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洛阳 新常袋.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7667059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6.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袋镇 常袋镇位于孟津县西南部,北依黄河小浪底旅游风景区,南临古都洛阳,小浪底专用线贯穿全境,洛阳飞机场紧临乡境,洛阳北部交通干线王常路和常平路在此交叉穿过,在建的引黄入洛工程隧洞穿越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是八方宾朋投资兴业的黄金热土全乡辖19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3.2万人口,总面积56平方公里2011年4月8日,常袋乡撤乡建镇,正式更名常袋镇乡镇简介   乡镇府办公楼  常袋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西南部,南与麻屯镇毗邻,北和城关镇、小浪底镇相连,东接朝阳镇,西与横水镇及新安县接壤小浪底专用线贯穿全境,洛阳飞机场紧临乡境,洛阳北部交通干线王常路和常平路在此交叉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全乡辖19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该乡截止至2009年有人口3.2万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小浪底工程专用公路、洛(阳)孟(津)公路纵横过境辖常袋、东小梵、潘庄、西小梵、酒流凹、姚凹、马岭、赵沟、英古、杨沟、土门沟、半坡、武家湾、崔沟、石碑凹、赵洼、拐枣平1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从事商贸、建材、机械、轻工等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盛产苹果,饲养黄牛、猪、羊。

        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44亿元,财政收13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0元2008年,强力实施“工业强乡”、“特色农业富民”和“科教兴乡”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生态观光园、沿小浪底专用线工业走廊和城镇商贸服务区为主的综合经济示范区倾力打造工业主导型、政府服务型、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强镇 行政辖区  常袋、东小梵、潘庄、西小梵、酒流凹、姚凹、马岭、石碑凹、赵沟、英古、拐枣坪、西杨沟、土门沟、半坡、武家湾、小崔沟、赵洼、东地、常平19个行政村小浪底工程专用公路、洛(阳)孟(津)公路纵横过境 辖区代码410322201:~200常代村 ~201东小梵村 ~202潘庄村 ~203西小梵村 ~204酒流凹村 ~205姚凹村 ~206马岭村 ~207石碑凹村 ~208赵沟村 ~209英古村 ~210拐枣坪村 ~211西杨沟村 ~212土门沟村 ~213半坡村 ~214武家湾村 ~215小崔沟村 ~216赵洼村 ~217东地村 ~218常平村邮政编码:471133历史沿革  常袋镇建国前隶属洛阳县1955年11月随洛阳县一区(麻屯区)划归孟津县。

      1962年建立常袋人民公社,1984年体改时变为常袋乡2011年4月8日,撤乡建镇,正式更名常袋镇   常袋镇地处丘陵,土壤瘠薄,分为黄壤土、红黏土加燎礓及黑卤土三个类型其中黄壤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0%,红黏土约占50%农作物以小麦、玉谷、豆类、谷子、红薯为主建国前,小麦亩产100斤左右,建国后小麦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夏粮总产1216万斤,平均亩产436斤1985年春夏干旱,夏粮总产量仍达1550.7万斤,亩产442斤   1980年以后,烟叶成为全乡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比较显著1985年种烟4034亩,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62%,亩产263斤,总产105.9万斤,产值约120万元   1985年全乡农业机械总动力7048.4马力机耕面积8334亩,占播种面积15.3%机收面积150亩,占播种面积0.3%农村用电量42万度化肥施用量443万斤,氮肥占64%   1979年以来,养殖业发展迅速,全乡大牲畜以牛为主1985年大牲畜存栏数为3842头,其中牛3111头,占大牲畜总数的81%,母牛1316头,占牛总数的42.3%当年生仔畜461头1985年,肉类产量43.4万斤,奶类产量100万斤,禽蛋产量39万斤。

        常袋镇林木缺少,1984年造林120亩,零星植树14.3万株,育苗730.5亩;1985年植树12.6万株,育苗900亩有果园1536亩   常袋镇水源缺乏1970年以前,大部分村的人畜用水靠水井供应全镇仅龙王、赵沟、英古等村临近麻屯乡柏树沟水库的百余亩农田能够灌溉自1971年起,开始水利建设,当年打机井22眼,修建提水站6处,水库1座,自流渠2条,可灌溉面积835亩1975——1980年的5年间,修建蓄水池3个,打机井42眼建小型提水站11处,灌溉面积增加到4280亩至1985年,全乡有机电井68眼,其中配套61眼;机电灌站29处(均已配套),灌溉面积10597亩,占耕地面积25.8%   乡镇企业于1969年创办后,历经曲折,到1985年已发展到12个,从业人员141名其中彩色印刷厂、煤矿设备厂的年产值分别达到18万元、20万元,村办企业12家,从业人数374名;联办企业53家,从业人数667名;个体企业753家,从业人数2649名   建国前,常袋村仅有两家小杂货铺,1家小药铺,2家简易饭铺建国后,陆续建立起常袋供销社和马岭、石碑凹、潘庄、武家湾4个代销点1969年社会零售额72万元,利润2.9万元;1979年150万元,利润0.4万元;1985年212万元,利润3.8万元。

