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ppt

57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50610814
  • 上传时间:2018-08-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5.43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 工作的相关理论一、生物学理论n(一)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 1844-1924) 复演论 被称为“达尔 文的心理学”n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 理学哲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 入美国的第一人被称为青少年研究鼻 祖(青春期科学研究之父)n1904年出版《青春期》n霍尔在青少年发展的理论贡献:个体心理的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 进化的历史进程 婴幼儿期 (0-4) 原始蛮荒社会(与猿猴相似) 重感官与运作的探索 儿童期(4-8) 狩猎时代的再现 喜欢游戏活动、 好幻想与冒险 少年期 农牧社会的反映( 8-12),技术学习与 常规训练 青春期(12-25) 现代社会 充满不安与冲突n霍尔认为青年期之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 ,青少年自己进入了一个“风雷激荡”( sturm and drang)的时期,青少年期本 质上是动荡的n 活力、热情 VS 冷漠 无聊n 欢乐、兴奋 VS 忧郁 悲伤n 虚荣、自夸 VS 谦卑 羞愧n 理想的利他 VS 自私 n 敏锐 VS 冷淡n 温柔 VS 野蛮n复演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n1.青少年时期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n2.看待青少年的正向视角n3.注重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n(二)格塞尔的螺旋成长学说 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是美国耶鲁大学的 教授,提出了成熟势力说(theory of maturation- potency),即发展螺旋论 。

      n《青少年:从10岁到16岁》n 成长是由遗传所导引的成熟状态 ;生长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历程 ;生长就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与 后退的律动现象,新的发展会往前 进,前进时会加以巩固,遇到不利 的因素会使生长后退;生长历程中 会有不平衡产生,随之再以新的平 稳减低不平衡n10-16岁是个体日趋成熟的一个重 要时期n10到16岁青少年的自我成长特征n10岁:不太关心自己 ;他们父母亲报告指 出,青少年比9岁时更快乐、更易于相处n11岁 :青少年常把自己描述成变得比10岁 恶劣,常说:“现在每件事似乎都很糟”;父 母亲也有类似的报告n12岁:开始试图赢得朋友的赞赏而找寻自 我,开始能表现适切和成熟的角色行为; 非常在意他人把他们视为“小孩”n13岁:努力寻求内在的自我,试图了解自 己 ,包括相貌、思想、脾气等;兴趣日益 广泛,也对人格感兴趣;非常在意个人的 仪表,如太胖、太瘦、太丑;愈来愈会修 饰自己n14岁:由和他人比较与匹配中寻求自我; 喜欢与他人相似;乐于趋近他人;非常在 意是否受朋友喜欢n15岁:由自我与他人的理念与理想中寻求 自我;常常喜好与他人争议与讨论事情, 对事情看法的正确性非常在意;喜欢分析 自己与他人的思想。

      n16岁:开始出现稳定状态,焦躁被活泼乐 观所代替,内心自主性、情感稳定性、爱 好 交际和向往未来的特点都大大增强n强调发展不仅是向上的,也是螺旋式 的,其特征是起伏的变化, 这样的 变化在不同的年龄会有循环如11岁 和15岁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反叛性、 好斗嘴,而12岁和16岁就比较稳定 n著名的实验:n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 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 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 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 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 到他们满54周大的时候,T总共练了8周 ,C只练了2周n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n格塞尔对父母的忠告:n①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 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去“教育”他 n②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 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n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 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 的乐趣n发展螺旋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n(1)尊重青少年的实际发展水平 n(2)采取协助青少年自我调适的方式n(3)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二、精神分析理论n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eud,1856- 1939),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

      n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n1.心理结构理论n意识: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 人的心理结构的表面层次 n潜意识(无意识):个人的原始冲动和 本能有关的欲望,是心理结构中最深层 的部分 n前意识(下意识):调节意识和潜意识 的中介机制n2.人格结构理论n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 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快乐的原则 n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 、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 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 受伤害 现实原则 n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 内化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和管束自己的行 为 道德原则n心理防御机制n3.人格发展理论(性本能理论)n口唇期(0-1)n肛门期(1-3)n性器期(3-6)n潜伏期(6-11)n生殖期(11-20)n他认为如果某一阶段发生停滞或倒退, 就可能心理异常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 部分在前两个发展阶段已经基本形成n俄狄浦斯情结n厄勒克特拉情结 n青少年试图放松与家庭的联系在他 们克服并排斥乱伦幻想的时候,青少 年也就实现“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 上的完成:脱离父母的权威”。

