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docx
27页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1941年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适值二战期间,他到法国战区担任美军心理学专家工作1945年回到哈佛,1952年成为哈佛的心理学教授,1960~1972年担任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之后接受英国牛津大学之聘,担任该校实验心理学教授,同时任教于纽约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兼任该校纽约人文研究所的研究员目前是纽约大学心理学研究教授,兼法学院资深研究员I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Processof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这段期间他还有几本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Knowing,1962)、《教学论》(TowardsaTheoryof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其它著作也很多,不胜枚举他最著名的主张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在任何发展阶段教予任何一个孩童」,也是当时课程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到198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发生重大的转折,而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Minds,PossibleWorlds,1986)、《意义的行动》(ActsofMeaning,1990)以及本书(1996)1987年因「理解人类心灵的毕生贡献」而获颁国际巴尔仁奖(InternationalBalzanPrize)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背景(一)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ofthe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
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的事情或达到有价值的目的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记忆也不只是一个人对固定的、没有生气的痕迹的重述,而是一个人完成想象的重建的问题思维就是一个人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弄懂所察觉的一大堆杂乱事实的过程总之,布鲁纳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对外部事物的类型化和概括化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是一种类型化的过程这种类型化是以一个人从观察到的线索到认出物体的种类所作的推理上的飞跃为基础的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过程使人有极大的能力去区别他们环境中的物体或过程。
人们为了弄懂他环境中事物的意义,他必须能够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似乎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者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者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例如,人们能够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又能够把各种不的颜色类化成一个概念,即颜色;或者类化成几个概念,如"暖色"、"冷色"等同样,人们也可以按照社会阶级、性格特征、宗教派别、民族性、性别和年龄等把人进行各种分类布鲁纳还认为,概念化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strategy)所谓策略,布鲁纳认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出决定的任何程序都可称为策略概念化正是通过策略的作用才发生的策略的选择要权衡三个因素:信息的情境;认知的难度;风险性1.信息的情境(informationalsituation)思维过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样,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才能开始思想工作面对一项工作,我们究竟应该收集多少信息?这要看该项工作的认知难度和风险情况如果该项工作关系重大,风险性大,而且有时间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或信息,那么人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以便使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如果搜集资料或信息的认知难度太大,而且工作结果的风险又不大,那么就可以少花时间去搜集资料。
2.认知的难度(cognitivestrain)思维是一种艰苦的活动要想做出超出个人理解能力的思考.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要作出许多遭受挫折的尝试如果一个人对他的思想的可靠性没有把握,他就可能产生极为忧虑的状态所以,人们在选择策略时,就要考虑该种策略的认知难度3.风险性(risk)思维的概念化过程的结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结果的风险性越大.人们越倾向于审慎的资料分析或信息加工如果概念化结果的风险性很小,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忍受更多的认知上的劳累另外,人与人之问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也有明显的差异关于类型化,布鲁纳提出两种基本的分类标准:一是同一性(identity);二是等值性(equivalence)intellectualbarrel)里面构成所谓同一性是把同一对象若干不同的变异放进一个智力筒的所谓等值性是把不同种类的对象看作互相完全相似而归为一类等值类型有三种形式:感情的、功能的和形态的如果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或过程引起一个人同样的情感或情绪反应,那么人们就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感情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而具有同一种功能时,人们也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功能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具有同一种形态时,人们就倾向于将它们归为同一形态类型。
实际上,布鲁纳所说的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就是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二)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些实验研究他认为,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儿童智力的发展表现为再现模式的变化所谓再现模式(modelofrepresentation)就是人们再现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的方式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再现知识经验的方式也就不同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三种再现模式这三种再现模式按其在儿童身上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动作性再现模式",简称为"动作性模式"(enactivemodel);动作性模式所谓动作性模式是指人们用"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这种通过适当的动作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方式称为动作性再现模式动作性再现模式具有高度操作性特点在这种模式中,认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它是由一套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的行动构成的例如,儿童在动作上知道怎样去骑自行车或怎样打一个绳结等这种动作性再现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经幼儿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
因此,布鲁纳把这种模式看成是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或知识掌握的初级水平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认知模式自始至终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实际上,布鲁纳的动作性再现模式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感知运动水平"其实两人所述的都是儿童初级的认知方式或智慧水平,即通过感知动作去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部环境只不过皮亚杰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过程,而布鲁纳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结果他们都说明儿童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初级方式是通过动作获得的,即通过动作去认识和再现外部事物"映象性再现模式",简称为"映象模式"(icomicmodel)和"象征性再现模式",简称为"象征性模式"(symbalicmodels)映象性再现模式布鲁纳的所谓映象性再现模式是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再现模式在动作性再现模式之后出现,而且在从而进行概括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映象性6至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布鲁纳将它看成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其实,它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所描述的"具体运算水平"的认知活动,即依赖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认识和掌握事物。
这种再现模式经过儿童期的发展,在人的一生认识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布鲁纳的象征性再现模式是再现知识经验的第三种方式,又称为符号性再现模式它是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号系统再现之三、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 习得(acquisition)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炼,(2) 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外推(extrapolation)、内插(interpolation)或变换(conversion)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3) 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如此等等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的这种观点,是与他从事的一系列认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布鲁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从事知觉的研究,战争期间从事了-系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战后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认知过程的研究1956年,布鲁纳与古德诺(J.J.Goodnow)和奥斯汀(G.A.Austin)一起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计划,并以《思维之研究》为书名发表了研究的结果。
该书力图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普遍的现象:归类或慨念化(categorizingorConceptualizing)皮亚杰称这本书是"思维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完全重新恢复、重新解开了这一领域中最重大的问题Bruner,etal•1956)该书涉及到知觉理论、分类理论、概念获得及其策略理论、编码系统理论、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对解释学生的认知过程很有启迪这些理论的具体解释如下:1.知觉理论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正值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但布鲁纳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他认为,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这种观点在形成知觉研究的"新看法(newlook)"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客体的物理特征(如客体的大小和形状)和观察情境的条件(如光线和现实者离开客体的距离),是人类知觉物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新看法"认为,观察者在知觉客体的物理特征时,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布鲁纳等人的实验表明,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把硬币估计过大,这是由于钱对贫穷儿童具有更大价值的缘故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他认为,知觉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知觉具有归类和推理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