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状元文章.pdf

31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67466754
  • 上传时间:2024-07-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5.89K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 / 31 题目: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按,此题出《大学·第十章》 )作者:严虞悙( 16501713,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会试第二名官至太仆寺少卿著名散文家)正文(括号内为结构简释):王者平天下之财,以道生之而已 (破题)夫财不可聚而可生,而生之自有大道也,可徒曰“外本内末”乎?(承题)且平天下者,而权夫多寡有无之数,宜非王事之本务也不知生民有托命之处,无以给其欲则争两间有不尽之藏,无以乘其机则敝惟不私一己而以絜矩之意行其间,所为导利而布之上下者,诚非智取术驭者之所能几也起讲)吾为平天下者言生财:(入手)财本无不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气立耗,而生人即无以自全,知其本无不生,而长养收藏,可以观阴阳之聚财亦非自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精易散,而大君于是乎无权知其不可不生,而盈虚衰旺,可以调人事之平 (起股)生财固有大道焉 (出题)求珠于渊,取璧于山,开天地之未有以夸珍奇者,非生也夫民有衣食之利,而金玉夺之,贫与富相耀,私而不能公矣大道以正其经,而不通难得之货,不作无益之器,饮食以为质,与天下相适于荡平焉关市有征,国服有息,竭闾阎之力以称富强者,非生也。

      夫国有维正之式,而商贾算之,子与母相权,暂而不能久矣大道以定其规,而不损下以益上,不夺彼以与此,制节而不过,与天下相安于中正焉中股)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清生财之原而由是,措之则正,施之则行,百官万民,群拱手以观圣天子之发育道之所为,无欲而通也大道而广言之, 则与天地相参 裁成其有余,辅相其不足,仰观俯察,既以博生财之途而自是,天不爱富,地不爱宝,人官物曲,咸奋发以赴圣天子之精神道之所为,大亨而正也 (后股)于财之未者而生之,生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 / 31 天,生天地,生于人,而实生于君 《周礼》 、 《周官》,具见圣人之学问于财之既生者而益生之,益而生,畜而生,节而生,即涣而益生官山府海,只为霸国之权谋束股)生财之道,即絜矩以平天下之大道也收结)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明?吳縣?王鏊?應科舉狀元之作民國六十四年成功中學教師魏開瑜講授學生彭元岐筆記原典:論語?顏淵篇:哀公問於有若曰: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原文:(一)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以上破題,用兩句話破全題要義)(二)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以上承題,申明破題的意思,普通用三、四句散文 )(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蓋謂君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以上起講,亦稱原起,說明全篇的原起)(四)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征,不為厲民自用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征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殮閭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蓄者, 無憂矣!田野之間,如茨如梁,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 (以上起股,亦叫提比、前比,說明百姓富足的現象)(五)百姓既足,君何為獨貧乎?(以上虛股,也叫中比只有兩句以轉入君的方面)(六)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後歸吾財也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後為吾有也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 (以上中股,也叫大比,要用同型偶句構成,故稱為股和扇,闡發君民財富一體之意,是全篇中堅)(七)犧牲粢盛,足以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是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其孰與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 / 31 孰與不足乎?(以上後股,也叫後比,具體舉例說明民之財物皆可為君國所用。

      )(八)吁!徹法之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 (以上結束,也叫大結,說明一篇主旨)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 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 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 ?夫所谓志士者, 以身负纲常之重, 而志虑之高洁, 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 而利害之所不能夺, 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 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

      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4 / 31 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 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 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 是我大生之事也 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5 / 31 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圣人于心之有主者, 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 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6 / 31 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大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君使臣以礼》君以利使臣,则其臣皆小人也,幸而得其人,亦不过健于才而薄于德者也君以礼使臣,则其臣皆君子也, 不幸而非其人, 犹不失廉耻之士也 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

      小人反是,故先王谨于礼礼以钦为主,宜若近于弱,然而服暴者莫若礼也;礼以文为饰,宜若近于伪,然而得情者莫若礼也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有爵禄刑罚也乎?何为其专以礼使臣也!以爵禄而至者,贪利之人也,利尽则逝矣;以刑罚而用者,畏威之人也,威之所不及则解矣故莫若以礼礼者,君臣之大义也,无时而已也汉高祖以神武取天下,其得人可谓至矣,然恣慢而侮人,洗足箕踞溺冠跨项,可谓无礼矣,故陈平论其臣皆嗜利无耻者 以是进取可也, 至于守成则殆矣 高帝晚节不用叔孙通、 陆贾,其祸岂可胜言哉?吕后之世,平、勃背约,而王诸吕几危刘氏,以廉耻不足故也武帝踞厕而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青虽富贵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礼之,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进士)苏辙《其为气也⋯⋯之间》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何气也?天下之人莫不有气气者,心之发而已行道之人,一朝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7 / 31 之忿而斗焉,以忘其身,是亦气也。

