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纯之艺术史料的搜集与研究.doc
24页叶纯之艺术史料的搜集与研究 汤琼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摘 要: 关于叶纯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对目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 试图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学著述、音乐评论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对他的艺术道路和成就进行初步总结和评价从目前的资料中可以看出, 叶纯之先生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位著名的音乐美学家, 更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作曲家、音乐学家、翻译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集音乐创作、写作、翻译和教学为一身, 对上海音乐学院、对香港乃至全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文作为对叶纯之艺术史料研究的初步尝试, 希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帮助, 对其他研究者有所启迪关键词: 叶纯之; 上海音乐学院; 香港; 作曲家; 音乐学家; 作者简介:汤琼 (1965~) ,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31)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峡两岸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研究》, 项目批准号:14JJD760002Ye Chunzhi's Writings and Activities in Music:Historical Sources Searched and StudiedTANG Qiong Abstract: The article tries to give an initial summary of and remarks on Ye's music career and achievement, touching aspects of his compositions, theory, writings, reviews, and social activities.为了准备叶纯之先生的学术研讨会, 我开始查阅和整理有关叶纯之先生的史料, 以期全面地梳理他所做的工作, 对他的学术研究、音乐创作、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通过梳理和查找一些史料, 希望搞清楚他创作了什么, 他写过什么感谢叶纯之之子、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的信任, 他把所珍藏的叶纯之先生有关资料提供给我进行研究通过对叶纯之先生有限的研究和介绍文章中的一些信息 (如提到过他创作的作品名或某领域的创作) , 我对相关文献进行查找和考证, 改变了我对叶纯之先生只是一位音乐美学家的最初印象, 而作为一位神秘、博学、睿智、勤奋的学者, 作曲家、音乐学家、翻译家、音乐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形象逐渐清晰他是中国音乐界最传奇的音乐家, 更鲜为人知的是, 他为祖国做了大量其他的工作, 有太多的经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由于他特殊的经历和背景, 一直以来学界对他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提到叶纯之先生的名字时往往更多地会想到他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写过的电影音乐叶纯之先生自己有一份约 400 字的打印稿简历:作曲家及音乐学家, 中华音乐院理论作曲系毕业, 青年时期任教于香港音乐院及中国圣乐院, 并从事电影音乐写作多年1950 年代中期回上海工作, 80 年代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美学研究室主任回港定居后, 曾任第 42 届至 44 届学校音乐节评委, 在演艺学院及其他音乐院校执教, 并为《新晚报》撰写专栏乐评。
1992 年起并任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近年来主要创作有:歌剧《樱海情丝》, 芭蕾舞剧《雷雨》, 电影音乐《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音乐剧《雁儿在林稍》, 舞剧《玉卿嫂》, 二胡与乐队《辛弃疾》, 合唱《山百合》组歌及多部话剧、电视剧的配乐、插曲等文字著作有《音乐美学导论》, 以及论文、译文、乐评等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的副主编之一, 并撰写多个条目, 曾任《人民音乐》编委兼专栏作家,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在这份简历中叶纯之先生对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及对近年的代表作有简单的交代一作为一位作曲家, 他的创作非常广泛, 几乎涉及音乐所有体裁, 据现有的乐谱及相关文献初步统计, 包括交响乐 (1 部) 、歌剧 (1 部) 、室内乐 (1 首) 、各类型声乐 (19 首, 独唱、重唱、合唱) 、民乐及乐队 (5 部) 、舞剧 (4 部) 、话剧配乐 (8 部) 、戏曲音乐 (1 部) 、音乐剧 (1 部) 、时代曲 (48 首电影插曲以及两首纯时代曲) 、电影音乐 (配乐、制作 100 多部) 、大型团体操音乐 (1 部) 、电视剧配乐及插曲等等1.交响乐《人民公社群英谱———主题与变奏 (1958 年下放农村札记) 》是目前存有的唯一一部交响乐的总谱手稿。
图 1:乐谱手稿封面 下载原图关于这部作品, 叶纯之先生的朋友、曾经的学生, 作曲家张鸿翔先生在他的《叶纯之先生部分音乐作品有关情况》中写道:这是一部特殊年代而创作的一部特殊作品是一部未能获得演奏和实用的作品创作日期, 可能是在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叶先生在组织安排下去上海郊区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之后, 为了表达他的政治热情而创作乐曲共 13 乐段 (主题和12 首变奏) 大概在 1960 年冬, 我去叶先生家上课, 他非常自豪地给我看他精心构思的这首交响乐曲其音乐主题为当时推广的《农业纲要四十条》歌曲, 从而变奏出十二种不同音乐形象和情绪其音乐创作技法之高明令我赞叹不已令人遗憾的是, 这是在我国特殊年代里受到文艺界极“左”思潮影响而创作的但是, 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 没有一定的作曲功力, 根本不可能创作这部作品在总谱的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所写的主题及每个变奏的标题:主题歌唱农业纲要 40 条变奏:1.党委书记2.拖拉机手3.青年团员4.生产队长5.小队里第一个中学生6.医士7.饲养员8.老农9.公社工厂的工人10.保育员11.炊事员12.终曲 初生的太阳关于这部交响乐的演出情况目前没发现其相关资料。
