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docx
7页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 [摘要]本文考察了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通过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苏联、德国、美国等援助和帮助下,大力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迅速成为印度和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借助世界最先进的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支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捷径之一本文还就印度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作了分析 [关键词]印度度理工学院;国际合作;世界一流大学 2001年,罗克大学被改造为印度理工学院分校,印度快报的记者认为,这是罗克大学学生“莫大的幸运”罗克大学学生感到幸运是有理由的,因为印度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印度高等教育最大和最强的品牌,就是在南亚、中东、美国和欧洲,印度理工学院的金字招牌比起哈佛、斯坦福、MIT来也毫不逊色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毛里求斯、新加坡、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领导人也要求在他们的国家建“印度理工学院”而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创建至今才50多年,其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考察和分析印度理工学院崛起的历程就会发现,国际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是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法门 一、国际合作的开始 印度独立后,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新政府总理尼赫鲁就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
为此,印度创建了数所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以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为目标,而且直接通过与国际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将学院从一开始就置于高水平的平台上,从而为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951年创建的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就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原型构建起学术、科研和管理制度,从而在制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一流的接轨学院又从教师建设着手,聘请印度杰出的科学家戈什(J.C.Ghosh)爵士为校长,不仅汇聚了印度最优秀的学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最优秀的教师,最先聘来的是欧洲的杰出学者克劳斯(R.A.Kraus)教授和蒂施纳(H.Tischner)教授,蒂施纳教授还是电子学和电子通讯工程系的首任主任这样,从一开始学校就建设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几年之中学院就发展成为印度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机构之一 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发展理工教育,并推行质量改进计划印度政府在办理工教育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技术、教育、人才和经济基础都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教育,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借助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力量,来帮助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此,印度政府于1956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合作,该合作的产物就是1957年在孟买建立的印度理工学院从1956年到1973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接受了大量的前苏联援助前苏联不仅赠送了大批教学科研设备,还派出专家到孟买指导,共派出了59名专家和14名技术员为了培养孟买分校一流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供奖学金让前苏联培养了27名印度教师196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又接受了前苏联政府提供的额外援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印德协议与马德拉斯分校 如果说孟买分校是印度与国际合作办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初步尝试,那么,马德拉斯分校的创建和发展则标志着印度与国际合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化1956年6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西德,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帮助印度建立一所高等理工学院1958年,印德政府在波恩签订了在马德拉斯建立印度理工学院的协议根据协议,德国委派20名德国教授和专家、5名工长到马德拉斯;提供约1,800万卢比的科研设备;由德国工科大学为印度培养20名特定专业的教师在德国全方位援助和支持下,马德拉斯分校于1959年建成,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1961年)就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国际合作还是马德拉斯分校持续发展的动力1966年印德签订了第二个印德协议,德国向印度的20个实验室提供完备的设备;并为印度提供急需的新实验室;向印度选派教授、专家;由德国大学培训60名印度教师和技术人员20世纪60年代,德国总统以及柏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波恩大学、汉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相继访问了马德拉斯马德拉斯分校校长也于1967年访问了德国,与德国的学者、官员、政府代表、德国学术海外服务处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互访强化了马德拉斯分校与德国工业大学之间强有力的联系,拓展了印德援助项目,促进了印德合作的成功 1974年,印德政府又开始实施第四次印德协议,内容包括通过R&D项目建立印德大学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工业咨询服务、启动电机工程研究生项目1981年,第五个印德协议签署,两国继续加强大学间的合作项目,推动微处理器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和高聚合物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交换访学学者在与德国合作的同时,马德拉斯分校还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如1976年法国政府签订了一项与马德拉斯分校航空系合作和援助的协议 三、坎普尔印美项目 孟买分校和马德拉斯分校与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使得印度政府继续贯彻依靠世界最先进的高等教育办高水平理工学院的方针,印度理工学院继续走国际合作的办学模式,而坎普尔分校的“坎普尔印美项目(1962—1972)”(KIAP)则成为国际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195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准备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援建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为此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和MIT派出两个考察小组调查印度的工程教育根据考察小组的报告,美国国际开发署于1961年组建了援助坎普尔分校的9所顶尖大学联盟,成员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理工学院、凯斯(CitSe)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美国国际开发署与设在麻省的教育开发中心达成协议,联合管理该项目 