      方其斗也,不知其身之为小也,不知天地之大、祸福之可畏也,然而是气之不养者也不养之气横行于中,则无所不为而不自知于是有进而为勇,有退而为怯其进而为勇也,非吾欲勇也,不养之气盛而莫禁也; 其退而为怯也, 非吾欲怯也,不养之气衰而不敢也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人之身,而气三变之 故孟子曰: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夫志意既修,志盛夺气,则气无能为,而惟志之从;志意不修,气盛夺志,则志无能为,而惟气之听故气易致也,而难在于养心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而告子先我不动心 ”告子曰: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何谓也,告子以为有人于此,不得之于其言,勿复求其有此心不得之于其心,勿复求其有此气夫言之不然而心则然者有矣,未有心不然而气则然者也故曰: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由是言之,气者心之使也心所欲为,则其气勃然而应之;心所不欲,而强为之,则其气索然而不应人必先有是心也,而后有是气故君子养其义心以致其气,使气与心相狎而不相难, 然后临事而其气不屈。

      故曰: “志至焉,气次焉 ”志之所至,而气从之之谓也昔之君子以其眇然之身而临天下,言未发而众先喻,功未见而志先信,力不及而势与之者,以有是气而已故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养志以致气,盛气以充体,体充而物莫敢逆,然后其气塞于天地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辙: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进士)逸民伯夷叔齐清周镐(见《犊山文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8 / 31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破题)概括、解释题义不能直说,否则就是“骂题”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 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承题)(标准:三句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圣人适遭其变, 不甘自外于民, 而又不忍自混于民, 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起讲)(一般不超过十句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领题)首阳之薇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一股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戴天宜愧从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股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之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9 / 31 齐,应该有愧以上二股为起股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且夫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第三股)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第四股)(以上二股为中股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谓夷齐生不逢时,(而)时则何害于夷齐也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筐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

      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 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 如旧君何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澹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止名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逸焉已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五股)谓夷齐所事非君, 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 我周鼎革之初, 怜才最笃商容复位,下车首拔名贤况朝鲜拜访范之师,东夏留象贤之客,王度亦恢宏矣夷齐分异周亲,出处无难从便即黄冠旋里,亦备新朝顾问之资此又何容于逸者,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也遗民也欤哉,呼之亦可;游民也欤哉,应止亦可我适安归之叹,直欲破衔璧负图之案, 警百尔以偷生 故槁饿奇踪,其文不载尚书,恐彰胜国耆英之丑此岂崇德报功之盛典所得罗而致也逸焉已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六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0 / 31 (以上二股为后股正面发挥夷齐必逸的理由盖天下惟民最贱, 壶浆箪食,反颜结新主之欢 逸以耻之,而德与怨两无所任西山片石,犹恨在寰中也腥闻易染纣不能兴渊薮之波;大赉那辞,武不敢赐钜桥之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七股)周室惟民最顽,纪叙图功,乘衅煽多方之变逸以谢之,而畔与服两无所徇黄农之宇宙,何异在今日也墓木受封,死不愿效比干之烈;宝龟见兆,生不轻为小腆之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八股)(以上二股为束股从夷齐已逸之后发挥,说明他们逸的伟大呜呼!自有夷齐而民心可以不朽矣,此其所以为逸民之冠欤!【女与回也孰愈】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1 / 31 今夫天之生人也, 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 则其必有一愈焉; 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 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 则其不知孰愈焉; 情也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释题〗:这是一个一句题,是一节书中的一句,原句是《论语·公冶长》篇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教育弟子,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循循然善诱人,就是特别会按次序诱导人这是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让他和最好的学生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

      子贡能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 说明比不上颜回, 而且回答很形象具体, 一是“问一知十”、一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也肯定了他回答的正确,语气上有赞许之意用了两次“弗如也” ,不唯加重语气,而且体现了《论语》语录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2 / 31 文字的感情成分这章书在朱熹注解中,除“女”注音“汝”、 “愈、胜也”等文字注解外, 后面总注解说:“⋯⋯问其与回孰愈, 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 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 ”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 作者不能犯上犯下, 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 生发,叫做“尊题” 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思维,首先抓住要点,这句话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以此为题,作如何展开思维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释〗:一、破题:作者认题、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就是“孰愈”、 “自省”。

      前者是题中的实词,后者是朱注中的意思,即“观其自知之如何”?“孰愈”是比较子贡与颜渊,“自省”是启发子贡的认识,为什么要启发他等全文就这个范围内展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承题:点名子贡与颜渊,说明二人谁超过谁,孔子作老师的怎能不知道,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起讲:紧接欲其自省,进一步发挥,先呼应破题,点出“以女为贤矣”接议“方人” 、 “量己” ,先是对照设问:“在人⋯⋯尚有”, “岂在己⋯⋯转无”,接着肯定其贤,“明于观人”, “必不昧于知己”愿举一人比较,八股文讲究在此处“入口气”,即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这里起讲: “窃愿举一人以相质也” ,及前面“吾尝以女”,都已转入孔子口气,所以在承题中用“夫子”称孔子,起讲中用“吾” ,就是孔子自称,完全自己语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3 / 31 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提比:自“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句下为提比, 以孔子口气, 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

