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视阈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及其路径.docx
10页共建共享视阈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及其路径 陶文乐摘 要:随着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推进,转型期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造成巨大冲击共建共享视域下,对社会多元主体——政府、媒体舆论、高校等如何创设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优良环境条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Key:共建共享;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阐明培育公民的积极社会心态对于实现优良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深化阶段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冲突、互联网信息的多元传播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行为选择带来深刻影响,使一部分人产生了精神脆弱、仇富、焦虑、倦怠、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创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公正社会环境,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成为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一、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之间的逻辑关联在一般意义上,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包含在一段时间内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
在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社会心态并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教授,她指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共识的总和作为社会现实的主观表现,社会心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一定群体或社会成员的社会心态都会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无论是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还是社会行为意向都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二是弥散性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性,社会交往是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具体体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达的观点、意志、情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而社会心态常常表现出它的传染性、弥散性三是能动性社会心态传播的思想、意识往往具有巨大能量,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使人们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更为理性、平和,在行为选择上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进取性;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消极社会心态蔓延,则必然是人们之间的怨恨、愤懑、诋毁情绪增多,社会陷入更多的冲突和对抗,从而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社会转型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的巨大变革,利益多元化、财富分配差距、激烈社会竞争等严峻现实对公众的社会心态带来深刻影响,心理失衡、挫折感等因素不断上升,乃至一度时期群体性事件剧增,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有效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和谐有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共”这一核心,创新社会治理格局的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参与主体的“全民性”、过程涵盖的“共建性”和目标锁定的“共享性”具体而言,首先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治理不是单纯的政府自上而下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而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会成员多元主体的协作、合力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的原则要求与显著特征其次是过程的共建‘共建是多元、参与和共治的集合体,包含着从多元到参与再到共治的逐步递进逻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进而达成共治并依赖共治机制形成的共建机制最后是共享,“共享是全民共建的目标,也是全民共建的保障在这里,从共治性、公共性和价值共享性的角度来看,共享是指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的共享,而不只是物质成果的共享只有充分体现共享,才能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共建、共治总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基于公平公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则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积极心态的形成,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体的社会心态都与其成长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他们呈现出思想“中西合璧”、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等优点,这些特质更有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他们面对社会利益矛盾以及激烈社会竞争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及其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中焦虑、浮躁的特征日益突出,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有滋生蔓延的趋势,社会诚信缺失给大学生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心态方面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1、过于强调自我的心理倾向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在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方面,本课题组曾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自我意识量表得分较低,17%的受访者评分过高。
首先,在自我认知上,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观念明显加强,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实社会是值得肯定的,但部分学生出现过于“自我”,导致其不愿接受他人干涉,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其次,自我体验有明显变化,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与进取心、自信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连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强调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当众的和不讲方法的批评极为反感但一些大学生还表现出另外的一些特点,如: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多数都是生活在“众星捧月”之中,使得其在學校生活中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权衡他人,喜欢评价(批评)他人,让别人围着自己转;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将网上的功利性不良的自我体验将导致自傲、自满,不利于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最后,部分学生自我调节存在依赖性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例如: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老师、家长的依赖性强,“大学生巨婴现象”频发;当其开始或停止某一行动时需要他人监督而非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在行动中容易受他人左右,在社会心态方面容易受舆论的不良影响。
2、对纷繁的媒体舆论缺乏理性判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1世纪进入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实时互动性、舆论导向性等特点众所周知,社会积极价值观的传播有赖于媒体频繁的宣传,信息新闻的快速扩散,被擅长使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迅速捕捉,随着其出现频率的增加,社会积极价值观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则有利于大学生群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同时,新媒体具有实时互动性和舆论导向性,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平台上“近距离”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争议问题的包容水平和理解能力比如:社会贫富差距大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理性的对待,充分理解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仇富”、抱怨“不均”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也因此减弱由于新媒体正处在兴起和盛行之初,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正确规范,由于消息的快速、自由传播,导致某些事件经过新媒体报道后出现被过分渲染和夸大报道的情况,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增加,如“一些学生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对于理想和现实的看法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认知的偏差容易造成对现实事物的以偏概全,负面情绪的积累则长久会造成对社会生活失去信心。
3、严峻就业压力下失落感与焦虑感并存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后,经过短短几年时间,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至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逐步迈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给当代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教育公平,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群体面临的是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原本的精英人才变成大众人才的困窘,不少学生丧失“精英”身份的优越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拼爹时代”、“看脸的社会”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尽管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不具有普遍性,但普通出身的大学生群体仍因此感觉到失落焦虑,甚至产生厌恶、仇视等不良心态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毕业即可能失业”的现状,产生难以消化的焦虑感从前流行的“知识改变命运”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似乎变成一纸空谈;在校的大学生群体面对“大学准入门槛降低而毕业门槛不变甚至同时降低”的现状,逐渐形成了一种“丧文化”。
所谓“丧”,就是指一种低迷、消沉、欲望低下的情绪,“丧”展现的是一种所谓“不求上进”的人生状态,“丧文化”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三、创设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优良环境条件1、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平环境“全民共建共享目标的实现需要尽力营造一种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氛围,构建体现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的治理机制,保障各类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彰显其治理主体地位,提升其参与度,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协助力量对于政府而言,规则公平是指立法机关,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程序,在充分反映所有竞争主体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少数主体的特殊利益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保证规则的公平;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则建立在规则公平基础之上,其概念分别是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和‘具有同等资质的主体,都有参加某种活动的权利,而且还必须使所有参与者在撇去实力差异的情况下,获得机会的概率相同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公平环境或许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没有直接影响,但却能通过影响其社会认识、社会信任感等对培养积极社会心态产生有利影响公平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拼爹”、炫富等不良舆论对大学生心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形成理性认识,产生信任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利于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培育。
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及正能量传播功能新媒体信息传播媒介是近年来才兴起并流行的产物,其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如今,随着新媒体受众范围日益扩大、舆论影响不断提高,其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机制的完善应当被高度重视面对微媒体时代真假难辨的繁杂信息,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会随环境变化而随时发生更变以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力量为支撑,构建社会心态监测与管理机制,及时发现不良倾向,是预防大学生社会心态误入“歧途”的重要一步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平台使用者中的主力军,合理监测大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发言”,可以洞悉其对某些社会热点的态度,同时官方媒体或政府组织等通过平台加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从而维持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的稳定,甚至能够及时消除一些不良心态新媒体信息传播媒介最大的特点就是舆论导向性,正确积极的社会信息、新闻可以给大众带来正能量,而如若不重视其舆论影响力且对其放任自流,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正确利用新媒体进行主流价值观、党和国家先进政治思想等理念的宣传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消除迷茫、浮躁、焦虑的不良情绪,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3、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无疑是一剂“良药”。
然而当下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和心理教育课程普遍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普遍存在与社会现实脱节、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等问题面对现实的社会争议问题、大学生群体内心焦虑、失落的症状。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