      1981年后,个体商户遍布各村   1985年常袋村已成为一个中心集镇,除乡供销社所属的饮食、收购、日用百货、化工电器、生产生活资料等9个门市部外,各种形式的联办、个体工商户经营的门市、摊点共18家每月3会(逢8为会期),每会成交额平均80余万元拐坪村有生产经营眼镜的传统,1983年后成为生产经营眼镜的专业村全村有90余户(占总户数40%),140余人经营,年收入约3万余元所生产的产品远销山西、陕西、甘肃、深圳、温州、广州等省市   建国前,常袋镇仅有一条洛阳至横水可行牛车的土面路过境,全长8公里1958年扩宽路基,1982年柏油铺面长华至常袋公路(石子路面),1982年修通,乡境内长6公里1983年修建乡村公路30余公里   民国初期,常袋地区仅有几个私塾、初小民国初年,常袋乔作栋等筹资创办常袋高等小学校和女子学校,1940年乔作栋等人筹资建立达德中学1945年更名常袋公正中学建国后,1962年常袋公社建立,全公社设高小3所,其中常袋高小附设初中2班1969年成立社办高中1所,小学戴帽初中12班1982年以后,高中撤销中学并点至1985年,全乡有小学19所,初中6所   常袋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石碑凹符家沟符永安家的唢呐吹奏艺术,自清至1985年已传五世,技艺精湛,传人甚众,被誉为“唢呐世家”常袋村的业余剧社创办于1928年,赵凹、英古、马岭、潘庄、杨沟村业余剧团也相继成立其它民间社火,或一村独办,或数村联合,遍及大小村庄其中以半坡村的高跷、旱船,赵凹村、石碑凹的排鼓,酒流凹的狮子声誉最高每逢春节、元宵节演出1968年乡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各村设广播室全乡有放大机1台,扩大机25台,大喇叭40只,户用小喇叭3480只1981年后收音机、录音机逐年增多,1984年达到4184部1978年乡建立文化站1984年,投资30万元,建成一座砖木结构的影剧院,面积1350平方米,座位1275个   民国年间,常袋集市上设有益寿堂、德聚堂、祥生堂三家中药铺建国初期,陈景春、杨聚等在常袋村开设联合诊所,有中医2人,西医1人,司药1人1954年诊所开始分设中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1962年成立公社卫生院,至1985年有医务人员17人,床位16张,心电图机一部,电动吸引器2部1982年全乡持有行医许可证的医生35名,分散于各村卫生室,每村均配有一名妇幼保健员和防疫员   1976年乡计划生育领导机构成立。

      1985年已婚育龄妇女节育率为81.39%,出生132人,计划生育率为91.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死亡182)1983年获河南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1956年由洛阳县划入孟津县 1958年建常袋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41.7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常袋、东小梵、潘庄、西小梵、酒流凹、姚凹、马岭、赵沟、英古、杨沟、土门沟、半坡、武家湾、崔沟、石碑凹、赵洼、拐枣平17个行政村[3] 产业结构     常袋镇常袋镇强力实施“工业强乡”、“特色农业富民”和“科教兴乡”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生态观光园、沿小浪底专用线工业走廊和城镇商贸服务区为主的综合经济示范区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截止至2009年,有企业达到50余家,工业园区已逐步形成以机械、铸造、化工、电子、耐火材料等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红提种植、奶牛养殖、烟叶生产、生态林建设四项重点产业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三纵三横”城镇框架,新增城镇人口4000余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力明显增强,2006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亿元,较上年增长53.8%;完成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45.5%;完成财政收入720万元,较上年增长57.4%;完成工商税收1483万元,较上年增长19.8% 特色产业  常袋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孟津县常袋镇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常袋镇  于少成是常袋镇半坡村村民,几年前,乡村斥资二十余万元修通了连接村里和外界的道路,并在道路两边规划了葡萄种植观光园看到这,于少成一下子承包了80亩土地,搞起了葡萄种植   葡萄种植户于少成:借助这新农村建设,道路通了,村容村貌也好了,葡萄是观光农业,效益也不赖,游客也不少,销售上各方面都不错   常袋镇组织各村党员、特色农业种植户20多人到西小凡村学习大棚草莓的栽培技术和先进经验这是常袋镇立足低于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缩影常袋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力度,引进美国红提、乌克兰大樱桃、爱宕梨,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产业化发展。

      常袋镇组织各组党员和种植户进行观摩学习的同时,还组织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为发展大棚草莓农户提供资金扶持    常袋镇在常袋镇,像于少成这样的种植大户有300多家,这些农户在相关部门政策、资金和信息的扶持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种植已形成了葡萄、草莓、桃子、温棚蔬菜等四大产业基地,年实现综合效益830余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100多元   常袋红提采摘节胜利开幕常袋红提园区涉及半坡、武家湾、小崔沟及麻屯镇后楼村四个村1999年引种美国红提300亩,亩产红提1500公斤,市价16元/公斤由于经济效益良好,吸引洛阳红提生态园有限公司、孟津金田红提观光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进区发展,使园区面积扩大到1500亩,全乡2500亩2003年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被市科协授予十佳科普示范基地,2004年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在该园区挂牌,2005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党员远程电化教育示范点   为了让丰收的红提葡萄卖出好价钱,该乡组织的红提葡萄采摘节,让广大市民走进园区,一边自己动手摘葡萄,一边欣赏田园风光,还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既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又为农民增收添了新办法 城镇建设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三纵三横”城镇框架,新增城镇人口4000余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

      2008年合理选址,科学论证,严格施工,建成大容量垃圾填埋场20个,可吞吐垃圾10000立方米,使用年限30年,并对常袋村、常平村、半坡村、武家湾等按新农村标准修建下水道等排水设施 农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进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