      一大股,又成为两小股,互相对照,句法整齐,是专作“孰愈”二字颜回在德行科、子贡在语言科,都是变化用《论语》中的原话箪食瓢浆居陋巷,是颜回,即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则是货殖专门,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中比:从单作“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进一步作“女与回”三字即写明孔子为什么要问子贡,文章重点写一个“问”字先是一小股,说于理,必有一愈;于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问,紧接一大股,又是两小股对照发挥 “回愈于女”、“女愈于回”、“回不愈女”、 “女不愈回”、 “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两个方面,六种可能,反复对照,文字运用固然熟练,而更重要是这种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对照的,而无孤立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后比一大股,两两对照,落实到“欲其自省”上全用启发式语气,一用“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一用“人论之,不如女断之” “我”与“人”又分为二,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又是两个方面对照说,可见八股之特征,首先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

      这篇文章,即使现代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较清楚、明显地看八股文的章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明初黄子澄( 1350-1420) ,分宜人洪武乙丑( 1385)会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4 / 31 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夫政之所在,治之所在也礼乐征伐,皆统于天子,非天下有道之世而何哉?昔圣人通论天下之势,首举其盛为言,若曰,天下大政固非一端,天子至尊实无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乐四海之无虞;天开日明,万国仰一人之有庆主圣而明,臣贤而良,朝廷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皡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时乎?当斯时也,语离明则一人所独居也,语乾纲则一人所独断也若礼若乐,国之大柄,则以天子操之,而掌于宗伯;若征若伐,国之大权,则以天子主之,而掌于司马一制度,一声容,议之者天子,不闻以诸侯而变之也;一生杀,一予夺,制之者天子,不闻以大夫而擅之也皇灵丕振,而尧封之内,咸懔圣主之威严;王纲独握,而禹甸之中,皆仰一王之制度信乎,非天下有道之盛世,孰能若此哉?此篇在结构上破承起讲收结之意相当明显,短对偶句亦甚多,但格式并不固定,并未在以后成为定制,其后的经义并不严守其式。

      明初经义还基本上和元人一样只是守其大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我们可再以薛瑄的一篇四书文为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薛瑄( 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年间成进士,下面大概是他晚年所作的一篇程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封人未见圣而思之切,既见圣而叹之深夫天不丧道,二三子可无患矣封人信之以天,所以一见而有木铎之叹也惟时孔子辙环至卫,适于仪有隐君子者溷迹于封疆之间,其姓与名不可得传矣封人其官也,彼其望圣人而若企前从者而陈词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此其意笃而至,语慕而周贤哉封人,其若弗克见之,思有足多者,逮乎从者见之,而封人遂有慨乎其中也,乃出而叹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盖否而必泰者天也,往而必返者势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5 / 31 况乎有其具,不患无其施,而诎于藏,当必大于用,则今天下聋聩舍夫子其谁起?故曰天下之无道也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噫,夫子生不遇于时,如仪封人者,亦可为倾盖之交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亦说乎有朋》说以学而深,即可决其朋之有矣。

      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且夫人果能说诸心而研诸虑,则亦何至朋从尔思哉?虽然津津有味,固足征闭户之功,而落落无徒,奚以集出门之益勿云:适我愿兮;遂不必云:与子偕臧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学之贵乎时习也,昔吾门有参也尝以传之不习,与为人谋之不忠,交朋友之不信,一日之间,三致意焉习之不可已如是夫而今既习矣,且时习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斯其情不觉其可厌,而觉其可欣矣孜孜于学问之途,而优焉游焉,自有无形之判渔,虽锡以朋贝,未若此衷情之愉快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斯其意不觉其甚苦,而觉其甚甘矣,勤勤于行习之地,而怡然涣然,常多不尽之低徊,虽飨以朋酒,末若此意味之深长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顾吾思周易六十四卦,而说之象独见于兑,故曰兑说也又曰说言乎兑,盖一阴进平二阳之上,有说之象焉而吾为象传则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然则说之生也,固由于习;而习之讲也,又赖乎朋惟然而朋之有也,可进念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朋而浅言之,则缟紵之襍投,可以悦吾目焉笙簧之并鼓,可以说吾耳焉苟非有朋,将处里巷而寂寥谁语未免抱凉凉踽踽之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朋而深言之,则感发吾善,心所谓动而说焉。

      纠绳吾过,举所谓止而说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6 / 31 苟非有朋,将入修途而孤陋自伤,何以收切切偲偲之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云有朋,非说之后所不可少者哉?夫说非可幸致,宜先勤尔宝之修,而朋必以类招,乃可集他山之助吾学成朋之来也,无远弗届矣又岂止悦焉而已哉!【不以规矩】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夫规也、矩及,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矩规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日舍旃、舍旃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亦曰规矩而已矣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离规矩而成形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袷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

      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或而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也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诚如是也,则必无事于规而后可,则必无事于矩而后可,夫吾不规其规,何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7 / 31 以规;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存乎规矩之外,如欲规而无规何?如欲矩而无矩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则必有以代矩而后可夫吾有不规而规者,何必以规,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夫人之于离娄,不称其规矩,称其明也人之于公输,不称其规矩,称其巧也则规矩诚为后起之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离娄之于人,止能以规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输之于人,止能以规与之,不能以巧与之也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释题〗:这是一个单句题,这句话现在人们还常说。

