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son11.pdf
7页Lesson 1 How are you? 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翻译的定义,历史,过程,策略,方法,要求一.什么是翻译:【1949】吴献书——翻译是一种文字真意全部转移至另一种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1980】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1990】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1995】蔡毅——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1997】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2001】箫立明——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1790】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 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1953】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1965】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 )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 )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1974】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1985】巴尔虎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 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1988】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把翻译的本质离不开原语和译入语,原作者和读者,原作和译作,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各翻译家的分歧在于如何界定翻译这个具体的过程和怎样提出翻译的要求与标准二.翻译的标准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 中提出: “信、达、 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强调译文应忠实原文、通顺易懂,“雅”指的是桐城派用汉代以前的文言文现代赋予“雅”新含义,要求译文有文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掺杂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必要时加批注或写文批判泰特勒三原则” ;费道罗夫“等值论” ;奈达“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纽马克“文本中心”论三.对译者的要求:译文达到汉语标准:1, 符合基本的文句要求,decent Chinese sentences 2 ,语法正确, 3,搭配合理, 4,结构工整, 5,符合汉语的音律: “上口”原则;音节成双,结构成对;“偶”结构。
等等例句“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德国到处都是森林和河流沉郁的墨绿色延绵无际,不时有一道冷漠的瓦蓝色穿过,两者都严肃而深奥数百年匆匆过去,今人从外面进入城堡,反而有了一种阴暗中的心虚、曲折中的胆怯、陈旧中的慌乱——余秋雨”得到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悠闲境界——郁达夫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泄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长空廖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林少华《挪威的森林》字典的使用: Free radicals, corn, fish story, true fresco, fresco, 四.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中国哲学主张“万物皆备于我”,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整体协和的哲学造就了整体思维而作为图像文字的汉字,其认知始于形象,以形写意,整体式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对汉文化的整体思维模式起着固化和定型的作用而发端于游牧和航海文明的西方文化,其神人分离的宗教文化和注重逻辑推理的思辨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的,强调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人只有个体自由,个人奋斗,不断探索世界和未知才可以自足。
这就使得西方哲学在知识论、科学实证论和逻辑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作为拼音文字的西方文字,其线性的(由小到大)、时间先后递进的分析式认知模式对其注重个体意识的思维模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五,中英语言差异: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主语—行为标志 —行为 —行为客体常用的语言传达模式是:主语—状语 —谓语 —宾语汉语是分析型粘着语(靠词序、语序、虚词表达意义),其特点是语序较为固定英语民族反映现实的思维顺序主要是:主题—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英语常用的语言传达模式是:主语 —谓语 —宾语状语,稍短的定语前置,较长的定语后置英语是分析、综合参半的曲折语言,因此语序即固定又有灵活的一面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7.英语多样化,汉语多重复8.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汉英语言对比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整体思维,分析思维汉语英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
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 主动发现答案 ‖ 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 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1 汉语粘着语,图像文字,表意象形文字英语曲折语,拼音文字2 分析性语言analytic 综合性语言synthetic 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来表达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以词汇的手段表示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英语的词形态变化相对丰富,用于标示语法范畴,表达语法意义3 意合 paratactic 形合 hypotactic Covert coherence隐性连贯种瓜得瓜overt cohesion 显性接应,句子、段落通常有一定的功能词重了悟,以神统形王力: “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
4 开放式的“竹式”结构封闭的“树式”结构根据思维的流动来安排句法单位的排列顺序,侧重“思维的流动”句子结构侧重“形” ,是以动词形态变化为主轴的句法结构模式, 意义紧紧地与句法形式相接合没有“重量原则”end-focus 或者 end-weight 将新信息或其主要部分安排在句子的尾部尾重原则5 主题显著 Topic-prominent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鸡不吃了主语显著 subject-prominent 换主语加句号主题评论结构,topic – comment,主题 —评论主谓结构的语言,subject – verb, actor – action 汉语常常以有生命的、具体的名词和代词做句子的主语英语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英语中无生命、 抽象的名词做主语的现象远远多于汉语这样书面语篇克服了主观武断性,增加客观公正性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具体表达法抽象表达法,大量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norminalization )英汉篇章结构对照表英语篇章汉语篇章直线式圆式(迂回式)逆潮式逐步达到高潮式路标式连接手段时空顺序,自然铺排式重过程,重原因重结果,重内容解决问题式现象罗列式六. what is meaning? Three definitions of meaning Critical Thinking1 Reference Theory by Aristotle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The meaning of a word consists in what it refers to. e.g., dog, unless, the tallest man in the world 2 Idea/image, the meaning of a word consists of the idea or mental imag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word. E.g. unless, red, cold,3 Meaning as use, the primary bearers of meaning are not words but sentences, not words. Words have meaning only when they are used in sentences. Without such context, they have no meaning. The only meaning a word can have is the meaning it gains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ntences in which the word is typically used. Firth (1964:111) asserts that ― meaning is a property of the mutually relevant people, things, events in the situation‖ , and Kirsten Malmkjaer does not accept the view that meaning is in text and suggests instead that ― meanings arise in situations involving language’七.夏济安译《美国名家散文选读》1 美国作家华盛顿· 欧文《西敏大寺》 第一段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 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magnificence of the old pile;and,as I passed its threshold,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 ,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 Congenial: Having the same tastes, habits, or temperament; sympathetic Ramble: Often or habitually roaming; wandering Mournful: Causing or suggesting sadness or melancholy: Pile: A very large building or complex of buildings. See Synonyms at building 2 霍桑的《古屋杂忆》 A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