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秦乐杨赛音乐艺术2014年第4期.doc
18页1论秦乐杨赛 摘要:秦乐是中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建国之初,努力继承周的音乐传统,礼乐逐渐发达到秦缪公时,秦的礼乐足可以与中原各国相比除礼乐外,秦的女乐在对西戎的交往中保持相对音乐优势秦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声乐技术很高,音乐理论发达秦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音乐制度,设立太乐令掌管礼乐,有专门传授乐学的博士今本《诗经》中还收有多首秦国歌诗秦根据周乐制作了《五行》、《寿人》、《真仙人诗》等乐舞秦还设立乐府,管理女乐,以供宫廷娱乐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法家采取重耕战轻音乐的政策,秦乐全面衰落到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发生了焚书事件和三次杀儒、拘儒、罢儒事件,礼乐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如此,礼乐还掌握在少数齐鲁儒生手中,不至于完全失传由于秦吸收了各国女乐,女乐却获得更大发展秦乐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秦代;礼乐;女乐;乐制引言公元前 770 年,因协助周平王(约前 781-前 720 年,前 770-前 720 年在位)东迁有功,秦襄公(前 777-前 766 年在位) 1全部受领了西周京畿故地从秦襄公到秦文公(前 765-前 716 年在位),曾经八次迁都秦始皇于公元前 230 年发动统一战争,最终于公元前 221 年兼并天下。
公元前 206 年,秦王子婴被杀,秦国灭亡,结束了长达 564 年的历史秦为中国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2,自汉以来的很多社会制度都来自于秦然而,在音乐领域,秦似乎没有什么建树有人认为,秦于六国时无乐 3历代史官对秦灭礼乐发出一片讨伐之声近世音乐史家大多将秦汉音乐并论,而往往以汉乐[收稿日期]2013-09-23 [作者简介] 杨赛(1976- ) ,男,湖南湘阴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1王云度:《秦史编年》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4 页2章太炎:《秦政记》 ,见《章太炎全集》第 4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 71 页3穆辰公:《伶史》 ,北京:学苑出版社据 1917 年本影印,2008 年版,第 34 页2为重点,对于秦乐,只是一笔带过然而,秦果真无乐吗?如果秦无乐,那《吕氏春秋》中如此丰富的音乐史料与音乐理论又从何而来呢?秦果真无乐制吗?如果秦无乐制,那汉的乐制又从何而来呢?一 秦乐的发展由于史料的缺乏,秦的来源众说纷纭 1,秦乐的渊源也难考证。
王蘧常(1900-1989)说:秦至秦仲(前 844 年―前 822 年在位)时,始有车马礼乐侍卸之好 2秦石鼓文所载内容大多为马车、御术的描写 3秦仲为周宣王(前827 年—前 781 年在位)大夫,助周诛西戎,后为西戎所杀《诗大序》:“《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4《诗经·秦风·车邻》中的瑟和簧,都是周的乐器,说明秦自建国之初就自觉接受西周礼乐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王朝京畿故地歌诗尽归秦所有,秦开始制作歌诗《诗经》收秦襄公时歌诗 4 首:《驷驖》、《小戎》、《蒹葭》、《终南》《诗大序》:“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5从内容与风格上看,这些歌诗与西周其他歌诗并没有太大不同秦文公 16 年(前 750 年),大批“周余民”被秦接受过来,其中有不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对改变秦国落后的文化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文化很快达到较高的水平 6,秦礼乐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1978 年,在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鎛 5 件,钟 3 件 7,被称为秦公鎛和秦公钟 8,为秦武公(前 697 年-前 678 年在位)时乐器 9,铭文上载有秦世系从形制上看,这些乐器与西周王朝的乐器也大体相同。
1王云度:《秦史编年》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4 页2王蘧常:《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2008 年第 2 次印刷,第 10 页3祝中熹:《早期秦史》 ,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7 页4[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233 页5[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233 页6林剑鸣:《秦史稿》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88 页7卢连成:《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鎛》 , 《文物》1978 年第 11 期8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84 页9李学勤:《东周秦代文明》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77 页3秦缪公(前 659 年-前 621 年在位)时歌诗《诗经》收《黄鸟》1 首《诗大序》曰:“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缪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1 《史记·秦本纪》:“三十九年(前 621 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2秦康公(?