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诊断.doc
5页1浅谈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讨论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肝内多发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 ,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面圈征” ,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黑洞征”,特别是有已知原发肿瘤病史者,应考虑肝转移瘤 【关键词】转移性肝肿瘤超声诊断 肝转移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最常见的原发病器官依次为胆囊、结肠、胃、胰腺、乳腺和肺大多数肿瘤是经肝门静脉、肝动脉转移到肝脏,但胃、胰腺、卵巢和子宫肿瘤也常经淋巴道转移部分邻近器官如胆囊、肾脏、胃、结肠等肿瘤可直接侵犯肝脏 肝转移瘤常为多发,多分布于肝表面癌结节大小不等,小的肉眼难以识别,大者可达 20CM,但在同一个体,则较为均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单发结节或呈弥漫浸润肝转移瘤很少合并肝硬化,也很少出现癌结节破裂出血或肝门静脉癌栓肝转移瘤通常不超越肝脏向邻近组织浸润生长上述特点与原发性肝癌不同 肝转移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与原发性肝癌类似少数病人首先发现肝内的转移病灶,而原发肿瘤很小,不容易发现下面将临床诊断报告如下 1 超声表现 1.1 二维超声 21.1.1 直接征象: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肝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肿块内部回声因肿瘤来源、成分结构以及坏死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分为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无回声和混合回声型 ①高回声型:最为多见原发于消化系统的肿瘤(特别是结肠癌)、较大的转移瘤、放疗或化疗后的转移瘤多表现 为高回声型高回声型结节回声常比血管瘤高,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可见声晕典型的肝转移瘤表现为“牛眼征”或“靶环征” ,即癌内部呈高回声,周围可见一宽 0.5~1CM 较厚的低回声晕,有时高回声的中央还可见低或无回声区肿块一般无侧方声影,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 ②低回声型: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以及某些淋巴系肿瘤的肝转移此外,在脂肪肝基础上发生的肝转移瘤也多表现为弱回声型此类型肿块往往较小,内部回声较低,边界清楚,也可有声晕 ③等回声型:肿块的回声与正常肝实质相似,容易漏诊但肿块周围可有弱回声晕,附近血管可受挤绕行或中断,须仔细观察 ④无回声型:较少见多见于淋巴瘤、黑色素瘤或囊腺癌肝转移肿块回声极低,类似肝囊肿,边界清晰,但没有薄而亮的囊壁 ⑤混合回声型:可见于有分泌功能的肝转移瘤,如来源于胃肠道的黏液腺癌、胰腺的内分泌肿瘤、肾上腺肿瘤等肿块体积较大,其内回声明显不均匀,可有液化坏死或钙化斑。
3除上述表现为肝内多结节肿块外,尚有少数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内单发肿块、弥漫浸润、直接浸润弥漫浸润型转移瘤肿瘤无明显肿块,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粗杂乱,分布不均匀,声像图表现与其他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等类似,极易漏诊自血病、乳腺癌肝转移时也表现为弥漫浸润 肝脏周边脏器( 如胆囊、右肾、右肾上腺、胃及食管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可直接浸润肝组织,表现为原发灶和继发灶连接成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难以判断二者之间何为原发病灶 1.1.2 间接征象:肝脏大小形态一般无明显变化,当肿瘤位于边缘或较大时,肝脏形态失常,肝表面局限性隆起肝实质回声通常较为均匀,很少有肝硬化表现 肝内血管、胆管受压表现和 HCC 类似,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血管可受压移位、中断等,但很少出现肝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 可有肝门部淋巴结肿大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不如 HCC 丰富内部可无明显血流信号,仅在肿块周边部见短条状或星点状血流信号(1-1-58B)少数肿瘤( 主要是高回声型)内部也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检查显示为动脉血流,常为高速高阻血流 1.3 超声造影肝转移瘤多数表现为乏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肿块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为低增强或无增强。
周边高增强环厚薄不一,类似面圈状, “面圈征”是肝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富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增强早于肝实4质,呈全瘤均匀高增强肝转移瘤有强烈的消退倾向部分病灶于动脉后期即出现消退,在门脉期绝大多数病灶迅速消退为低增强,至延迟期进一步消退,甚至近乎无增强,呈“黑洞”样表现故“黑洞征”是肝转移瘤的另一特征性表现 由于肝转移瘤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常表现为“黑洞征” ,与周围已增强的肝实质形成明显的反差,此时进行全肝扫查,常可观察到二维超声不能发现的小病灶及等回声型病灶,可极大地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内多发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 ,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面圈征” ,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黑洞征” ,特别是有已知原发肿瘤病史者,应考虑肝转移瘤但对于声像表现不典型者需要与以下主要病变鉴别 2.1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单发者更为多见,也可多发瘤体有浮雕感,周边回声较高,无低回声晕超声造影呈“慢进慢出” ,至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逐渐向心性充填,与肝转移瘤的“黑洞征”截然不同 2.2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常合并肝硬化和肝门静脉癌栓,以单发多见。
肿块边缘的低回声晕较肝转移瘤细窄,可有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可有轻度增强常有 AFP 升高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整体高增强,但延迟期消退不如肝转移瘤明显 2.3 非均匀脂肪肝非均匀脂肪肝内部回声均匀,多呈不规则片状5分布,无占位效应,也无血管、胆管的推压移位超声造影与正常肝实质完全一致,无异常灌注 参考文献 [1]聂刚,梅浙川.微泡造影剂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 年 01 期. [2]王文平,丁红, 齐青,毛枫,张韵华, 黄备建 ,徐智章.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 年 02期. [3]吕珂,姜玉新, 朱庆莉,蔡胜,张璟, 程铁花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 年 06期. [4]周建华,李安华,江虹虹,陈肖选,刘隆忠,裴小青,韩峰,陈孝岳.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 年 07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