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笔介绍】讲解.ppt
19页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纸,纸的历史,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笔,笔的发明,笔 由 何 人 发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笔 之 说 , 但 查 「 史 记 」 蒙 恬 传 却 没 有 造 笔 的 事 , 只 有 张 华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笔 」 的 记 载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统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为 内 史 , 这 个 职 位 , 与 用 笔 有 关 , 因 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写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职 责 , 这 也 许 是 导 致 蒙 恬 改 进 书 写 工 具 的 原 因 博 物 志 说 「 造 」 笔 , 但 「 造 」 的 意 义 , 不 一 定 是 发 明 , 也 可 说 是 「 制 作 」 马 缟 的 「 中 华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话 , 或 许 可 说 明 世 人 认 为 蒙 恬 发 明 笔 的 误 会 , 「 牛 享 问 曰 : 『 古 有 书 契 , 便 应 有 笔 , 世 称 蒙 恬 造 笔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笔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为 管 , 鹿 毛 为 柱 , 羊 毛 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说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们 秦 国 所 用 的 笔 马 缟 的 这 一 注 解 , 与 晋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说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笔 耳 … … 」 实 际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献 , 早 就 有 用 笔 的 事 , 如 「 尔 雅 释 器 」 有 「 不 律 谓 之 笔 」 「 礼 记 」 「 曲 礼 」 有 「 史 载 笔 , 士 载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轩 辕 易 以 刀 书 , 虞 舜 造 笔 , 以 漆 书 於 方 简 」 「 尚 书 中 侯 」 有 「 龟 负 图 出 , 周 公 援 笔 以 写 之 」 其 他 还 有 「 战 国 策 」 上 记 载 齐 后 将 死 时 , 叫 她 的 儿 子 「 取 笔 牍 受 言 」 的 故 事 徐 坚 根 据 尚 书 及 曲 礼 的 史 实 , 在 他 的 「 初 学 记 」 中 , 较 明 白 解 释 世 传 蒙 恬 造 笔 的 原 因 : 或 者 当 时 的 许 多 国 家 没 有 笔 的 名 称 , 只 有 秦 国 独 得 , 蒙 恬 更 将 笔 「 损 益 」 ( 改 良 ) 罢 了 。
笔 究 竟 是 何 人 发 明 , 恐 怕 很 难 找 到 答,案 , 只 可 说 是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一 些 人 从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发 现 , 可 以 证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图 画 , 是 使 用 毛 笔 的 , 并 且 还 有 用 竹 、 木 枝 杆 做 的 毛 笔 实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长 沙 古 墓 中 发 现 的 战 国 笔 , 笔 管 与 笔 套 ( 整 支 笔 装 入 套 中 ) , 却 是 竹 制 , 笔 头 是 动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笔 全 长 二 一 公 分 , 套 长 二 三 . 五 公 分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识 , 很 显 然 不 是 硬 笔 写 了 来 翻 铸 的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辞 , 看 得 出 来 是 用 毛 笔 写 后 再 刻 中 研 院 董 作 宾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断 代 研 究 例 」 中 , 还 说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间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笔 和 墨 汁 已 写 好 文 字 还 没 有 契 刻 的 。
同 样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阳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个 以 笔 墨 书 写 的 大 字 - 「 祀 」 更 早 一 点 , 在 史 前 时 期 , 从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纹 、 卷 企 和 符 号 , 都 必 须 用 软 的 毛 笔 才 能 画 成 又 在 甘 肃 辛 店 发 现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鸟 、 大 及 车 轮 等 图 画 ,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那 是 中 国 较 原 始 的 图 画 文 字 近 百 年 来 陆 续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时 已 汇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识 者 不 到 半 数 笔的演变史,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
此时对於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甯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1、黄晖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 2、宣州陈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 3、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於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
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於唐笔的锋短,过於刚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於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笔世家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为其传人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吕道人,歙州人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张遇,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 墨,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莲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晓园(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名“退笔冢”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冯应科,元初湖州著名笔工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与当时书法家赵孟 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一并誉为“吴兴三绝”《湖州府志》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
张进中,元代湖州笔工,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制成 笔,为皇宫中所用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竹杆,毫用 ,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洒食周伯温,元代笔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继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赞美陆文宝,元末明初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