-前 609)时歌诗《诗经》收 4 首:《晨风》、《无衣》、《渭阳》、《权舆》这些新作的秦歌诗都继承了周乐的传统秦景公 33 年(前 544)年,吴公子季札(前 576 一前 485)受吴王余祭(前 547—前 530 年在位)之命访鲁,鲁襄公(前 572-前 542)依礼请季札观乐,当奏到《秦》乐时,季扎评价说:“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注曰:“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及襄公佐周平王东迁而受其地,故曰周之旧 3这说明秦建国以后的四百年间,努力接收周的礼乐文化,在歌诗的创作、乐器制造和礼乐制度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二 秦乐的高峰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秦国的音乐文化逐渐达到高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其一、礼乐整体水平堪与中原大国比肩秦缪公三十七年(前 619 年),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4《国语》中有一段秦、晋音乐外交的故事明日宴,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辞子余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成拜卒登,子余使公子赋《黍苗》子余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
若君实庇廕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荣,东行济河,整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243 页2[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194 页3[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669 页4王蘧常:《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 页4师以复强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秦伯叹曰:“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秦伯赋《鸠飞》,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辞子余曰:“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从德?” 1(《国语·晋语》)在这次高级别的外交活动中,秦伯赋了三首诗《诗经·小雅·采菽》本是写天子接待前来朝贺诸侯的诗,秦伯赋此诗表示对重耳(前 671 年-前 628 年)的盛情欢迎《诗经·小雅·小宛》本是写家道沦落时兄弟相互诫勉的诗,秦伯赋此诗表示对重耳的同情与勉励《诗经·小雅·六月》本是写周宣王将领尹吉甫凯旋归来的诗,秦伯赋诗此表示对重耳的期望与鼓舞。
秦伯赋这三首诗都很得体,说明秦的礼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二、秦对西戎保持音乐相对优势,音乐成为秦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接待西戎使者由余时,秦缪公故意展示秦国的女乐,向其炫耀文化软实力,没想到却遭到由余的反驳秦缪公觉得由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令内使廖向戎王献女乐,以磨灭戎王的意志,离间西戎君臣,最后完成了对西戎的侵占,稳定了后方,奠定了进攻中原的基础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2(《吕氏春秋·不敬论·不苟》)桀有女乐 3 万人 3商代就有赠女乐的做法 4,王或贵族可将女乐可当作礼物赠送他人 5纣有女乐 3 千人 6秦缪公用女乐侵占西戎的手法为其他各国仿效1徐无诰著、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 339 页2[秦]吕布韦辑、[ 汉]高秀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584 页。
又略见《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 ,同书,第 1548-1569 页又见《史记·秦本纪》 , 《史记》第 193 页5晋悼公十二年(前 562 年)伐郑,郑伯嘉贿赂晋悼公师悝、师触、师蠲 3 名乐师,另加歌 鐘 2 列 , 28 名女乐 1鲁定公十二年(前 498 年),齐景公送给鲁哀公、季桓子女乐 80 人,导致孔子离开鲁国 2公元前 494 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用女乐来麻痹吴王夫差,并最终灭了吴国秦惠王(前 354年—前 311 年)时期,晋国用女乐离间虢国君臣,导致宫之奇、百里奚受到冷落,虢国最终灭亡 3其三、秦的民间音乐生活十分丰富穆辰公说秦歌来始于高渐离 4,这是错误的秦缪公时期的民间音乐生活就十分丰富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5(《史记·商君列传》)百里奚为秦缪公时重臣,这说明当时秦民间有童谣和劳动歌曲百里奚为秦相,堂上乐作,所赁浣妇自言知音,因援琴抚弦而歌问之,乃其故妻,还为夫妇也,亦谓之扊扅 6《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引《风俗通》)这说明秦当时民间有宴乐至今琴曲中还有《扊扅歌》 7《汉书·艺文志》著录:《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这 8 篇歌诗当采自秦地民间其四、秦的声乐达到很高的水平3[周]管仲著 黎翔凤著 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398 页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 页5方建军:《商周礼乐制度中的乐器器主及演奏者》 , 《音乐研究》2006 年第 2 期6[周]管仲著 黎翔凤著 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989 页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547 页2[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1544,1918 页又见《韩非子·内储说下》 又见《论语·微子》 3[汉]刘向编 缙云 鲍彪校注 吴师道重校:《战国策》 ,四部丛刊本,第 3 卷4穆辰公:《伶史》 ,北京:学苑出版社据 1917 年本影印,2008 年版,第 34-35 页5[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2234 页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74 页7《扊扅歌》唱百里奚故事,载 1549 年刊《西麓堂琴统》 ,其歌共 6 段,有丁承运打谱本。
见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 ,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4-35 页6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