践和认识•2、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1)客体主体化:主体根据主体尺度改造客体,显现自己的本质.(为我、需要、目的、效益)•(2)主体客体化:客体对主体的影响、限制、和改变以自己的本性规定主体、外部规律、条件、效应)3、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实践认识主体客体价值非价值三、实践的本质及其作用•(一)实践的本质:•(二)实践的作用•1、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2、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存在 •3、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4、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5、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认识过程和本质(一)认识过程的主客体关系1、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事物自身的矛盾是以人自身感性与理性矛盾为前提的2、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对人的感性来说的存在是表象的存在,而对人的理性来说的存在是概念的存在表象的存在表现为现象的存在,个别的存在,偶然的存在;概念的存在表现为本质的存在,一般的存在,必然的存在这些矛盾只是对人而言的•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具有两个特点:直观性,概括性映像是表象与概念的中介,是把对象移入头脑,把意识外的存在变成意识界的存在•对象与映像的关系:对象是意识外的存在,而映像是意识界的存在;映像是关于对象的映像,不是主观自生的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对象与映像是何关系?映像的过程首先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体现了意识的超越性;其次作为意识形式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又在社会遗传意义上体现了意识的超越性,把自在的对象变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映像和表象表象的超越性表现为它不仅超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特殊的表现为:•1、一是以语词呼唤调遣各种表象•2、二是以以语词重组构建各种表象•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3、三是以语词创造创建各种表象语词使表象千姿百态的组合,使表象获得新的意境,远远大于超出表象的文化内涵陆机言:石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3、概念与表象的矛盾•1、人的感性机能使对象的感性存在变成头脑中的表象,人的理性机能使对象的内在规定变成头脑中的思想•2、表象是感性形式与感性内容的统一,概念是思想内容与思想形式的内在统一,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就不仅仅是认识形式之间的矛盾,更是认识内容的矛盾•3、已有的表象思想与新形成的表象与思想,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二)认识过程分析——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1、感性具体阶段——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表象:思想把握表象的矛盾运动;•2、理性抽象阶段——形成片面的思维规定性:思想蒸发表象的矛盾运动;•3、理性具体阶段——达到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思想重组表象的矛盾运动;(三)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认识自身的矛盾;•1、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在经验水平上,总是把对象把握为确定性存在,而在反思的层面上又把对象把握为非确定的存在,发展就是把对象理解为二者的统一,这就是辩证的否定歌德说怀疑会随知识一道增长,这就是认识的真正跃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相对与绝对:•绝对和相对是用来描述事物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变动性与常住性的一对范畴存在于过程中的事物具有稳定性,即常住性,而事物也只能在变化中存在,变化也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存在中所以正是事物的常住性不具有常住的性质,而事物的变动性才具有常住的性质相对指向事物的常住性,而要人去认识常住东西的不常住,是有条件的绝对范畴指向事物的变动性,而它表明的性质是变动性的常住性•首先二者在性质上是相反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的存在,是没有特定条件的存在,是一切条件的存在,一切条件总和的存在,无条件就包含着有条件相对性是有条件的存在,也可以说没有此种特定条件以外的其它条件的存在,有条件包含着无条件•其次二者又是互相规定的相对就是无条件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方式,即绝对的表现绝对则是一种相对存在转化为另一种相对存在的变动本性•黑格尔说,人要达到全体的自由性,但全体的自由性要诉诸各个环节的的必然性解释学的基本命题是是合法的偏见恩格斯说相对真理就是相对谬误一切都是历史的产物哲学的目光既不是兽的目光,也不是神的目光,而是人的目光人的思维总是指向绝对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而人的思维又总是历史的,是相对的。
这就是相对的绝对人生难道不就是这样吗3、有限与无限•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互相否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同一的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两种性质,因而又是互相包含、互相依赖、互相规定并互相转化有限事物中都包含着无限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而有现的事物就包含着超越自身的无尽能力无限的存在是由有限构成的,因而在无限的存在中就包含着有限的存在有限超越自身转化为无限,事物的发展旧事物现象有限的转化过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至无穷有限对无限的无奈,瞬间对永恒的向往,人生无以名状的悲哀虽然人生有限,但是人生的瞬间能够浴清风赏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何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至无穷呢这不正是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理解吗瞬间的永恒,有限的崇高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原则)•(一)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存关系在规律层次上的同一问题首先是表象的客观性问题,其次是思维规定是否表述对象的本质的问题,再次是思维的运演逻辑能否表述存在的运动规律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以概念的逻辑运动去把握和描述运动的规律的问题(二)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探索•1、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根源于表象与思想的分裂,表现为A、人能否认是看不见的存在?思维的运演逻辑能否描述存在的运动规律问题 ?B、人如何认识看不见的存在?是归纳还是理性直观?C、认识是自在自物本身(宇宙为理性立法)还是思维赋予存在的规定(理性为宇宙立法)?•2、近代哲学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维能否和怎样表达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这就是反思:凡属对象在思维中的规定性,都是人的思维关于对象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客观性,不仅要考察思维的内容,而且必须探究形成思维内容的的思维运动。
