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文书与壁画中的古代体育.docx
5页敦煌文书与壁画中的古代体育洞窟壁画留存着体育竞技的鲜活瞬间这些绘制于不同年代的画面,从公元四世纪后期延续至十三世纪中期,遍布 4.5 万平方米的壁画空间,将各类运动场景定格在墙壁之上北周莫高窟 290 窟的壁画中,三位射手并肩站立,双腿分开呈稳定姿态,同时拉弓搭箭对准前方七个标靶,左右各有两人肃立围观,整个场景尽显步射竞赛的紧张秩序同窟的摔跤图更具细节,四人构成完整场景,右侧长袍者高举右手审视战局,应是执法裁判,左侧黑衣人面露惊讶,中间两位赤身短裤的摔跤手肌肉隆起,正处于激烈对抗中晚唐莫高窟 9 窟的摔跤者则脚已绞缠,右侧进攻者左手插入对手两腿间,右肘封锁头颈,胜负已见分晓五代莫高窟 61 窟的画面里,一方伸臂欲搂,另一方巧妙躲闪,攻防之势跃然壁上除了这些对抗性项目,北周 290 窟还有举重场景,梳双丫髻的表演者单手举象,五代 61 窟则有力士擎举铜钟的画面,虽带艺术夸张,却真实反映了举重器械的多样性北魏莫高窟 257 窟的游泳图中,四人划水姿态构成花朵图案,类似现代花样游泳;隋代 420 窟的游泳者则呈交替打水、侧头吸气状,与自由泳动作相近这些图像并非随意创作,而是对当时体育活动的真实摹写,成为后人了解古代竞技风貌的直接物证。
丝路往来催生了球类运动的多样形态马球在其中最为兴盛,敦煌文献中有诗歌专门描绘其场景,仲春时节的林间球场,骑手分作青红两队,脱去常服换上锦衣,银镫金鞍搭配紫骝马,球杖如月牙挥舞,皮球似流星穿梭,比赛至激烈处人衣湿透、马汗直流这种运动兼具军事训练与娱乐功能,从宫廷贵族的节庆赛事到民间的自发较量都颇为流行,壁画中多次出现的球场围栏与专用球杖,印证了其场地与器械的专门化由马球演变而来的步打球同样常见,莫高窟部分壁画中,人物手持短杖,在平坦场地上奔跑追逐,以击球入门决胜负,规则与马球相近却无需骑马,更易在民间普及,尤其受到不擅马术的平民喜爱蹴鞠则是另一项普及运动,文献中留存的召蹴鞠书提及雨后微凉时,人们以蹴鞠释闷,邀约对手赴场较量,书简中 “趁晴共戏,以释劳烦” 的字句,展现了其休闲功能甚至佛教经卷中也能见到关于鞠的记载,将其与修行中的心神调节相联系,可见其渗透之广这些球类运动在传播中不断吸收丝路沿线的技术特点,马球的球杖造型便融合了西域器物的设计元素武艺竞技在壁画中展现力量与技巧的博弈射箭场景最为丰富,既有步射也有骑射,除了北周 290 窟的步射竞赛,还有骑射者俯身瞄准的动态画面,弓身弯曲如满月,箭矢即将离弦的瞬间被精准捕捉。
剑术画面则见于榆林窟中唐 25 窟与莫高窟盛唐 154 窟,前者两位持剑者一攻一防,左手剑指配合招式,后者举剑欲击与架剑防守的动作,兼具技击性与观赏性摔跤图像数量达二十余幅,不同年代的壁画呈现出各异的动作招式,有的手足相绞,有的虚实相防,展现出 “以巧破千斤” 的传统理念马术运动则融合了速度与灵巧,莫高窟 428 窟北周赛马图中,两马四蹄拉直飞奔,旁边树叶因风速倾斜,尽显竞速之快;五代 61 窟的马上技巧图中,骑手离鞍俯身捡拾地面绳索,场面风驰电掣举重作为重竞技项目同样突出,从北周举象到五代举钟,器械从模拟动物到实用铜器,展现了力量训练的演变武术套路在壁画中也有呈现,莫高窟北魏 251 窟的金刚力士搏击呈仆步与侧弓步劈掌,属外家拳风格;五代 61 窟的集体练拳图则立身中正,兼具拳法腿法,类似内家拳技法节庆民俗为体育活动注入生活气息清明寒食前后,各类体育活动尤为集中踏青是此时的重要习俗,文献中寒食相迎书描述春阳满路之时,人们携带酒食前往野外,既祭扫先灵也散心解烦,在行走间活动筋骨,有时还会穿插短途竞速西魏莫高窟 249 窟的赛跑图中,羽人奋力奔跑,腿呈一字跨跳腾空,双手握飘带,刻画出节庆中竞速的热烈。