      语出《孟子》 《离娄》篇章句上有这句话,原章云:“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问,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章书很长,在此不尽引下章还接这一论点推论,就是:“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离娄》是孟子充分论述仁政、也就是儒家政治制度对国家的重要性,反其道而行之,甚则身弑国亡,不甚亦身危国削,虽孝子贤孙不能改一上来用“规矩”作个生动的比喻,而且反复强调这一比喻,这里原文重在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此文题只出“不以规矩”四字,作此题不能连下句一起说,只能在此四字上思维发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8 / 31 〖浅释〗:一、破题:破题只两句,先抓住“以”与“不以”正反两面,以靠规矩,不以靠什么,只是“明”与“巧” ,用一“恃”字,便有文章可作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承题:着重说不可不以而不以,突出“恃此明与巧”三、起讲:从分析规、矩入手, “不必有”、 “不可无”、不必有是虚,不可无是实, “寓于虚”、“形于实”又是一个对立面 这也可看出八股文训练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任何小的、无话可说的情况下,也能不断思维出新的、各种角度、各种方面的对立面这样就可以充分、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起讲结尾用反问感叹语气,就是“为什么”或“怎么办呢” ,以能够看出曲线、面对形象的人,而随便说“舍旃舍旃” 呢?“舍旃舍旃”,就是“舍了罢”、 “舍了罢”这里用《诗经》典故原句,以增加文章文采 《诗经 ?唐风》中《采苓》篇:“舍旃舍旃”,同“之”字,即“舍之” 、 “舍之” 见《广韵、释言》 在一般文言文中, 以“旃”字当“之”用的是少见的这样用可见作者的学问,亦可博得阅卷官的赞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提比:这是《孟子》中的题目,入口气也入孟子口气《孟子》的文章是长于辩论的他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所以作《孟子》的题目,也要善于说理辩论何况这个题目,只是被否定的前一半,而重在必须以,不以不能成方圆 虽有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也不可以。

      因而此题从“不以”作起,从恃明与巧人手反作,才能否定题目提比两小股一论“明”与“巧”必须有物可凭,不是虚无的何物可凭,只有“规矩”二从大小言之,大到天地、小到襟袖,都离不开规矩最后反问一句“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反面作此题,一问十分有力中国传统自然观,认为“天圆地方”,所以说“天道为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9 / 31 地道为矩”,自然这是错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中比:中比两大股,衔接提比最后反问句而发先论具体的规与矩,与人的明与巧的关系用现代话说:就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事物、人的聪明才智与具体落实的辩证关系如何体现人的主观的明与不明、巧与不巧,均要看客观的效果不用圆规便能画个圆,这个圆是否真圆,还要圆规的标准衡量目中的规、意中的形,和手中的规矩,在逻辑上是不可分的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存乎规矩之外, 但明与巧与规矩是无法分开的, 两股四段,假设排斥,反复对照,论证明与巧与规矩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后比:一大股两段对照,一论人们称赞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而不称规矩,说明是先有人类之明与巧,而后有规矩,明与巧是第一位的、规矩是第二位的。

      二论示人只能示以规矩,不能示以明与巧一切文化流传、教育制度、政治指示,均当作如是观虽然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客观的存在 “鸳鸯绣罢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作者把这种道理表现的十分清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最后以一句话结束全文完成了反面作法,有力地突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原意皆雅言也叶公】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夫子固不言也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且圣人出一言为天下法,岂南蛮鳺舌之人,所可同日而语哉?虽然,衍洙泗之传,固征经训;而驰潇湘之誉,亦具卿材,吾党奉圣言为依归,而此外有人,未可以彼哉、彼哉一例而外之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0 / 31 如子所雅言,在诗书执礼,夫如是以立言,岂同叶公所谓以小谋大作者哉?吾党覆案之,盖皆雅言也以此言而上承先圣,则诗登商颂,书首尧典,礼监夏殷,皆先圣之所留遗也可与周公鲁公之训辞,同藏于故府。

      以此言而下启后人,则诗传之商,书传之开,礼传之偃,皆后人之所法守也,岂比桓公文公之霸业,不道于儒门明其为皆雅言,而诗书礼之教,自此兴矣独是夫子之雅言,固何所受之哉?昔韩宣宣子来聘,双周礼之在鲁而所见者只易象春秋,诗书礼无闻焉忆我夫子将修春秋,先观书于周史,子之雅言,其得于此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乃自鲁昭公之二十六年,周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于是向也周礼在鲁者,今也周礼在楚矣,自兹以来,楚之人文日盛,方城汉水间,彬彬乎大有人在,如叶公者,殆亦其一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论叶公之早岁,免胄以见国人,素著循良之望,是其人固彼都所接重者也,岂如斗彀于菟,但着方言之异论叶公之晚年,致故而旧私邑,克孰退让之风,是其人亦吾徒所深许者也当与左史倚相,同登大雅之堂然则叶公固楚之良也吾夫子至楚之时,叶公或亦仰窥其丰采,而窃聆其雅言乎?夫雅言传于东国,获麟绝笔之后,自成文学之宗而叶公来自南方,攘羊证父之读,曾奉圣人之教此所以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乃置于不答:殆以其人其言,不过在南人有言之例,吾夫子之雅言,固不足以语之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1 / 31 然而,夫子又不能无言矣。

