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梁厚春论文).doc
4页1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前锋区代市中学 梁厚春【摘要】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古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情感、鉴赏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的底蕴,以此去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的,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塑造他们美的灵魂关键词】语文教育 情感脉络 意象 意境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要求,说明了在语文教育中的美育重要作用我国古代诗词既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包容了音乐和绘画的综合艺术,不仅讲究平仄、押韵,讲究诗中有画,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情感、鉴赏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如何运用诗词的教化力量就非常重要 一、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感受诗词美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文心雕龙》指出,“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古人所谓“诗言志”即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意思为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鉴赏诗文的同时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一)细读察情细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细读,不只是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诵读效果,达到“细”境界呢?首先,让学生慢慢地低声读,领会词义,把握重点,整体感受第二,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读,反复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2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例如,《再别康桥》诗歌的首尾两节,流露的是一种如轻烟、似微波般挥之不去的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哀伤、凄婉的决绝之情此次告别,何时再见,已不得而知全诗体现了诗人从对理想的无限憧憬到对理想幻灭的哀叹,也表现了“五四”从高潮到退潮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把握了这个基调,朗读处理时就可以借助声音技巧,恰当地传情达意首末两节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两节不仅表达出缠绵、惆怅、幻灭之情,更寻得诗人精神上的“根”第三,音乐伴读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配上合适的音乐,往往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如配上《二泉映月》的音乐去朗读杜甫的《登高》,在二胡如泣如诉的乐声渲染下,学生对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羁旅漂泊、困顿潦倒的复杂感情体会得更加深刻。
(二)披景入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往往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倾注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1]因而,披景入情是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发掘诗词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如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乍看是写春江月夜景色的诗词但由景入情地分析,就会发现,《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三)通史达情清代章学诚曾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2]作者在诗词中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内心的独特感受无论什么诗词作品,都不可能没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知人论世,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感,最大程度发挥出诗词的教化作用。
如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3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很好表现出当时的建安风气李煜的《渔父》,表露出李煜有时疲于帝王家庭生活向往自由的心境,这主要源于佛教禅学对李煜的影响,面对内外的巨大生存压力,这种软弱、内敛的性格促使李煜憧憬隐遁生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还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可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因此,只有弄清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方能理解诗人的真意、真情,准确把握诗词的感情脉络 二、从意象分析入手,赏析诗词美的意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即诗中的“形象”《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它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人、事、景、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词创作以追求意境为极致因此,赏析诗词的意境美是诗词学习的内核只有感悟到诗词中美的意境,才能达到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 (一)分析意象,感悟意境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在诗词教学中,如能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事物表象,再借助想象,进入诗词构建的艺术空间,体会诗句营造的艺术氛围,就能抓住诗词的内蕴,达到鉴赏目的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4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二)发挥想象,赏析意境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从而创作出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由于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和诗歌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尽一致,使诗歌为了符合情感逻辑,出现语言表达上常有的联系、过渡、转折的省略,还会打破语法规则,尽可能为情感的表现创造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能从品味词语、佳句中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意境是很好的举措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和联想,鉴赏意境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文中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意兴豪迈,有“梅花欢喜满天雪”的韵味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在北方,雄伟的景物应该是长城、黄河、高原、山脉,这些景物也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这些景物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地域如此广阔,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大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等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与佳句,运用想象和联想,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文艺形象的具体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会了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诗词是用它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情感去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的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塑造他们美的灵魂 5[1]陈新璋.诗词鉴赏概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年 5 月第一版 [2]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7 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