坎普尔印美项目为期10年(1962—1972年),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三方面: (1)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到坎普尔指导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虽然不多,但都是专业教师,他们从9所大学带来了较宽广的思想和智力资源坎普尔印美项目的历任主任都是美国的著名教授第一批专家共9人于1962年3月到达坎普尔,到1965年12月专家人数达到高峰,共28人,1967年12月递减为24人,1971年12月减为8人到1972年6月项目结束时,美国共有200人参与到坎普尔项目中 (2)坎普尔分校的教师到美国联盟大学接受科研训练坎普尔分校先后有50位教师和技术人员在美国联盟大学接受专门训练,其中,5位获得博士学位,1位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该项目还推动了海外学者回印度执教1963年9月,福特基金会捐出2万美元作为海外印度人在12月31日前回坎普尔分校任教的旅行费用在此项捐赠下,1963年有11人回到印度1964年2月到1971年7月,在坎普尔项目本身的支持下(条件是在坎普尔分校服务不少于2年),共有98位海外印度人成为坎普尔分校的教师,而且家属也回到了印度 (3)印度获得的设备、书籍和期刊到1971年6月,坎普尔印美项目共计花费了750万美元为坎普尔分校的各系和研究中心提供设备普渡大学图书馆合作项目为坎普尔分校图书馆购买的书籍和过期期刊约4万册,价值720万美元通过该项目,印度获得了一些难得的珍贵资料,如美国宇航局和贝尔实验室的专题报告 在这些直接的贡献之外,坎普尔印美项目还促成了多项有原创性贡献的合作研究,并使大批学生到美国追求更高学位,其中许多人成长为科学技术重要领域的国际权威坎普尔分校的毕业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对坎普尔分校而言,如果没有印美项目,也许就不会有坎普尔分校今日的辉煌和声誉 四、国际合作的全面深化 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印度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机制探索多形式、全方面的合作模式。
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6所IIT学校与6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亚琛、柏林、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卡尔斯鲁厄、斯图亚特)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卡拉格普尔分校在科研、经费、设备、人才、课程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国际合作;德里分校开展学生、教师交换,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等形式的合作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利用国外支持实现教学科研实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所以实验设备和设施要现代化,新的实验室也要建立,但这要花费巨额资金,而发展中国家大学的经费都较为紧张,印度理工学院对此并不完全依赖政府和国内,而是大力借助国外的支持卡拉格普尔分校在20世纪90年代后,学校、各系和研究中心几乎都引进和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如农业和食品工程系的工业酶生产的移动实验室装置等,还建立许多新的实验室,如全印度唯一能制作0.18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国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基金会(包括校友会)和跨国公司支持和资助的,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就是在国家半导体公司和印度理工学院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的现代化的设备和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利用这些新的实验设施,卡拉格普尔分校开发出的微芯片和相控阵雷达为印度的国防和空间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里分校则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为吸引国际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赞助研究、合作研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支持性的基础研究中心德里分校认为在创建基础研究中心过程中,一方面会带来赞助研究,一方面也会为一些新出现的技术领域带来先进设备的确,一些跨国公司都因为看中德里分校良好的研究基础,在德里分校建立了实验室,像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实验室、思科公司的高级网络实验室、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IBM公司的高级程序计算机设备实验室等 2.开展科研合作卡拉格普尔分校于1982年成立赞助研究与工业咨询中心,不仅是学校与印度国内的政府和各种机构合作的中介,更是学校与国际机构接触的平台1996—2000年,共进行了300个科研项目,价值6亿卢比其中来自国际机构的就有:英特尔、德州仪器、北方电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福特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欧盟等德里分校开展的国际赞助研究项目非常多,如:西南和东北季风时印度洋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美国海军办公室)、欧亚大陆雪,盖层对印度夏季季风的实际效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湿润热带国家雨季收成研究(欧洲委员会)等德里分校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摩托罗拉公司等国际组织和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合作研究和咨询项目也都是印度的国家重点领域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不仅扩大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影响,而且提升了其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分享了研发的经验和知识,占据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位置 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第三世界国家因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环境的基础较弱,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学科发展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通过国际合作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印度理工学院正是凭借国际合作的途径使自己的某些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跻身世界前列孟买分校十分注重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学科建设,如在人类环境工程学和工业设计、粉尘冶金学和太阳能领域与俄罗斯合作;在海岸工程学、运输工程学和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与英国合作,这些合作使孟买分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4.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是每一所大学的目标,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来说,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那么印度理工学院又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首先,印度理工学院通过国际合作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校已有教师的水准,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