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水道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水道这条水道因朝代不同,名称也不断变更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这条水道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水道沿岸的城市进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水道,它是综合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是鸿沟的重要组成片面惠济区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兴隆,自然湖泽广袤分布,是鸿沟的起点,也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立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忍的都城大梁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边水系众多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敖山(广武山)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持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向延迟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结果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水道。
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延迟,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 1 水运交通网鸿沟水道的开通,进展了交通,相应地刺激了商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的进展,对农业的进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盐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举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喧嚷分外 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在引黄河入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扒开大豁口,汹涌的黄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严重破坏秦国利用水战,轻易地灭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秦国占有了鸿沟水道后,在漕运枢纽荥阳北边的敖山(广武山)上,设置了全国最大、最重要的粮仓——敖仓楚汉争霸之际,刘邦和项羽曾屡屡围绕敖仓开展争夺 两汉时期,汉王朝一向利用鸿沟水道调运东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接济关中和洛阳,屡次对鸿沟加以治理,更加加强了对引黄河口门处的荥口石门的整治西汉末年,黄河、汴渠(西汉鸿沟被称为浪荡渠、狼汤渠,东汉成为汴水、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多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启用王景治河,在荥阳至千盛海口的一千多公里间修筑提防,把河水限制在确定范围内,保证了汴渠的疏通,便利了农田浇灌与水道的畅通。
2 通济渠 公元581年,杨坚废帝自主,建立隋朝连年征战导致经济衰退,加之长安城内需要依靠江南和淮河流域的抚养,北方边境城市和大量边防军需要粮食的供给,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串南北大水道的必要性 1.开凿通济渠公元605年,隋炀帝一继位,就抉择营建东都洛阳,第三天就命令河南等郡的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疏通鸿沟故道使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通济渠全长1300余里,沟通了江、淮、河、汴四大水系,成为水道的主体片面通济渠标准宽四十步(约67米),烟波浩渺,又在渠两岸修筑御道,遍植柳树,蔚为宏伟,称柳堤 通济渠的盛况已不在,但通济渠当年的风貌犹可想象白居易走在汴河大堤上,就用一首诗描绘过两岸的风景:“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这首诗里,依稀能想见荥泽八景之一——隋堤烟柳的风貌 2.隋炀帝巡游江都通济渠东端渠首就是中国大水道通济渠郑州段,据考证隋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就是从这里启程的史料记载:开凿通济渠当年的八月十五日,隋炀帝第一次率领百官巡游江都,乘撵车来到荥(汴)口,所带的船只前后相接可绵延二百余里,队伍浩若长龙,随行的官员、嫔妃等多达十几万人,拉纤 3 挽船的壮丁也有8万余人。
小故事——柳树为什么又称为杨柳 柳树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树种,柳树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杨柳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杨广其次次下江南的时候为柳树赐姓的 大业六年(611年)三月,隋炀帝其次次下江南好面子的隋炀帝在启程之前就派人修建了浩瀚绮丽的龙舟,他自己乘坐的最大的龙舟长约33米,高15米,简直就是一座移动的水上宫殿 由于龙舟体型巨大,务必要有人拉纤才能行进隋炀帝“别出心裁”地不用男性纤夫,而是派手下在江淮的民间挑拣了1000名十五六岁的少女,她们都身材窈窕、画着宫妆、穿着绫罗绸缎做成的衣裙,拉着用彩锦装饰的纤绳牵引龙舟前进这些拉纤的少女被称为“殿脚女” 其次天早晨,隋炀帝传旨击鼓开船,一千殿脚女一齐在岸上牵挽,龙舟悠悠漾漾地前进,隋炀帝那么一边赏识水道两岸的绮丽风光,一边赏识拉纤的美少女,感觉欢喜无限当时正是农历三月下旬,天气一下子热了起来,而且堤岸上没有树荫,拉纤的少女们走不上半里远近就大汗淋漓一个叫虞世基的翰林学士献计:“将两堤都种了垂柳,有了树荫,殿脚女们就不怕日晒了炀帝听了大喜道:“此计甚妙,只是河长堤远,一下子哪来得及种得那么多?”虞世基答道:“陛下只要下一道圣旨,不管是官 4 是民,只要在水道的堤岸种一棵柳树,就赏绢一匹。
这些穷老百姓,好利忘劳,断定会连夜种起来,我估计五六天的时间,便能告成隋炀帝赶快让手下传旨民间:有种柳树一棵者,赏绢一匹又叫众太监,督同户部,装载多数的绢匹银两,沿堤照树给散只因这一匹绢的重赏,水道两岸的百姓便不顾性命,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连夜赶来种树,往往来来,络绎不绝,以至于靠近运堤岸的柳树都被挖没了,三五十里远的柳树,都被挖过来种小的种完了,连一人抱不来的大柳树,都连根带土扛将来种结果只用了两三天工夫,一千里的水道堤路就都密密地种了柳树,树荫覆地,碧影参天,就像柳巷一般隋炀帝见了这绿荫,欣喜无比,觉得这柳树有功,抉择赐柳树国姓,姓了杨此后,柳树也就有了“杨柳”之美名 3.隋唐大水道的贯串隋炀帝下扬州的同时,又开凿了邗沟,连接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永济渠以沁水与黄河的交汇口(今河南武陟县西北,与郑州隔河相对)为起点,北至涿郡(北京);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疏通江南河,沟通了长江至余杭(杭州)至此,举全国之力,费时六年,一条长达2700余公里的隋代大水道,全线贯串,从而成为我国水陆交通命脉,为唐代航运、丝绸之路进展,经济文化昌盛奠定了物质根基 隋朝大水道,因“隋代开凿,唐代昌盛”,故称为“隋唐大 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