2.声乐作品这是叶先生创作数量比较多的一个领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声乐作品保留下来目前能见到乐谱的有:陈克作词的那部分歌曲都写在 197×年的上海乐团的稿纸上, 乐谱上没有标记时间叶纯之先生在上海时期的作品, 尤其是歌曲, 一般没有标明时间, 1990 年代后在香港创作的基本都会在乐谱上署名并标注时间这些声乐作品有的是使用简谱写的, 有的是写在五线谱本上, 有些作品同时有两份手稿, 这可能是叶先生的习惯, 如组曲《山百合》一份用铅笔另一份用圆珠笔分别写在两个一样的五线谱本上 (谱本上印有 The U-nited Academy of Music) , 铅笔写的那本封面上写着“《山百合》手稿”, 而另一本的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 但都有签名《山百合》共由 5 首歌曲组成:1.山百合 (席慕蓉诗) ;2.四季 (席慕蓉诗) ;3.协奏曲 (痖弦诗) ;4.暮歌 (席慕蓉诗) ;5.山歌 (席慕蓉诗) 第 5 首两份手稿的总标题页写的都是《山歌》, 而两份手稿乐谱上面的标题却写的是《山路》, 歌词经过与席慕蓉的原诗核对, 确认的标题为《山路》声乐作品《思凡》是用铅笔写在大总谱纸上, 编制:Voice\Fl.\Cl.\Vibra\打击乐 (小铃、锣、木鱼) \弦乐组, 乐谱最后注明:约 3 分 50 秒, 1991 年 9 月, 香港。
《天伦歌》 (黄自曲, 钟石根词) 也是用铅笔写在大总谱纸上, 编制与《思凡》一样, “约 3 分半”, 1991 年 9 月于香港我认为这两首作品应该是演出过的, 因为叶纯之先生对作品进行了配器, 两份声乐声部都没有歌词, 所以应该是给乐队用的乐谱独唱歌曲有些用简谱完成, 叶先生对作品的演唱有自己的构想和表演设计, 如从乐谱最后的文字可以看出叶先生对这首歌曲演出时的表演设计, 此外从中可以判断这首作品应该是演出过另外一首也是此类情况在《在雨伞下》这首歌曲乐谱的背面, 作者写了伴奏乐器的设想, 并且最后写道“20 号伴奏用”, 可以断定是根据当时的演出条件和资源而配写的伴奏3.配乐叶纯之先生现存话剧配乐的手稿只有《勿忘我》一部, 在乐谱资料缺乏的情况下, 根据有关叶纯之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信息, 我通过戏剧期刊、上海地方志及当年的节目单等资料, 目前查到叶纯之先生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创作了8 部话剧配乐:1) 《彼岸》 (6 场, 作于 1977 年) :1978 年 7 月, 由上海话剧团一队演出于上海长江剧场编剧:杜宣, 导演黄佐临这是“文革”后, 第一部反映国际题材的戏剧作品。
1979 年该剧为文化部“建国 30 周年献礼剧目”并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 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2) 《灰姑娘》 (四幕童话剧) , 编剧:塔·加贝, 翻译:叶小铿, 由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 1979 年 5 月演出叶小铿是叶纯之先生的弟弟, 他是中福会儿童剧院的演员、翻译3) 《第二次握手》 (1979 年) :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 编剧:耿可贵、籍耿龙, 导演:伍黎, 指挥:樊承武, 领唱:朱蓬博, 伴乐:上海歌舞团4) 《神州风雷》, 1979 年由上海青年话剧团首演, 其他信息不详5) 《贵人迷》:[法]莫里哀, 导演:胡导、陈茂林, 音乐:叶纯之、葛甘孺作曲, 上海歌剧院乐队演奏,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设计进修班演出, 1980 年6) 《博士的罗曼蒂克》 (6 场) , 编剧:王公序, 导演:伍黎, 上海青年话剧团, 乐队演奏:俞丽拿、沈榕、沈西蒂、秦庆余、周士玮、朱工艾、严天义, 特邀:口琴:王庆隆, 童声: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部7) 《地狱边的曼陀罗花》 (10 场) :编剧:程浦林, 导演:杜冶秋, 演奏:吴加平、屠巴海、杨惟、方定昊、张志海、周建华8) 《勿忘我》:1980 年 10 月由上海青年话剧团公演于上海长江剧场。
编剧段维慧、李婴宁, 导演杜冶秋是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题材剧目这部作品叶先生没有采用常规管弦乐队配乐, 而是写了 5 个声部:小提琴 (4 人) 、大提琴 (1 人) 、吉他两声部, 一架钢琴有一天在同叶先生交谈时, 他谈到戏剧电影音乐, 不必都采用大乐队编配, 讲到《勿忘我》只用了 5 个声部效果也很好叶先生在这部音乐创作中, 采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小型乐队编制, 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部音乐作曲编写很精致 (张鸿翔文) 图 2:《勿忘我》乐谱首页 下载原图图 3:话剧《博士的罗曼蒂克》节目单 下载原图图 4:话剧《第二次握手》节目单 下载原图从朋友的描述和节目单可以看出叶先生的话剧配乐的确很有特点, 从这份当年话剧演出的节目单上我们注意到, 乐队的编制并不大, 演奏者如俞丽拿、沈榕、沈西蒂等都是著名的演奏家, 他们不止一次参与叶先生话剧配乐的演出, 歌唱家朱蓬博曾担任他的话剧《第二次握手》主题曲的演唱者, 能充分说明音乐在这些作品中的分量和演出水平在乐谱资料缺乏的情况下, 能找到这些当年的节目单, 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配乐的特点以及参与演出的音乐家等情况4.舞剧音乐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叶先生创作了 4 部大型芭蕾舞剧。
《雷雨》 (1980 年) , 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 编导胡蓉蓉、林心阁、杨晓敏, 主演杜红玲、石钟琴、杨新华等1980 年 12 月由上海芭蕾舞团首演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礼堂, 并于 1983 年赴京演出获好评《玉卿嫂》 (1985 年) , 舒巧与叶纯之先生 (作曲) 、应萼定先生 (编导) 合作将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玉卿嫂》改编成的同名舞剧这部舞剧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璇》 (1989 年) 这部舞剧在香港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香江魂》 (1997 年) 是叶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