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doc
49页力学基础 一、 易错知识点 1. 力 力 定义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 牛顿(N)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力的特点 普遍性、物体性、相互性 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 F 力的图示: 2. 重力、弹力及摩擦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定 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会产生阻碍发生形变的力,这种力就叫弹力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符号 G F f 施力物体 地球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 产生条件 —— ①相互接触②弹性形变 ①接触②粗糙③压力 ④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三 要 素 大小 G=mg 由物体的材质及其弹性形变量决定 f 滑:取决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压力 f 静:由平衡条件求解 方向 竖直向下 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f 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f 静: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作用点 重心 接触点 接触面上 3. 合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时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A、 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方向相同;即:F= F1 +F2(同向相加) B、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即: (反向相减) 5.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6. 平衡力:若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称为平衡力,即这几 个力的合力为零,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7. 二力平衡: A、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B、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 条件 “同体”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等大” 两个力大小相等 “反向” 两个力方向相反 “共线” 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C、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不 同 点 作用对象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力的性质 性质不一定相同 性质一定相同 依赖关系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 相互依赖,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作用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平衡 各有各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与物体状态无关 共 同 点 “等大”、“反向”、“共线” 8.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叫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9. 惯性: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10.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体所受合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合力为零 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合力与运动方向一致 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体做曲线运动 11.受力分析步骤: A、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是对谁进行受力分析,只分析这个物体受到的力; B、 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C、 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二、 易错考题 例 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 G=1N,则弹簧测力计 A 和 B 的示数分别为( ) A.1N,0 B.0,1N C.2N,1N D.1N,1N 【分析】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答】对 A 来说,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 FA=G=1N,则弹簧秤 A 的读数为1N.对B来说,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1N,则弹簧秤 B 的读数为 1N. 【答案】D. 例 2: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茶杯和桌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形变,茶杯没有发生形变 B.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茶杯发生了形变 C.茶杯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形变 D.茶杯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茶杯发生了形变【分析】茶杯和桌面之间有弹力作用,其原因是桌面和茶杯都发生了形变.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茶杯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 【解答】A、茶杯和桌面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和茶杯都发生了形 变.故 A 错误.B、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茶杯施加的,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故 B 正确.CD、茶杯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故C、D 均错误. 【答案】B. 例 3: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当船漂浮在水面上时,船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解答】地球的引力减小一半,那么船的重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都将减小一半; 所以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但由于浮力也减小,故船的吃水深度仍不变. 【答案】AD. 三、满分训练 训练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每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 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时,用力冲拳和踢腿,并没有受力物体,说明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C.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D. 两个力都是 10N,这两个力一定相同 训练2: 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接触时一定会产生力 B.单独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 C.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一定受力的作用 训练3: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阅读下列句 子,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中“百草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烟”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 D.“飞流直下三千尺”中“飞流直下”表明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 训练4: 小明同学对 2010 年广州亚运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状发生改变 C.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平衡力作用 训练5: 篮球是大家喜爱的运动(如图所示),有关篮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抛出去的球,上升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拍球时手感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球出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球具有惯性 D.飞行中的球会落向地面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训练6: 下列不具有弹力的物体是( ) A.自然状态的弹簧 B.被压弯的竹枝 C.拉开的弓 D.拉长的橡皮筋 训练7: 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训练8: 一根长 8cm 的弹簧,当所受拉力 8N 时,长度变为 12cm,当长度变为 14cm 时所受拉力是( ) A.10N B.12N C.14N D.20N 训练9: 使用弹簧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B.弹簧秤必须是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C.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拉力不能超过弹簧秤刻度的最大值 训练10: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A.偏大 B.偏小 C.相同 D.无法确定 训练11: 运动会上,小明将手中的铅球推出,如果忽略空气阻力,铅球在空中飞行的 过程中,其受力情况是( ) A.只受手的推力 B.受重力和推力 C.只受重力 D.受重力和惯性力 训练12: 一颗使用电推进系统--氙离子推进器的欧洲“GOCE”卫星因燃料耗尽,在地球大气层中解体,其残骸于 2013 年 11 月 10 日午夜着陆到地球表面.关于“GOCE”卫星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卫星还没有进入大气层时,其不受重力作用 B.“GOCE”卫星解体着陆到地球表面过程中,其惯性越来越大 C.卫星电池板所需的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GOCE”卫星解体下落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变小 训练13: 如图所示(俯视看)以速度 v 匀速运动的列车车厢里有一水平桌面,桌上有一静止小球 A,突然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运动到 B,这时列车正在( )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训练14: 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 点)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 A.1 B.2 C.3 D.4 训练15: 下列物理学家中,首先揭示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规律的是( ) 训练16: 下述哪个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 A.火车匀速通过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