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农村教育结构演进六十年(《教育学术月刊》09年第8期).doc
11页我国农村教育结构演进六十年(《教育学术月刊》09年第8期)上一篇: 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下一篇: 试论象牙塔里的导师冷暴力 (《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稿源: 江西省教育厅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 2009-08-10 04:08:00点击数:【返回首页】 【关闭】摘 要:六十年农村教育结构的演进深受宏观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演进取向与演进特征农村教育结构的演进,既彰显着农村教育的进步与成就,也留下了值得认识和反思的问题关键词:农村教育结构;演进;认识与反思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课题编号:BGA060028 本文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乐天,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97)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六十年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标志,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指农村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本文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结构的演进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此作为对我国六十年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种纪念与追忆 教育结构通常是指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或组合方式农村教育结构则是指农村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或组合方式它包含农村教育的类别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本文对农村教育结构演进的考察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分期,并重在从形式结构和类别结构的维度进行一、 “前十七年” 农村教育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所谓“前十七年” ,是指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这十七年间,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开国奠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和国民经济调整等阶段十七年的农村教育事业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农村教育结构因之有了新的形式并开始发生着变化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农村文盲充斥,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在20%以下在广大农村,除了稀稀落落的私塾教育之外,少有其他的教育形式新政权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其中寓含着对发展农村教育的特有关注1951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予以公布,这标志着新学制的确立 “在新学制中,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训练班,补习学校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小学实行五年修业的一贯制,取消初小和高小两级修业的分段制,便利于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子女能够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急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关系之内,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都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
[1]新学制的确立,不仅使新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制度保障,同时更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推进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中期,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全国小学教育学生数为2439.1万人,1957年为6428.1万人[2]7年间增加了 3898万人,增长了 2.6倍全国小学教育学生数的增长离不开农村小学教育学生数的增长从增长的绝对数上看,农村小学教育学生数的增长自然占有更大比重;二是农村的业余教育和扫盲教育有了启动和发展在1950年至 1957年的7年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多次发出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这对促进农民业余教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全国扫盲的重心是农村扫盲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在中国农村也大张旗鼓地启动与推进建国初期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中国农村教育在发展中已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结构新的教育结构的指谓是: 1. 从办学形式上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了私立小学和公办小学并存的格局尽管这一时期国家在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在接办私立中小学,并变私立为公立,但在农村,还是允许私立小学的存在。
这种私立小学主要是由学生家庭联合出资聘请乡村教师教学,类似于传统的私塾农村在继续保留私立小学的同时,更重视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而大力发展公办小学,并逐步使公办小学成为农村学校的主体2.从教育类别上看,农村不仅有正规学校教育,还有非正规的农民业余教育和扫盲教育而非正规的农民业余教育和大规模启动的扫盲教育便成为新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滥觞1958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旋即轰轰烈烈的“大跃进” 运动席卷神州大地,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农村如火如荼地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指示》要求“全国应在3年到5年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 ”[3]在《指示》精神的指引下, 1958 年至1961年的四年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包含农村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跃进”景观例如, “在‘ 大跃进’的影响下,1958年小学在校生人数比1957年增长34.41% ;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80.3%” 。
[4]教育的“大跃进”也使农村教育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就学校类型而言,农村不仅有日益增多的小学,也有了为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而开办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更有新增的农村初级中学和农业中学兴办农业中学,是为了贯彻党的关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着眼于培养农村的技术力量,为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作准备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 ——1981》统计,1958年,我国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为20,023所,招生数为200万人农业中学的兴办,是农村教育结构的一次新的变革,它首开新中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河鉴于“大跃进” 的沉重代价,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教育事业的调整相随而行,农村教育亦然1961年至1965年间,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回落到稳步上升的过程,农村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规模较之“大跃进”阶段明显缩减农村中学教育则在另一重意义上进行了调整1963 年,国家提出“两条腿走路” 的办学方针,之后又着力推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两种教育制度,这使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经历急剧的压缩之后又得到新的重视和发展据统计,1962年,我国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已降至3,715所,招生数仅为14.97万;而在1964年又迅速增至15,108所,招生数为88.56万;到了1965年,这类学校的发展处于新的高峰状态,学校数为61,626所,招生数为306.47万,大大超过了1958年的发展规模。
[5]综观17年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尽管这一时期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并非平坦,但从总体上看是大步向前的,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17年的演变,农村教育已基本形成以小学教育为主的普通学校教育、以扫盲教育为重心的成人教育和以农业中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结构形态二、 “文革”时期农村教育结构的“ 革命”1966年至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育革命”始终是“文化大革命” 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以手段和目的的双重角色出现的作为手段, ‘文化大革命’ 首先发生于教育领域,教育被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作为目的, ‘教育革命’ 则成为‘文化大革命’终极目标之一”[6]“文革 ”中“教育革命”的重要指向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文革”中的“ 教育革命”自然包含农村教育的“革命”十年间,农村教育的“革命”也突出地表现为教育结构的“ 革命”而农村教育结构的“ 革命”的具体表现是:1. 农村学校的办学体制发生了“ 革命性”的变革。
1968年11月14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山东省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写的《关于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建议》 (简称“侯王建议”) ,并为此加了编者按该《建议》提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小学应是大队的一部分,大队在政治领导、经济、师资等条件上完全能够自己办小学我们建议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公分……”[7]这一《建议》对“ 文革”中农村办学体制的变革带来了很大影响事实上,“文革”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实行了小学由大队办,中学由公社办,或分片设点,或大队联办的局面农村学校经费也普遍实行民办公助2. 农村办学体制的“革命”带来了基础教育办学形式的“ 革命 ”一方面,寓于“ 革命”的需要,“文革”前依然存在的由农民个体出资维系的小学一律更变为农村集体办的学校至此,农村学校普遍实现了集体化或公有化;另一方面,同样寓于“革命”的需要,尤其是为了方便贫下中农子女接受教育,农村小学的教学网点得以增加,而寓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四年一贯制的普通中学在农村也广泛设立几乎每一个公社都设立了这样的中学与此同时,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大的生产大队还设立了二年制的初中,或者在大队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也叫“戴帽初中”。
这样,在“文革” 中,一种既有小学,又有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教育结构形式呈现于农村,它体现出农村教育结构的“革命” 这种教育“ 革命”虽然导致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有了规模上的发展,但却使农村基础教育因学制缩短、合格师资缺乏、办学条件简陋和教学的“革命” 遭遇了质量的严重下降3. 在基础教育实现“革命”之时, “文革”中农村教育结构的另一重“ 革命”是:“文革”前创办的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被作为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教育制度的产物,被作为资产阶级的双轨制而被大量缩减直至“一扫而光”, “文革”前农村形成的职业教育因之不复存在这导致农村教育结构的单一化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结束“文革” 之后,经过短暂的徘徊,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处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的新发展,伴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1978年至1984年是中国社会拨乱反正的时期农村教育也处在拨乱反正中农村教育的拨乱反正,首先是恢复农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 。
此两项《暂行工作条例》是对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的承续,并依据新的形势作了修改两项《暂行工作条例》的重新颁行,对全国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而也对恢复农村中小学教学秩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农村教育的拨乱反正,还突出地体现为教育结构的适时调整这主要反映在:其一,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197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继续切实抓紧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的通知》 ,同时,中共中央批转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情况的报告》 ,1980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决定》予以发布这些重要政策的颁布,旨在从实际出发,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定位在普及小学教育上基于这样的政策精神,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在努力实现小学教育的普及,并力求中学教育的合理发展与此相应的是,此时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有了适当的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