      〖释题〗:这是一个现代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所谓的“截搭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上面一章书的最后一句或几个字,和下一章书的开头几个字或开头一句联在一起,甚至语不成文,照样可以作为题目,以之写八股文如这道题目:上半句“皆雅言也”,出自上《论语》 、 《述而》第十五章 原章书云: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下半句“叶公”二字,出自同篇第十六章原章书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述而》篇是记孔子廉己诲人之辞,容貌行事之实的一篇,各章书都很出名,这两章书更都是《论语》中的名文,常被人们引用而此题只出前一章最后四字及第二章开头两字,连在一起, “皆雅言也、叶公” ,从表面逻辑上讲,简直不知所云这如何能写文章呢?为什么要出这种讲不通的题目呢?自然这也是事出有因,不知是那位“天才”想出这种怪题目,这种“绝招”八股文的题目,限制在《四书》中,从明代开始,直到清代中叶,三百多年中,府、乡、会试,大小考试,出的八股文题,不知有几千、几万《四书》中《大学》、 《中庸》 、 《论语》 、 《孟子》四种书,从《大学》第一章、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孟子》卷十四《尽心》篇最后一章、最后数句:“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为止所有的句子,都曾被出作题目,名文众多,有不少都是考生背熟了的,如一般题目,考时照抄一篇名家的旧作,而阅卷官又看不出,取中了被人检举出来,轻要担责任,重要担罪名,弄不好,有杀头的危险清代的科场案大小不知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2 / 31 多少,说来是很可怕的为了防止考试抄袭成文,便出古怪题目,有人便想出这种“截搭题”的办法,到清代晚期,出“截搭题”的更多有人便专门研究截搭题的作法, 还出现过专作截搭题的名家, 随便如何讲不通的 “截搭题”,他都能别出心裁巧妙地把它写成一篇抑扬顿挫、言之成理的八股文曲园老人为他孙儿也就是俞平伯先生父亲俞陛云先生幼年时编的八股文教材《曲园课孙草》,三十篇范文中, 就有两篇截搭题 这里所选是第二篇 另一篇题为《不亦悦乎、有朋》 ,出自《论语》一开头《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截取第二句和第三句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释〗:一、破题:学作八股文,读《四书》 ,不但要把原文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把“朱注”也要背熟这个题目前一句及连接前一句的上文“朱注”道:“雅、常也执守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也这一章书,突出“雅言”而“雅”即训“常”,自然“雅言”就是常言,日常说的话了破题”先不能犯上,不能把诗、书、执礼等字眼写出来,所以依“朱注”用“有常”把这一章题义点出这个题目后二字在下章书:“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句下“朱注”道: “叶、舒涉反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叶公不知孔子, 必有非所问而问者,故子路不对;抑亦以圣人之德,实有未易名言者与?”这样根据朱注写破题,就把“雅言”和“叶公”扯在一起,在字面上分别又以“有常”、 “楚大夫”表出之,用“又可记”联系下章的具体内容,即“问孔子于子路”的事,这样就成为有机的联系,有话可说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3 / 31 二、承题:文章正面作“皆雅言也”四字,故承题接破题,写出全章书本首。

      又连到叶公三、起讲:进一步把前半句同后面叶公联系起来这段用了几个典故南蛮鳺舌” 、 《孟子、滕文公》: “今也南蛮鳺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鳺是伯劳鸟,这是孟子斥许行的话,许行是楚人,同叶公一样 “洙泗” ,鲁二水名, 《礼记》、 《檀弓》 :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 泗之间 ”因而“洙泗”就用作代表孔子讲学的地方,“洙泗之传”,就是孔子学说的传播对“潇湘之誉”,就是楚人叶县尹了结尾句“彼哉、彼哉”,也是用《论语》、 《宪问》篇中语,有斥而远之之意原章句云: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朱注”云: “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 又阻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 则其为人可知矣 被哉者,外之之辞在起讲用的全是《孟子》、 《论语》中有关楚人的典故,是紧扣“叶公”作文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提比:在起讲之后,提比之前,加一小段,把叶公和雅言的关系再反复扣紧,总在“皆雅言也”四字上提比一大股,两小段一写圣教之上承先圣, 一写圣教之下启后人 商颂、尧典、夏礼、殷监,都是三代所留、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弟,鲁公、周成王时封周公旦元子伯禽为鲁侯。

      其九世孙息姑“鲁隐公”孔子作《春秋》,编年始于鲁隐公下段以“下启后人”排句对照,诗传、书传、礼传,“传”就是阐明经义、训诂诗的商略、书的开发、礼的教化 “偃”用《论语》、 《颜渊》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句注云: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4 / 31 草于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所以“偃”字,便作教化用这一小段说明诗、书、礼,因孔子圣教为后世所遵守,不同于齐桓公、晋文公的以武力称雄的霸业也是用《孟子》、 《梁惠王》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无以闻也无以,则王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提比专写“皆雅言也”四字结一小段再联系中比要在文中把“皆雅言也”与“叶公”充分联系起来,先用“何所受之哉”反问句,以启迪中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中比:中比两大股、四小段。

