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docx
6页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先学后教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供大家参考 > 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1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 > 4、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 【教学难点】 >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 2、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 1、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 > 2、 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 1、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一说图上画着哪些人或物? > 2、学生交流讨论 >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准“蓑” > 4、根据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意,并填空 >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在(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 5、交流讨论 > 6、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 三、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 围绕“卧”,品味“卧” >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 “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他把这美妙的时刻放在什么时候? >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 ③品味“卧”的美妙 >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 ④互说诗意 > 四、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 在老师的描述下,想象画面,感受牧童当时的悠闲、自在、舒服 > 五、说一说,他当时在想什么? > 六、练习背诵 > 七、作业 > 续写:当他坐在草地上时,他在想些什么? > 板书设计: > 牧 童 > 弄 惬意 > 卧 悠闲 > 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2 > 【课文简说】 >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 【教学目标】 >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 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 【课前准备】 > 师生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或图片。
> 【教学课时】 >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板书课题 >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你想去欣赏吗?从你看电视、书画中,草原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草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二、揭示学习目标 >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 五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3 > 一、导入 >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祸患:灾难 >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 眉目:事情的头绪 >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 困窘:为难 > 驱逐:赶走 >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着的精神) >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师简介有关史料: >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 附: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 >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