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浅探.doc
4页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浅探【摘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人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 进行探索,在研究牛培养模式改革中,捉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变“单人指导”为“团队 指导”,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多元培养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牛为中心”,变“面 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形成以研究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梢神、科学思 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创新研究生培养I才I队目前我国研究牛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牛: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 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Z—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 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 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 牛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己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 是研究牛•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捉高研究心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牛: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而向21世纪实用髙 科技人才,我们依托U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着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 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主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 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 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I才I队指导”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 “信息与通信工 程” 一级学科研究牛•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牛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 5人,副教授3人,博士 3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 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 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儿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 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项;巾请专利2项; 出版着作10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T检索2篇,ET检索20余篇。
二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小不断探索创新型硏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主的创新H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1. 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 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來的研究牛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 限和专业界限,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牛•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牛:研讨会每周布置专 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耍求做成PTT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 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 一个研究牛得到准备专题讲廉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 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 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年來,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己成功组织了 200余 次,专题讲座进行了 170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次,夕卜请专题报告10次。
2. 组织研究工课题小组根据科研项11将研究生分成项日小组,每个课题小纽3〜5名研究牛,由导师根据研究牛具体情 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口己巾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沌教的原则, 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 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3. 为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 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 作4. 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牛•参与本科牛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质疑、实验指导、本科生毕 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T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人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 能力5. 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虽论文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丄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 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年来木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EI检索5篇,国内核心 期刊20余篇6. 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1=1。
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年人学生科技创新项日活动 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组申请成功其小二组获得廿 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7. 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牛枳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牛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 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木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了设计竞赛 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 全国大学生电了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8. 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 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 问题给岀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9. 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L指导耍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 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H提出一些研究题H ,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木要求的同时,根据个 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
要求 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木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 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对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 文选题70%以上來自科研项冃,其余來自新技术研究10. 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对毕业研究牛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 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三探索研究牛•教学方式改革,捉高研究纶教学质量1.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川、乂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 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 “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 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 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 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讣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 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纽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 我控制为主。
组织研究生在学习小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牛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 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口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口 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牛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 究生从不同和度看问题的能力2. 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在研究牛: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牛的全而发展 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 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牛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V组织和 教学悖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 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和GSM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 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卩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 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先学习过程的跟踪, 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芳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 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从重“结果”走向重“过 程”四结束语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筹教育小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小肩负着特殊而重要 的历史便命几年来,我们在硏究生培养的过程小,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耍又具有专业特色 的研究仝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 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纟R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休智慧攻克难关 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白己的学习方向 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 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 得到了所冇参加者的认可截至2009年,本团队为国家培养了 80多名学有专长、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和 实践能力强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遍布于移动、联通、电信、 华为、中兴、烽火集团、铁路各大设计院、UT斯达康、爱立信等通信领域的着名大公司以及大学承 担重任,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本团队研究牛的科研成果显着,毕业研究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工作表现亦得到所在单位的普遍赞扬本团队在研究牛培养方式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成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也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 的改革和探索积累了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