      第一大股两段文字在形式上对照,内容上先后依次述圣教之如何自鲁至楚所引都是有关诗、书、礼向南方楚地传播的史实由于圣教的南传,楚地人文日盛叶公也是其中之一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大股两段全写叶公,假想叶公的早岁和晚年,点缀成文六、后比及结束语:重在承接上文,把两章书,连在一起,落实到“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而孔子又说:“女奚不曰”上,这就是以一“然而,夫子又不能无言矣”结束全文,这又是言有尽而意未穷,留下许多余意是另一种结束的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人皆以夫子》有皆以为然者,齐人之望大贤切矣夫孟子所为,非齐国人之所知也然因饥而有望于孟子,国人不皆有然哉?陈臻述之以为,大则以王,小则以霸,此吾党所期于夫子者也乃吾党所期于夫子者,未能如愿以偿;而外人所期于夫子者,又且相逼而至,窃叹夫,子一身几为人左之而右之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5 / 31 臻今者有以见国人之意矣夫聊摄姑尤之众,实繁有徒,在平日久乏抚循之司牧,故于夫子也,如孩提之赖慈母,常切瞻依。

      而旱干水溢之余,饥馑洊至,在今日,更觉启处之不遑故其于夫子也,如疾病之求良医,倍形迫切甚矣,通国之人有待于夫子也,不且皆有所以哉?就国而言,近之则在国中, 远之则在郊外,其为地不一矣 乃近者素所亲炙曰:吾见夫子有忧民之容也;远者得自传闻曰:吾知夫子有就时之论也盖无论远近,而当此饔飧不给之时,人人心目中有一夫子,或挽之于前,或推之于后,则远近同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就人而论,贤者则为君子,愚者则为小人,其为类不齐矣乃贤者之意婉曰:夫子能如是,是吾大愿也;愚者之词戆曰:夫子不如是,是不为大贤也盖无论贤愚而当此年谷不登之日, 人人梦寐中有一夫子, 或挈之于右,或提之于左,则贤愚等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夫国人之议论,亦多端矣,衅钟之废牛,皆以为爱也;郊关之有囿,皆以为大也侃侃而谈,几若成为风气, 而兹则夫子固已自开其端也, 岂得诿咎于国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即国人之于夫子,拟议非一朝矣伐燕之役,皆以为夫子劝之也蚳蛙之去,皆以为夫子使之也悠悠之论,可以置若罔闻,而兹则国人固非无因而至也,能不情质之夫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噫!好货好色之君,久无大略齐之君无可以矣。

      正惟齐之君无可以,而人至无可如何,其责夫子也倍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6 / 31 庄暴陈贾之辈,岂有良谋齐之臣无可以矣正惟齐之臣无可以,而势且坐以待毙,其望夫子也更深盖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也,可乎、不可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于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丁酉浙闱题)袁昶《于湖小集》卷二载《沤移拟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匡鲁政以王道,因自述为? 殿试题:问治天下之道明嘉靖已丑科臣对:臣闻帝王之致治有覆天下之仁而以不费为施,有周天下之智而以不劳为用施不费而后顺时鼓舞之权行,用不劳而后宪天聪明之实尽尽聪明者存乎诚,诚无疑矣,妙鼓舞者存乎变, 变无方矣无方而显作用于旁行, 仁之发也,以天下之才尽天下之故,得天下之故神天下之化,夫何费之有!无疑而别贤否于遗,智之运也,以天下之公为一人之度,廓一人之度达天下之情,夫何劳之有!是故诚以基智,智能以广仁仁以尽此,化以格天,天顺而时,化和而理,仁广而通,智睿而辨。

      非夫先天而不天不违, 后天而奉天时者, 其孰能与于此!故仁而不得其要,必纷错而弥文,智而不本于诚,必穿凿而任术弥文之弊,泛而寡效,任术之弊,察而不弘,天下之事废者多矣,是故帝王存之为湛一之本,举灾害为易简之善,明而先觉,而久大,盖其所执事而所尚者审故也是以天地可位,万物可育,气化太和,灾诊不作,其目下一贯之理,显微无间之机乎是做仁智合德之谓“圣” ,志气交感之谓“通”,天人同归之谓“治”是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7 / 31 之不明也亦久矣 古人之言曰: “上”好有言之君,则下必有尽言之臣 又曰“益志广德,莫善于问,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臣愚恭遇陛下精明纳言, 得其时矣,观时势之敌,究恢济之本,极理要广说,广德业之规,臣非其人也,而窃有志焉,敢不敬述所闻以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惟天生民不能无欲,欲之不制乱之成也,苟非至德,大道不行故夫德合天者谓之“皇”,德合地者谓之“帝”,兼乎三材,足以叙伦尽制者,谓之“天子”故亶聪明为元后, 而佑下民也作之君师子夏问孔子以民之父母,孔子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一人而定四方者君也。

