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doc
3页《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看出,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故事悲剧的叙述,折射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封建家长制与向往自由爱情这种主题解读主要受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解题”的影响:“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笞;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 ”其实,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宋先生的阐释对文本主题牢牢固定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努力开掘文本的意义空间,在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建构出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文本理解,体现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宗旨,并追求学生语文学习历史的合逻辑发展另外,对主题的探究不能深陷于阶级分析的泥坑,礼教与家长制作为中华文化,似乎并非封建社会的专利,它们是超越某个社会的成为一种永恒的民族文化心理存在当然,经历五四时期的学者有其特殊的政冶思想背景,强调反封建礼教自有深刻的思想根源持“反对封建礼教”者认为,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向就有“七出” 。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刘兰芝的被遣归可能因为触及“不顺父母”与“无子”两条外加焦刘感情甚密引起焦母的不悦其实, 《礼记》成书年代远在汉代以前;汉代女子可以改嫁,而且改嫁现象颇为普遍例如,蔡文姬改嫁董祀,卓文君夜奔才子司马相如,桓帝邓皇后之母先嫁邓香,后又改嫁梁纪可见,那时封建礼教束缚并不严重;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主要体现在宋明“程朱理学”之后持“批判封建家长制”者认为,焦母对兰芝的刁难与对仲卿的另求(秦罗敷) ,以及刘兄(“长兄为父”)对兰芝的逼婚是封建家长制的深刻体现确实,焦母的言行具有鲜明的封建家长制色彩,但是刘兄的行为则要具体分析,虽然“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指出了刘兄的性格缺陷,但刘兄的责难(指“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完全可以理解,攀高枝与求富贵的婚俗观念在现代社会依旧存续;焦母排斥而致妹妹婚姻死亡后,择优改嫁便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指刺,现实中的婚俗观念依然有封建家长制的阴影,但是这种观念本身又何尝没有对子女的怜恤与关爱成分呢?尽管婚俗中的功利成分与势利取向大多为人们所不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依旧摩肩接踵!持“向往自由爱情”者认为,诗歌对焦刘爱情悲剧的揭示,以及对他们忠贞爱情与反抗精神的歌颂,就内含了这一主题。
这好像是不需要证明的,然而越是显而易见的话题越是需要深入推究爱情并非感情一途,而是包含政冶、经济、伦理、责任等多重因素爱情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冢庭乃至两个家族利益与关系的建构与调整因此,谈自由爱情的同时要意识到对父母、家庭乃至家族的一份责任自由爱情并不是不考虑亲人感受的无责任无约束行为,而是将自己的幸福与亲人捆绑在一起的高尚道德行动;只考虑自己的幸福而置亲人感受于不顾的,无疑是一种缺乏德性与心胸的偏执爱情在对上述主题解读进行批判性分析之后,接下来,我们试图探索本文主题解读的新视角这种新视角,并非笔者的标新立异,而是从文本内容的逻辑意义出发,寻觅文本爱情故事悲剧的当代启示诗歌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运用起兴手法,影射出焦刘爱情故事的感伤意味;诗歌“小序”中的“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也烘托出故事的惋惜与劝导意义;诗歌末尾两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是直接道出此诗的劝戒目的因此,笔者以为, 《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内容,除了文言词语与语法观象,焦刘爱情的故事性与悲剧性,以及诗歌的表达艺术(如比兴手法、铺陈与排比、对活等)外,就是诗歌的主题,即焦刘爱情悲剧故事的教育意义.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能忍让,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的主题。
中国文化强调“忍”字,能忍则安,所谓“退一步诲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焦刘爱情故事悲剧不仅仅是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个人的悲剧,也是两个家庭的共同悲剧事情的起因并非由于深仇大恨,而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婆螅感情不和爱情故事悲剧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忍” ,其实也就是性格悲剧,从焦母的故意刁难与刘兰芝的自愿遣归(“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道归” ) ,看出兰芝的不能忍;多仲卿的“启阿母”激怒了焦母而促成“遣归”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 ,与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答语,看出仲卿与焦母的不能忍;从仲卿对兰芝的误会与中伤(“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和兰芝的斗气与誓死(“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看出仲卿与兰芝都不能忍,以致“相约”竟成“死别”(“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 如果兰芝能够忍让一点,如果仲卿学会劝阻,善于在妻子与母亲之间巧妙周旋,化解矛盾,如果仲卿不拿话语激怒母亲与妻子,爱情悲剧或可避免就是在现代农村,仍然存在因婆媳关系恶化而导致婆婆或媳妇自杀事件这种不能忍的实质,虽与性格有关,但也关于“脸面”问题,人们多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议沦,林语堂在《脸与法冶》中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兰芝因为仲卿的误会与中伤而赌气自绝,或竟与脸面有关从婆媳关系与兄妹关系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学会尊重他人,蕾待他人”的主题焦母与刘兰芝的婆媳关系值得关住,因为百往今来,婆媳关系不和乃一比较普遍的社会理象婆媳不和的关系背后主要是因为涉及地位、身份与感情争夺,是婆婆对儿子与媳妇对丈夫这个共同人物不同角色的被维持与被改写所导致的心理冲突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借长安的口道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要害所在:“娶了媳妇忘了娘嘛!”在母亲心中占据重要心理位置的儿子的情感天平竟然会偏向媳妇一边,这止母亲自然一时难以接受;而作为自己的丈夫如果还和母亲保持原来的亲密关系,做媳妇的当然也不乐意了女人重感性,喜欢使性子与斗口角,事情起因很难理出个是非曲直,所以中国自古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刘兄对兰芝的一再回绝媒人说婚心中烦躁,觉得妹妹不知好歹,他对妹妹说的话井非没有情理,只是时机并不成熟,应该在让时间冲淡了妹妹心中的郁闷与疙瘩之后才说可以说,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不仅是诗歌的重要主题,也是中学生当下与未来的生活主题从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关系的角度看,则能得出“要珍视生命” “人死不能复生,爱情可以再来” “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情,但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等主题。
诗歌中的刘兰芝貌美、勤劳、多才多艺,但性格比较刚烈,缺少温柔忍让的一面:焦母刁难她便赌气要自遣归;刘兄心烦她便赌气答应婚事;仲卿误会她便赌气共同自杀焦仲卿为人忠厚实在,深爱兰芝,但头脑比较呆板,缺少阐和应蛮能力仲卿夹在母亲与媳妇之间,既不能让妻子高兴,也不能让母亲舒心;既顺从母亲遣归媳妇,也顺从媳妇命丧黄泉生命不可以再来,要珍视生命是诗歌文本内在的重大主题的确,好好活着,要有尊严地活着,勇敢地追求与捍卫自己的幸福爱情,这都没有错,但不必以死为代价虽然,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道出了许多渴望自由爱情的青年心声.但诗歌的浪漫色彩与理想模式并不能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当代青年男女甚至大学生们,有的仍然存在因失恋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与行动,实在没能从《孔雀东南飞》教学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与教育这一爱情悲剧故事告诉人们,爱情与婚姻本来就是一种选择,当爱情与婚姻难以为继的时候,就应该舍得放弃而重新选择,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然,爱情与婚姻选择意昧着责任担当,具有鲜明的道义色彩爱情只是人生重要的一郎分,亲情、爱情、爱好和事业等都是诗意与价值人生的重要元素人不能仅仅为爰活着,那样人生就太自私而狭隘了。
陈尚达 安徽省皖西学院中文系 237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