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28038537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教案# 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2、数(cù) :密3、罟(gǔ):网4、洿(wū) :洼地积水,池塘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6、彘(zhì) :猪7、悌(tì):敬爱兄长8、莩(piǎo) :饿死的人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五、课文串讲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迁移粟:小米,指谷类亦:也是其:代河东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考察政:政治无如:比不上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以......喻:用......来比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鼓:名作动之:助词,无义兵:武器刃:刀锋,借代兵刃:同义复词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或:有的凭(自己)耻笑 而:表修饰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而后:然后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直:只是,不过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无:同毋,不要之;取独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谷:粮食数罟:细网入洿池:进入池塘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时:时令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表承接11、王道之始也之始:这就是......开端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动词,种植之:助词,无义。

      衣:穿帛:丝织品豚:小猪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畜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时机其:代鸡、豚、狗、彘夺:耽误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时:农时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谨慎庠序:古代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讲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颁白:头发花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老百姓王:名作动,称王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涂:同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则:表转折岁:年成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什么不同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斯: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

      "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1、以意逆志法: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七、作业第三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