      是故天者立君之命也, 君者立君之命也,君者立民之命也,裁成之道,铺相之宜,所自成也,典礼之衷,命讨之权,必有归也安民非君之责乎?势一而后定于义,我何分而后详于,是故惟王建国,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立民极也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以奉天道也此则共济之义,大公之制也,官人非君之助乎?然地远则德未易遍,情异则化未易齐,求万姓之咸休至难也听言则易于匿情,尽实则乘于广容,求九德之咸事至难也然臣尝求之矣,四凶之恶未著也,尧不逆探其奸,元凯之善未著也,尧不责备其用, 是道也,其知人要乎?黎民敏德, 在臣工之克艰,帝力不知,由百僚之师师,是道也,其安民之要乎?然而当时病其其难者,思日孜孜之心,后世之弗逮,忘其有事者也念不念之间治忽因之,其亦可畏也哉!仰惟陛下即位以来,务学求理,敬慎夙夜,不遑宁处,求直言以广听纳,除冗役以划蠢害,谨鹭爵以简任吏,严章法以辨优劣,其于用人可谓谨埃免杂租以重邦本,发余帑以苏对艰,减贡献以节浮费,明冤狱以行钦恤,其于抚民可谓至矣是宜海内兴富足之歌,天下乐有年之颂,朝著崇相让之风,郡邑尚承德之美,而休毕集,嘉气聿畅矣,夫何近年灾故迭见?旱魃肆虐,千里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8 / 31 继,淫潦损苗,逾时不止,白虹示警,星变上现,气四昏。

      夫天人之应自古不诬,气数之说菲经之训, 故曰: “圣王在上,日月上薄蚀,星辰不悖,雷发不震,雨雹不为蓄,”一气之流行故也今也仰窥晷度,俯考玑衡,岂惟圣明虑之,至愚如臣亦宜疑之矣,然尝延询博访,近察远闻,而知斯民之困也仓箱无卒之储,田里无口分之业 耕获未已而称贷复行, 亦有收不以时, 如苏異之虑者矣播种已施而券契辄易,亦有欲亟其死,如陆贽之忧者矣,或病于赋税之增,或困于徭役之扰,至于灾异之地,犹失抚字之方栗烈不免于悬鹑,原野谁矜夫蒙袂,是以流离载道, 转相嗷嗷,攘劫为生, 益见糜败,边尘稍动, 僵仆满目夫天心之仁靡不欲其相养以生,而民之司牧,乃忍视其转死而不救,知人之道可不重省乎哉!陛下之睿思既有洞烛其弊矣,臣也复何所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伏惟圣问有曰:“官非其人以虐民”,臣不敢谓无是也盖古之仁也,禄不计其厚薄,职不计其大小,惟以尽分为贤,不以年数为限今也上无责成之心,下有苟安之幸,善政未必行,能声未必著,累日积资自可叙迁,是安得不以利为利也,陛下有以处之乎?圣问有曰: “贤与不肖进退倒置,”臣不敢谓无是也盖古之仕也,进以实德不以空言,故静言如梵,不得长奸,有能如鲧,犹谓方命今也听其辞说,无以证其素行,取其才艺不复稽其道术,是安得不以不肖为贤也。

      陛下有以辨之乎?以劝惩言之,古这课绩也,日有日成,月有月要,岁有岁会,故不紊也,今给由之一制,还有视为文具而以情毁誉者乎?是赏罚无可考矣以选任言之,古之进贤也,官长自举其僚属,荐辟不避乎亲故,皆以情也,今铨衡之法,亦有故遗所知而远绝嫌谤者乎?是公平有所碍矣四患不除,则庶理不得;庶理不得,则群贤不登;君贤不登,则处置失宜,而百姓无赖是故应潢池多弄兵之警,沿边无固守之防,以此立国,则国运不泰,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9 / 31 此制民,则民纪弗宁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信乎感应之道,察乎机缄之萌,是安得不来宵旰之忧而切多士之问也然臣以为知致弊之由,则必有救弊之方,病经源之郁,则必有更化之道毋亦于知人者而加之意乎?臣亦不敢为近世苟且之见,习熟之说,以负陛下之诚意,请揆其本而论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夫 “天聪明,圣时宪” , 古之训也然天之聪明可度也, 有德则降祥有恶则降殃,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各因其宜而未尝有为也, 各尽知人君之度矣 舜为大智,隐恶而扬善,谦之受益,能虑以下人者也。

