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剖析.docx
6页基于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剖析 郑爱华【Summary】:在音乐教学当中,如何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并进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动力,成为音乐教育界近年关注的话题,而有关心理动力的理论也进行了有益的构建和探索,对此,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做了实践性研究因此,本文首先阐明了音乐学习心理动力形成的规律,其次着重分析了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并通过音乐兴趣、音乐审美、音乐目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Keys】:音乐学习;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学习是促进音乐文化和表演行为的一种活动,并对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具有推动作用,从而使得音乐艺术得以传承和更新而音乐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过程领悟和体验的,从而逐渐激发音乐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树立音乐目标,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予以进行的一、音乐学习心理动力形成的规律由于任何事物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的共同作用的过程,当然也包括内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其形成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外在动力的内化,二是内在动力的激发外在动力的内化:一般而言,外部环境的要求都是具有引导性的,有时带有强制性色彩,而学习者个体在外部要求的指引下,通过学习过程之中的行为操作和心理体验,不同程度地会获得一些音乐兴趣,也就是学习当中不可避免地收获一些成功和审美感受,这样,学习者个体的音乐学习获得初步的心理动力,音乐兴趣也逐渐被得以激发和有效释放,随之积极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也就产生并累积;同时在学习者个体自身原有的音乐需求持久刺激和强力作用下,内外音乐学习需求就会相互结合,使音乐需求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并最终实现音乐学习动力的内化。
内在动力的激发:一般而言,学习者内在动力的激发离不开外在音乐环境的刺激和作用,换言之,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和作用,学习者内在动力就还是处于潜在的休眠状态之中,并不能使之有效地得以激发出来而一旦学习者个体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就会产生直接的音乐需求,或者在外部环境的诱导及其价值追求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得以逐渐树立,积极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也就得以丰富,音乐学习行为更加常态化,音乐学习能力最终得以提高外在动力的内化和内在动力的激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过程对于音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单纯依赖外在动力内化或内在动力激发都是行之不远的,必须是动力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动力系统的整体功能譬如,学生在初步学习音乐阶段,学习兴趣的建立尤为重要,如若不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音乐学习就会处于消极应付状态乃至抵抗状态之中;当老师提出音乐目标要求而学生没有信心实现目标时,这种外在动力就难以得到内化二、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一)优化音乐环境,培养音乐兴趣兴趣培养可以增强学习动力,而兴趣培养需要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故而音乐兴趣培养不仅取决于个体天赋,更取决于外部客观因素:一是音乐客体美的吸引力,使得个体向往和陶醉于音响运动为主的音乐展示,从而激发个体积极学习音乐的心理反应,进而增强个体的音乐兴趣。
二是客观的音乐环境以音乐意识、观念的形式作用于个体,使的个体潜移默化产生音乐兴趣譬如,个体与音乐环境的互动与碰撞,使得音乐逐渐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进而音乐兴趣与日俱增;可能被某个音乐家故事或歌曲等所感动而激起音乐兴趣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上所述,既然音乐兴趣对个体而言如此重要,那么激发、培养和发展音乐兴趣就被视为不可缺少的因素,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1.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诱发音乐兴趣可想而知,学生所面临的音乐环境无非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家庭环境受制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音乐的爱好,如若父母对音乐持有冷漠态度,那么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会明显受到影响当然父母作为社会成员也会受到时代倾向性影响就我国目前而言,喜爱唱歌的学生会占有一定比例,但若喜欢音乐创作的学生就会寥寥无几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民音乐素养、舆论导向等社会音乐环境因素有关,也与音乐创作需要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导致学生无法激发兴趣因此,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的条件下,就非常有必要发挥学校环境的主导作用,以便最大潜力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以下为创建良好的音乐环境途径:一是美化具有艺术情调的音乐视觉环境譬如:在学生经常通往的过道、活动场所墙壁选择悬挂音乐图案和画像。
二是优化音乐听觉环境不言而喻,听觉主要针对人的耳朵进行灌输,而学校广播站无非是播放音乐的最好平台,甚至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兴建音乐演播厅,这样音乐就在潜意识中被慢慢接受三是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当然,音乐环境建设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共同发挥,而不是截然分割的2.优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精选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无非是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革新,这两者的选择成功与否与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也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开发起着必不可少的影响而教学手段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老师的爱好与厌恶进行音乐教学,更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内容的选择则要避免单调性、枯燥性和低级趣味性3.发挥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平和音乐艺术修养等要素决定着音乐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讨厌,即音乐兴趣的培养故而音乐教师在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要积极动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体验感受,从而培养音乐兴趣二)以审美为核心,丰富情感体验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和音乐情感体验并重,不可偏执。
因此,音乐教育过程需要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和情绪、情感体验究其音乐审美而言,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通过音乐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诸如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音乐活动都可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音乐成为教学关键,方法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注重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来自Www.lw5u.coM];加强学生音乐的理性分析力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单纯讲解音乐知识,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虽然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音乐属于实践性课程,没有自身的参与式学习,音乐的魅力在学生当中就难以建立和体验,也就不能透彻理解音乐的真谛,更不能产生积极的音乐情绪体验因此,音乐学习的过程重在参与,重在丰富学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音乐兴趣,否则别无他径能够使得学生建立积极的音乐兴趣三)提出适当要求,建立音乐目标音乐学习目标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教学任务,也是指引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学习过程而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能力的方向因此,音乐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建立音乐目标,不能拔高难度而在音乐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音乐目标的建立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具有一定挑战性。
二是目标动力要以学生的自信心为基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最大潜力而更好地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之中三是注意目标转化和动力内化,即群体音乐目标转化个体自主性音乐目标,外在的间接动力内化为自主动力三、结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的培养需要主动地介入,而不是被动地予以进行,这样,学生对于音乐体验、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才会取得突破Reference:[1] 陈缨.论音乐的学习心理过程[J].甘肃高师学报,2004,1:116-118.[2] 范华继.音乐学习心理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33-44.(湖南科技大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