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横经席的制作技艺论生产性方式保护.docx
5页从横经席的制作技艺论生产性方式保护 一、横经席制作技艺概况(一)横经席的生产方式及主要特征郁南草席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种类主要有地席、挂席、床席,其中尤以横经席(床席)为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2009年,该项目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郁南县所产草席是以在大湾、连滩一带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旱地种植的“石篮草”(圆草)为原料,席草种植一年两造,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所需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等地也有种植生产横经席的基本流程是:种草一收割一破草一晒干一分拣一割麻一撕条一晒干一纺线一穿栲一布纲一送草一打栲一成型一修速一结线一整理一晒干一成品编织横经席的设备为木制机械,俗称木机,也叫“席床”由席订和席栲两部分构成,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制造,编织时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需两人配合操作完成,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横经席质地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而且本地席草多在淡水田种植,气香味淡,不发潮,相比沿海地区所产之“成水草”席更具优势,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因而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二)郁南横经席的重要价值郁南横经席生产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延续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这种借鉴织布原理创新发展起来的草席编织生产技艺对丰富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延续性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这种机编而非手编且两人配合而非一人操作的工艺独特性,是郁南县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草席编织技艺的一种创新,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价值此外,用木织机编织的横经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原草原色编织,产品不添加任何染料着色,不发潮、易保存,具有实用、保健的双重价值总的来说,郁南横经席具备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耗能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应家庭生产式副业的特点,是一种绿色生态产业,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三)郁南横经席生产现状郁南县横经席编织已在连滩、河口两镇失传.目前仅剩大湾镇部分农户以自销形式保留着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而且,传承人朱国新、朱广全、黄永柱、黄国源、黄桂泉、黄金汉、王礼仲、黄汉强等大都已是中老年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年青大都外出打工谋生,对织席这种工序繁复、效益低下、市场需求少的产品生产不感兴趣,致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二、传统手工艺实施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必要性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是广大民众生活中的艺术创造,曾经在人们的家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生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生产,就是人类从事某种创造财富或者使财富增值的活动过程如果把财富理解为大众社会生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那么,传统手工艺恰好具备了这样的生产特质过去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前提进行生产,其产品主要是日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构成人们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通过手工艺的创造,各种材质不一、造型各异、结构精巧、功能完善的生活用品,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给人们的家居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虽然时至今日,多数传统手工艺项目已经不再是生活之必需,然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技艺与智慧的传承,我们仍有必要对其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倡导实施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的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也可以理解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运用劳动工具和特殊技能,将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活态、自觉、积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实施生产性保护是由传统手工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对生产性保护方式不能简单理解为生产和商业开发,更不能将其概念兑换为产业化,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关键是在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中,保证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不会流失在今天看来,一些手工技艺产品的经济价值权重下降,而其历史、文化价值权重上升,成为彰显文化价值的艺术产品而艺术产品的评价标准要求独创性、惟一性、差异性和个性化,工业化的产品则要求规格化、集成化、标准化和统一性产业化只适用于符合工业化条件的产业,当社会不再将传统手工艺产品视为单纯的财富时,对其产业化的想法就需要慎重对待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手工艺已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业模式所取代,但是,从横经席当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实用、保健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手工艺项目需要当今社会重新认识和发掘利用所以,笔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实施生产性方式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向(一)宽松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重要保证文革时期,长时间的“专制”、“改造”、“破四旧”的政治氛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摧残,郁南县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破坏.一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遭到了政治批斗。
因此,民众的自愿、自尊、自动才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之源泉,而高度的民主政治、宽松的经济模式则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沃土二)代表性传承人带动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关键众所周知,一门技艺失去了传承,就不会有成果,更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用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劳作、技巧创造的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头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郁[来自wwW.lw5u.cOm]南县很多非遗项目已面临失传境地横经席第六代传承人朱国新曾忧心地表示:现在经济日益发展,城乡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年轻一辈大都外出打工谋生.对织席这种工序繁复、效益低下的生产技艺已不感兴趣了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需加强对传承人保护措施的落实,把对传承人的培养作为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任务,发挥老艺人“传、帮、带”作用,结合学习培训等方式,培训年轻一代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对生产性方式保护的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为创收、生产主体,以政府的有效组织引导为平台,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
农村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手工业、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业、地方土特产业等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立足于横经席这种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资源,把郁南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连滩镇及周边乡镇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区,将南江流域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吸纳、搜集、重组、展示,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重现,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要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加大品牌经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有效保护与合理应用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发展动力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式上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遵循非物质遗产发展规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融入社会因此,我们可以在保持郁南横经席的传统编织技法基础上,效仿山东临沂柳编工艺的做法,将传统的郁南草席经过现代创意改造成家居装饰、旅游休闲用品、城市绿化用品等在产销渠道上可以采用“家庭来料加工、分级分价收购、统一对外销售”的做法,这样做既可成功培训出年轻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又可为从业艺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时,需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对于能够发展的项目,在税收、市场等政策层面上予以支持,使之通过产品的生产而发展得更为健康对于处于萎缩和濒危状态的项目,可以采取注入资金、将其纳入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等形式培养传承人,实施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