      圣贵改过,不保其往,诚于取善,无不可师,在协于克一而已 是故虚心以应之,下已以待之水澄则妍 *自见也,衡平则轻重自伦也必以形迹观人,则不可以尽人,必以法制绳人,则不可以服人而况人心至神,无感不通,上之好恶靡不审,上之情伪靡不知,示之以诚,犹恐其渝,示之以疑,弊将安极已未信而欲人之信已,不可得也,人弗信而欲其惟志之从,亦不可得也今以虞度之私,而视圣人问察用中之心为何如哉?虽然此其本也,概举其端,则教育不可不端也,选举不可不慎也,考课不可不慎也,考课不可不精也而三者之中,教育又其大端也欲端教育,在于正道术之习,重师儒之贤欲正其习,则祖训所谓“一以记诵为能,卒无实用”者可戒也欲举其师, 则祖训所谓“必求端人正士, 以为模范” 者可行也敦本而尚质,先德而后艺如是而教有不成乎?欲慎选举,在于谨资格之弊,崇德行之科谨资格也,则当鉴裴光庭混淆之失,崇德行也,则当用程颐荐达之议,而又止奔竞之风,重廉耻之节,如是而选有不当乎!欲精考课,在久贤能之任,明赏罚之权久任则仕怒所谓“辟亲史长吏转为郡守,有绩则进时爵加秩”者可法也,明权则傅嘏所谓 “君志定, 国体崇,而后贵其成” 者可取也,如是而课有不精乎!然而数者之要,非秉聪明之德不能行,宪天之说,无亦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0 / 31 当致省者塞乎?既能知人,则安民者举而措之耳。

      然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法不变则道不融,制不新则化不显,兼以时久则穷,事烦则驰,俗玩则弊,势积则屯,守其帮必滞而不通,反其源斯顺而可达是故作其倦怠,不可无劝相之道一其趋向,不可无防范之规刚克柔克,因人而施也,尚质尚忠,与世相成者也,此可以观时矣时未至而求之太骤,则易至于用智,时已至而行之无渐亦不谓之适宜故观其会通,顺酬酢,以为当官之法,固可尽其才能,以为责效之期,尤当易于底绩 今习于惰逸, 昧于物情,执一定之迹,应无穷之变,岂所以振皇纲而宣德意者乎?虽然此其本也,概举其端,则东南有可耕之从而无其地,西北有可耕之地而无其法,旷土隙田之未治,晁错之所忧也,凿源灌渠之有法,召信臣之所行也臣又闻因旱得雨,皇祖犹悯其伤苗,乃免田租今则善政置诸废阁多矣, 无亦以实意行之乎?西陕告饥请粟,而皇祖倍 *予,且令速发今则虽有急请,稽延岁时久矣,无亦以便宜处之乎?田无定分,贫富不均,略为检制可也赋有巧算,虚实莫究,加以清量可也禁侈靡之风而民自足,黄霸之惠政也,豫储蓄之举而岁不饥,朱熹之良规也然而数者之要,非达变易之直,不能行顺时之说,无亦所当致省者乎?顺时而不悖,则贤无掣肘之虞,任人而不疑,则癌阎有切实之效,遂饱暖安逸之欲,而无饥寒,盗贼何从生乎?盖不但龚遂之治渤海也。

      得抚绥攻战之宜,而无败 *, 外侮何由至乎?盖不但如充国之在湟中也生之有道,用之有节,积之有备,取之有制,财用足面衣食富,又不必刘晏之取予而后为善计也又何患于天心之不格,灾患之不潜消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圣问于终篇尤有明于王道真实的见之说,以启愚臣之尽言,而且戒谄畏之弊,臣有以知陛下求治理之切,广谋猷之陈,上嘉下乐之情至矣,臣复何所顾忌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0 页,共 31 页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1 / 31 不终其义哉!盖闻祖训有曰: “一民未安,犹为未仁一念未诚,犹难格天又曰: “人情遇祥则有骄心, 遇灾则有惧心, 惧则戒心常存, 或皆蒙休矣呜呼,其殆天人之交,始终之义,安危倚伏之机乎,今陛下灾而惧,因变而警,归过于已,加念于民,是心岂有二哉!此臬陶所谓兢业万几者也,寅恭和衷者也,是知人安民之大原也,万古虚灵不昧之天德也今之灾变即潜消也,此心之敬戒无时可止息也孔子曰:“为政在人即人之可以安民也,“取人以身”即知人之本于宪于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也者即今日敬戒之真心也是心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圣人得之能使天下和平。

      是故无有内外,无有远近,浑然与物同体者也,准则变化,皆由此出,清明在躬,可以一贯,谁则无之?难乎其纯耳圣人之学以纯其心者也,加以意必即非此心,加以固我即非此心其得其失,不假外求,匪思匪为,乃所自得是故而养之而未始有物,实渊深也,动而慎之而未始不定,实溥溥也故一念之觉即为诚,一念之放即为伪,达于此为大智, 决于此为大勇, 而饰外之累不足惑之矣 顺之而运用也,乃为周流之妙,失之而袭取也,乃为执方之行,而似是之非不足动之矣以此修己,中有主而不杂于二三,以此亲贤,任必专而不疑于可否,以此为裁事宰物之柄,则拟议而穷,以此为事天治民之本,则精明而不懈学不知心,难言穷理,不能穷理,何以泛应,此一贯之旨也,千圣之传也,百世之经也,愚臣终身学之而未能者也程子言: “告君之贵诚也,犹钟之音系所感而应也张子曰: “试言乃事君第一义,岂可有欺! ”臣之微诚何足为献,然亦不敢亡举以陷于自欺,刍尧之虑有补万一,亦大圣之所不弃也惟陛下审择而力行之,不胜幸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31 页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