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docx
16页目 录第一部分 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1999年厦门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厦门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0年厦门大学考古学概论考研真题2000年厦门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1999年厦门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厦门大学 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李济答:李济(1896~1979),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从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为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的学者1929年,李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后被选为第一届院士,主持和组织了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注意培养田野考古人才,使安阳殷墟等发掘方法科学化1949年,他主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其考古学著作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中国文明的起源》、《安阳》等2.金石学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3.北京猿人答: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7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4.大汶口文化答: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另有骨、蚌器陶器特征明显,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鬶、觚形杯等为典型器,黑陶器十分精致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发达,发现大量粟和家畜遗存,渔猎经济占一定比例氏族有公共墓地,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悬殊的现象大汶口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5.简牍答:简牍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后被纸代替以竹、木制成,竹制者称“简”,木制者称“牍”或“札”,习惯统称“简”,数片编在一起称“策”或“册”。
其上文字皆毛笔墨书,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 6.吴城文化答:吴城文化分布于江西北部,最初发现于清江吴城,其时代基本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相当吴城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特别发达;在生产工具上,马鞍形陶刀最具特色;在铸铜业方面,用石范铸造是其主要特点,已发现了斨、凿、斧、刀、镞的石范,这是中国铸范工艺中的另一形式在吴城文化的陶器和石范上,还发现了文字和刻划符号,但大都不能识读吴城文化族属未定,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一座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480多件,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与中原的殷商王陵相当,因而墓主人可能是南方某方国的最高统治者7.广州汉墓答: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
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眜”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简答题1.试述考古动物学及其研究方法答:(1)考古动物学的内涵 考古动物学,又称“骨骼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它是一门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2)考古动物学的研究方法①对于动物群的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都属于野生动物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②对于种类的分析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③对于动物骨骼的研究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换关系2.简述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及其价值答:(1)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①概况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外城墙以东1225米处,1974年春,西杨村一批村民打井时发现,当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发掘,探出总面积12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的俑坑,编为1号坑1号坑试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武士俑500个,车马4乘1976年在1号坑坑北探出2号坑,2号坑西探出3号坑,并在2、3号坑之间发现4号坑② 1号坑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60米、东西210米,深4.5~6.5米,面积1260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5个斜坡门道,f—JN内发现车辙已发掘部分发现武士俑500个,俑高1.75~1.85米,皆身着铠甲或战袍或执弩、弓,负矢箙,执矛、刀、戟,佩剑有战车6乘,陶马24匹据排列密度,估计全坑有6000兵马俑1号坑是步兵、车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坑四周是回廊,东西两端是列队守卫的步兵,东端长廊排列三列横队弩兵俑,共204个,皆执弓负箙,不着铠甲,着战袍,面朝东第一列横队中间及左右两端各有一铠甲武士俑,右端铠甲俑腰配铜剑,可能三人是东廊前锋卫队的指挥者。
南北侧廊侧翼卫队各二队,外侧一列分别面南、面北(即朝向外),内侧一列面向东(朝前),皆为执弓战袍俑西端回廊—N后卫面向西,也是朝外中间有9个过洞,以隔墙间隔,每洞4列纵队,为披甲执戈、矛等长兵器的俑,连同南北两边廊内侧的二路武士俑共38路纵队,皆面向东过洞军列中有战车相间,共6乘这是当时军阵的实际反映③ 2号坑2号坑在1号坑东端北20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两边分别有4和5个斜坡门道,北边2个,共11个,不含门道东西最长96米,南北最宽84米,总面积6000平方米此坑为步兵(含弩兵)、车兵、骑兵、车骑兵 结合的四个军阵混合编组,发现116件骑兵鞍马俑目前该坑大部尚为棚本覆盖,估计整坑可出武士俑900多个,马俑470多个,木质战车80余辆,有大量青铜兵器④ 3号坑3号坑在1号坑北25米,2号坑之西125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17.6米、南北21.4米、深5.2~5.4米此坑未经焚烧,系自然塌陷发现战车1乘,车后武士俑4个,南面铠甲武士俑42个,北面铠甲俑22个,共68个南、北两面武士俑沿四周相向排列,可能是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但未发现将军俑⑤ 4号坑4号坑在2号、3号之间,是尚未建成的空坑,未见任何文物,总面积4608平方米,深4.8米,可能是由于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爆发而被迫停工后废弃。
2)兵马俑坑的价值①历史价值兵马俑坑不但出土俑的数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②艺术价值陶俑的制作体现出非常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俑大小同真人真马,制作复杂兵俑的身份不同,装束不同,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1000℃,高温烧结不变形,至今坚硬如青石,击之有声制作的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 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的宝库③应用价值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皆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过铬盐氧化处理,表层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防腐能力强出土青铜剑多80厘米以上,2号坑出土一批青铜剑,长86厘米,光滑锋利,有的剑身共有8个棱面,棱面间误差不足一根发丝1号坑第一过洞出土的一把剑当时被俑压弯成45度角,取出后一瞬间恢复常态1号坑出土的16件铍,两面布满不规则云头状花纹,与器表的金相组织融为一体,与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工艺相似这些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在冶金工艺中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兵马俑坑的朝向对于秦陵朝向的确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坑是我国的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三、论述题1.论述东南沿海地区(闽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内涵答:(1)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①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石器多打制,磨制石器很少;打制石器多采集和渔猎工具,反映其经济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很不发达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制陶业不发达②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磨制石器和陶器才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中出现了东南沿海颇具特征的有 段石锛、有肩石锛、有肩石斧;陶器中产生了轮制的灰、黑陶,以及少量的袋足炊器;民俗方面出现拔牙习俗这些共同特征,是这一广大地域内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结果2)贝丘遗址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遗址,即“贝丘遗址”台湾、福建等地区,有广阔的海滩,可供石器时代的人们采集软体动物这些地区的内陆地带的河湖中也有可供采集的软体动物(螺、蚌)当时的人们将采集来的螺、蚌等软体动物作为食物人们将食剩的软体动物的介壳丢弃在住所附近,贝壳堆积成丘,故称“贝丘遗址”贝丘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器和陶器都很少石器多为打制的尖状器(俗称“蠓蛎啄”),这是一种采集软体动物的工具(挖掘软体动物)。
这种工具的较多的发现,说明这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是以采集和捕捞为主,农业经济不发达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被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有:福建省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台湾的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牛骂头文化、麒麟文化等2.试论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和随葬品的内涵变化答:(1)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①土坑竖穴木椁墓土坑竖穴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中期以后逐渐为横穴砖室墓取代上卿、郡太守至县令,多使用中型木椁墓,墓圹边长5~10米,单棺或双棺,椁室分割为三四个椁箱,随葬铜、漆礼器以及日用器、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