      这是 通过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它转向 同伴而实现的这种情结上的损失被 称为“分离之恸”n安娜·弗洛伊德n(Anna Freud,1895-1982)n青少年期是一段内在冲突、心灵失衡且行 为不稳定的时期,其典型特征是充满内在 的冲突、心理失衡、行为怪癖一方面青 少年是自我中心的,认为自己是人们感兴 趣的惟一对象,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另一 方面,他们又能做出自我牺牲和奉献出 现两极表现 n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 ,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 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n青少年期神经症及抵制的增加,反映了自 我和超我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使个体 自己付出了代价 n青少年精神分析观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 应用:n1.正确认识与对待青少年的冲动与反抗 n2.以精神分析理论认识与解决青少年问题 n(1)对青少年行为的认识与理解n(2)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识与理解n(3)对现在问题的往事追溯n(4)注重性教育n(5)心理防御机制方法的运用三、心理社会理论n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 1994) 自我同一性理论(心理社会同一性理 论)n艾里克森与弗洛依德的观点不同:n一是弗洛依德强调个体生物性及性驱力,艾里 克森强调社会和文化背景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

      n二是弗洛依德重视潜意识以及非理性力量,而 艾里克森同时认为意识理解以及适应性选择在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n三是弗洛依德相信早期决定论的观点,而艾里 克森同时认为人格发展是持续终生的过程 n1950年《童年期与社会》n 在个体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 展时,其总体的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 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的完成既 不是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是止于青少 年期它是终生的过程 n青少年期是一个标准的危机,是冲突不断 增长的正常阶段,其特征是自我力量 的 波动不断尝试实验的个体成了一种自我 认同意识的受害者,这种意识是青年自我 意识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个体必须建立起 一种个人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扩散和自 我认同扩散的危险 n罗伯特·海威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 ,1900—1991) n综合考虑个体的需要与社会要求,提出一 种关于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n提出青少年期有八项主要的任务: n接受自己的体格,并善用之;n与同性及异性建立新的更为成熟的关系 ;n获得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n从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情绪情感的 独立;n为一份挣钱的职业做准备;n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n渴望并获得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n获得一系列价值观和某种道德系统作为 行为指南——发展一种意识形态。

      n科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 提出了场论(Field Theory)或场地论 解释和描述了青少年个体在特定情景中的 行为 n核心概念是“行为(B)是个体(P)与其 环境(E)的函数(f) n在勒温看来,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期,这 期间发生的是儿童期向成人期转化过程中 团体成员资格的改变青少年既属于儿童 团体,也属于成人团体 n青少年处于一种“社会移动”状态,他们要 进入一个非结构化的社会心理场目标不 再明确,前方的道路也混沌不清、充满迷 茫——青少年可能会开始怀疑是否能够实 现预期的目标 n勒温指出青少年是“边缘人”(marginal man)边缘人就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 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 个儿童;另一些时候,他们又像是成年人 ,并且提出成年人权利的要求 n心理社会理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n(1)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 和任务n(2)同一性理论提供了认识与解决青少年 问题的独特视角 n(3)明确青少年发展的任务完成时机的重 要 n(4)更好地把握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四、认知理论n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n认知发展是环境影响和大脑及神经系统 成熟的综合结果。

      n用五个术语描述了发展的动力学:n图式n适应 同化顺应 n平衡 n认知发展四个阶段:n感知运动阶段(0—2岁) n前运算阶段(2—7) n具体运算阶段(7—11) n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n青少年随着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也开 始出现了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心理系统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又一次出现了自我中 心的状态青春期的自我中心状态表现 为似乎世界应服从于一个观念的格式, 不应服从于现实的系统这是一个典型 的形而上学的年龄时期 n罗伯特·塞尔曼(Selman,1942-) n 社会角色采择理论 n第四阶段,即青少年期到成人期,是“深 入的社会观点采择阶段” n个体走向一个更高的更为抽象的人际观 点采择水平,这当中包含了对所有可能 的第三者观点(即社会观点)的协调 n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 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n强调成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呈现的角色榜样 在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面,比他们所说的 要重要得多即青少年通过观察模仿学习 n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行为改变环境, 即行为、环境与认知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 的。

      强调个体通过选择自己的环境及希望 追求的目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 己的命运人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活 动进行反省和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n强化方式:n直接强化n替代强化n自我强化n认知观给我们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n(1)能更好地理解青春期青少年的理想 主义的情结n(2)运用与发展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n(3)正确认识青少年行为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n(4)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榜样意识n(5)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提供了工作模式五、生态观n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17-)提出了一个理解 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 n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围绕青少年扩展开来 的一系列系统,青少年是这些系统的中 心 n微系统n中间系统n外层系统n宏系统n生态理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n(1)为认识青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n(2)为解决青少年问题提供了系统的方式 与方法 六、人类学理论n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