所以近代哲学以思想的客观行为核心,探讨了大量问题,这才清楚的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3、探索的过程与表现•A、经验论哲学诉诸于对感觉的认识论论分析如洛克,贝克莱,休谟它认为思想的客观性在于思想源于表象,表象是对象的映像,思维通过归纳、分析、概括所形成的思想就是对象的规定性他坚持反映论是对的,但能否把思想的客观性归于思想来源的客观性它需回答主体的思维活动的客观性经验论没有回答思想的客观性问题•B、唯理论哲学认为思想的对象即是思想的内容(意识界的存在),思想通过自我认识形成的思维规定也就是思维对象的规定斯宾诺沙、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它凸显了对思想本身的认识论考察但是把思想的对象界定为意识界的存在,意识界的存在从何而来?意识界与意识外是何关系,不解决二者的统一问题,又如何确认思想的客观性?3、康德的探索——认识何以可能•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据在于人类先验的具有提供时空观念的感性形式和提供判断形式的知性范畴,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使自在之物对人生成为现象,这就是人所把握的世界,而世界本身是人认识的消极界限,这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康德既承诺认识的消极界限界限(自在之物),又把先验逻辑作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认识的积极界限承诺下来,既是对人认识能力深化的宽容又断然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它的深层底蕴是人类把握存在的逻辑只是思维用以把握存在的逻辑,只具有主观的意义,它只能够成人所理解的世界,而不能表述世界的本来面目•康德所提出的认识何以可能以及理性为宇宙立法的结论,构成了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相分裂的哲学意识思想的发展就必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意义上前进这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工作4、黑格尔的探索•首先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本体论承诺思维把握存在的逻辑就是二者所遵从的逻辑,不仅具有主观逻辑的意义而且具有客观逻辑的意义先是自在的统一,自为的统一根源于自在的统一,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按照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去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展现思维从自在同一到自为同一再到自在自为的统一,表现思维的运动的逻辑要证明的东西已包含在前提之中(唯心主义)其次思想的客观性根源于概念逻辑运动的客观意义•再次,如何验证概念及其逻辑运动所具有的思想客观性5、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首先辨证唯物论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的自在同一性(从起源上、运动的物质载体、思想内容的来源上)•其次辩证唯物论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研究思维规律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意义•再次辩证唯物论不是把思想的客观性理解为二者的完全符合,而是理解为思想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二、真理观的哲学视野•(一)从人的存在方式理解真理:•人的认识活动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存在的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展与深化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历史观等众多问题密不可分的我们应当从哲学的视野去看待真理问题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发展原则)•1、相对与绝对范畴的实质意义;绝对和相对是用来描述事物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变动性与常住性的一对范畴存在于过程中的事物具有稳定性,即常住性,而事物也只能在变化中存在,变化也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存在中所以正是事物的常住性不具有常住的性质,而事物的变动性才具有常住的性质相对指向事物的常住性,而要人去认识常住东西的不常住,是有条件的绝对范畴指向事物的变动性,而它表明的性质是变动性的常住性2、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在性质上是相反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的存在,是没有特定条件的存在,是一切条件的存在,一切条件总和的存在,无条件就包含着有条件相对性是有条件的存在,也可以说没有此种特定条件以外的其它条件的存在,有条件包含着无条件•其次二者又是互相规定的相对就是无条件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方式,即绝对的表现。
绝对则是一种相对存在转化为另一种相对存在的变动本性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的实质•(1)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反映论,但坚持认识是一次完成的,不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2)马克思主义不仅坚持认识的过程性,而且坚持真理认识同样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在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矛盾中日益深入客观真理过程之中真理处在发展之中,把发展原则与统一原则统一起来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第一、二者是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于统一认识过程之中绝对真理表现着真理发展过程的性质、方向和本质,相对真理则表现着这个过程在其实现中所采取的方式、步骤和阶段,只能通过相对真理去认识绝对真理•第二、二者也统一在每一具体的认识之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每一真理的适用界限必然是有条件的即相对真理;而绝对真理表达的是认识具有客观世界的内容三、真理的检验标准•(一)真理的标准——主客观相符合•(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三)实践标准与逻辑标准(逻辑证明的依据、具有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更是实践证明的补充;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一)主体尺度与价值,客体尺度与真理: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的的性质和程度。
更根本的是价值表现着人的主动追求,是人本质的表现,价值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即人的自是本质这是研究价值问题的立足点•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以获得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目的•2、价值评价的结果与主体有直接联系,以主体的特点为转移•3、评价的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须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五、从必然走向自由•必然王国•自由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