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历史教师对2012年上海历史试题评议.doc
3页普陀区历史教师对2012年上海历史试题评议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高考命题对中学教育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我看来,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理念突显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学情强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如选择题31—35,非选择题36“梭伦的大盾”、37“开国议政”、39“妇女与教育”、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等题;另一方面是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让考生对史料直接阅读进行做题如有对史料的鉴别──选择题3;有对史料的解释──选择题5 ;有对史料的推理判断──选择题11、19;有对图文史料的解读──选择题10、15、20、26 、29;有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选择题6、7、9、22、23、24、27、30但是,恕我们直言,今年历史高考强化了历史能力力度之大是历年高考罕见的我们认为,命题无论如何从思维能力立意都应该建立在中学历史这一特定阶段上,立足于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学情上高考命题的核心知识是教材,无论命题者又如何追求试题的新颖,结构的创新,高考试卷涉及的考核目标、核心知识,与教材有极大的依存度,应与教材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高考历史试题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史料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
然而,在今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所呈现的史料内容与教材中的知识有背离之疑,如选择题6、15、19;还有就“史料论史料”之困,如选择31、34,非选择36、39因此,我们不能只顾精选史料,而不顾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甚至于有的题目答题要求还脱离教材,学术味道太浓,有培养历史学家之嫌这样,就达不到命题者预想的目标,使得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具体分述来看:1.历史的本身特点不强,结合教材度不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题目后,发现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不懂历史的考生,只要语文功底深厚,选择准确率高于选修历史的考生,这类题目不需要过多的历史知识那么摆在我历史教学的一个难题是:有些题目就算我上课不听,我照样能选如果我听了还不一定能选对如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 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又如选择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 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 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答案是A此题咋一看还以为是考地理题目呢,与历史基本知识毫无关系,只要知道“博斯 普鲁斯海峡”是君士坦丁堡就能答题,作为历史角度实在看不出来再如第15题,看图片找传自西方的事物,答案是老者的眼睛,这毫无历史学科知识含量2.有部分试题题干与问题提出不严谨,使得今年历史试卷争议不断,没有结论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该题存在很大争议:题干与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公元646年前后,基于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史实,选项B在大化改新之后,而选项C、D也同样在大化改新之后因此,若问“最可能出现在”何时的话,B、C、D三个选项都应该入选只有将题干改成“最早可能出现于何时”,或者将选项C和D改成在公元646年以前的时间年代,选项B才是唯一正确答案另外,《高中历史第七分册﹒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大字部分强调儒家文化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而该内容出现在这一课的“知识链接”栏目中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
……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该题,仅从所给的文字来看,丝毫看不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痕迹省略号前后的文字仅仅是强调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权力,没有被看出任何互补性的条款(排除B),也没有看出地方权力必须维护中央权力的意味(排除C),反而隐含各司其职的味道(勉强选择D)3.试卷有部分试题脱离教材和考纲的能力要求,致使老师们产生疑问和迷茫 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图略)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我们一直强调论从史出,该题却脱离教材,一再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测的本领,而且题目选项的设计也是相当的不严谨,同样反映了逻辑不严密非选择题第36题,第一个问,“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会?”,答案完全脱离教科书,只是单纯从提供的材料回答,缺少历史学科知识性,不学历史的同学会比学历史的同学答得更好,以选择题第8小题为例,“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是什么的正确选项是“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但无论是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还是《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都只字未提“行会”,而且教材也从未表明佛罗伦萨是完全自治的城市,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学生容易犯错。
4、试卷3分题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过高从而致试卷难度过大,考分不高34题、35题都易让学生犹豫,需要全面仔细思考,尤其是34题在如果无法将“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中所隐含的推崇史学客观科学的意思准确解读,就会很容易选择“傅斯年主张史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方法”答案,而无法推导出“傅斯年重史学客观性而不重视史家的主观取向”答案19题的“领水外轮吨位”、35题选择“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其中经济主权让渡对学生来说概念冷僻,题干又很难反应出,这真实难为学生了高考命题要打通命题者与广大基层学校的通道,就必须要回归历史,回归学生,回归历史学科本质,回归我们的学生的学习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