放风筝的场景虽少见于壁画,文献却有诸多记载,古时称纸鸢或鹞纸,与天乐意象相关,放飞时需拉线奔走,迎天顺气,兼具娱乐与健身功效斗鸡活动则更为热闹,文献中 “花坊共斗汝南鸡” 的诗句描绘了东郊道上的竞技场景,壁画中也有生动的斗鸡图留存,这项活动从先秦延续而来,逐渐形成专门的场地与规则,甚至出现行会组织此外还有拔河、击壤等活动,拔河时参与者分作两队紧握长绳,身体后倾发力,击壤者则持木片投掷,以击中远处木柱为胜,共同构成节庆中的体育图景养生理念渗透在舒缓的肢体运动中敦煌壁画中可见类似导引术的画面,人物姿态舒展,动作柔和,或仰头伸颈,或俯身压腿,与后世养生功法一脉相承这类运动注重形体与呼吸的配合,通过展舒筋骨、宣畅气血达到保健目的,动作覆盖头颈、躯干、四肢等全身部位,对内脏与经络起到调理作用有画面显示练习者一手按腹,一手伸展,神情从容,显然在配合呼吸节奏文献中虽无明确功法名称记载,但相关图像与医书残卷的描述印证了养生体育的存在,其理念与传统医学相呼应,强调通过主动运动预防疾病、怡养心神这种运动不追求竞技对抗,更重长期坚持后的体质提升,常见于寺院僧人或民间老者的日常活动中,成为日常保健的重要方式智力对抗类项目暗藏策略与专注。
五代时期榆林窟 32 窟的围棋图具有代表性,棋盘为 17 道格,三人席地而坐,两人相对于棋盘两侧,一人手扶膝盖沉思,一人似欲落子,将对弈的专注瞬间定格莫高窟 454 窟宋代弈棋图中,对弈者神情专注,棋盘格局清晰,可见这项运动在不同年代的流行围棋在古代不仅是娱乐,更被视为培养谋略与心性的方式,壁画中的场景虽简单,却能反映出参与者的投入程度这类运动无需剧烈肢体活动,更重思维博弈,对弈时双方缄口不语,谋略藏于落子节奏与力量之中,形成 “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的氛围与竞技类体育形成互补,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从画面中人物的神态可见,围棋对弈同样能引发高度投入,成为人们锻炼心智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背后有隐性的组织与规范马球比赛已形成明确的分队形式,青红两队着装区分,竞技时有固定场地与器械,文献描述中 “银镫金鞍”“球似星,杖如月” 的细节,暗示出器械与服饰的专门化摔跤比赛则出现了裁判角色,北周 290 窟壁画中高举右手的执法者,说明当时已有判罚规则斗鸡活动发展出驯养技术与竞技规则,不仅有专门的斗鸡场,还按 “曹”“朋” 分组决胜负,催生出行会组织与师承派系军事体育则更具系统性,射箭、马术等训练有固定方式,与军队备战直接相关,汉将曾率将士练习蹴鞠以增强体能,敦煌文书中也有军队开展马术演练的记载。
举重与武术训练同样有规范可循,举钟需循序渐进锻炼臂力,武术则有套路传承,这些规范虽未形成明确典籍,却通过实践中的约定俗成传承,保障了各类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体育形态折射出丝路文化的融合特质马球源于西域,经丝路传入后与中原骑射传统结合,成为兼具军事与娱乐功能的运动,其球杖造型与西域器物存在关联游泳技巧展现出多元影响,隋代自由泳式动作可能吸收了西域水上活动经验,北魏花样游泳般的集体划水则带有中原艺术审美操舟技术在壁画中呈现演进,北周莫高窟 296 窟的独木舟靠摇橹撑篙前行,初唐 323 窟的扁舟则增设风帆,这种技术改进与丝路沿线的航海经验交流密不可分风筝的 “天乐” 意象与佛教文化相呼应,体现出宗教与民俗体育的交融导引术吸收了传统医学与哲学理念,动作设计蕴含东方养生智慧;蹴鞠从军事训练工具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在传播中不断丰富形式,隋唐时期出现的充气皮质球,显示出制作工艺的进步这些体育形式的演变与融合,与敦煌作为丝路枢纽的地位密不可分,不同文化元素在此碰撞交融,形成独特的体育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