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4页《祖国土》教学设计一、导入:拿着一包泥土走进教室,问学生:老师送件礼物给大家,大家很疑惑:这是什么东西?泥土大家肯定不想要吧?因为,我们生活中最最平凡普通的东西,太寻常不过的东西了不要说你们就是在中国古代一位君主都拒绝左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对于祖国拳拳的赤子之情,是超越国界和民族,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一位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女诗人--阿赫马托娃,她又是如何诠释这一永恒的主题呢?二、研读1、读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一同去聆听阿赫马托娃对祖国土深情吟咏教师范读男生读女生读2、品读从诗歌朗读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祖国土的什么情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解读: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对祖国土的爱,其实是对祖国的爱那么其他诗句作者又是怎样态度?教师提示:这是一首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 对土地的无视、鄙视甚至遗忘或者践踏体现在哪里?学生讨论知识点:苦味的梦,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对“这个苦味的梦”理解,应该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诗人个人而言: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另外民族:1889-1966,回顾历史,1889-1966,前苏联发生哪些重大事件?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图片插入:这里白雪皑皑、广袤,到处是美丽的白桦树,这是卫国战争前的苏联,卫国战争后这里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提问: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三个非常意象,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
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就是在这块卑微、普通、平凡甚至被人践踏的的土地上,诗人深爱着它: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她诗人痛定思痛,一针见血指出:无论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灾难深重,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多么的不堪,但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埋于斯的污泥沙砾我已融入到祖国的土地中,成为了祖国土的主人,一种骄傲之情油然而生诗围绕祖国土展开,那作者对此的情感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情感轨迹)整理诗人情感轨迹忘记存在——践踏国土——融为一体(沉郁)——(酸楚)——(骄傲)最本首诗歌从情感发展的轨迹看:对祖国土的情感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不知道、不理解祖国的价值在哪里,甚至不注意它的存在,到鄙视、轻视它到最后与它融为一体的变化齐声朗读课文且全文从都用我们,似乎让我们感到诗人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用自己的诗歌吟唱出对祖国的土的挚爱,对人民的挚爱,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安魂曲》3、再读诗歌,颂歌的变奏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伊沙柯夫斯基《成群的候鸟在飞翔》,是将个人苦难的遭遇植根于民族国家的坎坷命运中,可以说是爱的变奏这种热爱一改过去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这就是一种变奏而且同学也能发现在意象选择上:不再境界阔大、色调明朗,而具有灰暗、渺小甚至丑陋,令人恐怖的特点,突出了灾难中的祖国的贫困与悲哀 三、拓展阿赫玛托娃用她的诗歌吟咏了对灾难祖国的爱,同样的在30年代的中国也有一位诗人用嘶哑的喉咙吟唱出对贫困祖国的爱他,就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参考: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反思:《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
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越俎代庖,将诗歌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没有得到深切体会,将诗歌机械地分成几个部分,诗歌的意境全无,整堂课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点,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